2020_2021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课时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课时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12:33:33

文档简介

碳的多样性
1.下列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过程的是(
)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动物遗体的分解,最终释放二氧化碳
C.化石燃料的开采利用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通过水生生物的贝壳和骨骼转移到陆地
2.下列对金刚石和石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它们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同素异形体
B.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C.它们的性质不同,构成原子也不同
D.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纳米车”(如图所示)是美国科学家用某有机物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制成的,每辆“纳米车”由一个有机物分子和4个分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用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
B.和金刚石中碳元素均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C.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和石墨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4.下列可用于验证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及现象是(
)
A.加热时有气体放出
B.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C.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D.溶于水后滴加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5.将过量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有固体产生的是(
)
①溶液
②溶液
③饱和溶液
④溶液
A.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M、N、X、Y均为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其他产物已略去):
,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M是C,X是
B.M是,X是Fe
C.M是NaOH,X是
D.M是,X是
7.向100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
的盐酸,产生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1
B.最终产生的CO2的体积为448mL
C.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8.碳捕捉是指将工业生产中的用各种手段捕捉然后储存或利用的过程。如利用NaOH溶液可实现碳捕捉,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B.甲为
C.该碳捕捉的方法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捕捉室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9.将0.4g
NaOH和1.06g
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的盐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10.向0.50L
0.3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至溶液质量增加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的4.4g为参加反应的的质量
B.所得溶液的溶质为
C.所得溶液的溶质为
D.低温蒸干所得溶液,得到的固体的质量为10.4g
11.将足量CO2通入NaOH和B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段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是(???
)
①CO2+OH-HCO3-
②CO2+2OH-CO32-+H2O
③CO32-+Ba2+BaCO3↓
④BaCO3+CO2+H2OBa2++2HCO3-
⑤CO32-+CO2+H2O2HCO3-
⑥Ba2++2OH-+CO2BaCO3↓+H2O
A.②⑤???????B.⑤④⑥?????C.④②???????D.④①⑥
12.如图a、b、c分别是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的结构示意图。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碳的单质——碳纳米管,它是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的管状分子,如图d所示。图中小黑点均代表碳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
A.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B.金刚石和石墨由相同元素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D.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单质
(2)常温下,和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请简要地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和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关研究表明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大,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即温室效应。
1.为了控制温室效应,有人设想将CO2分子液化或制成干冰,封存于地下或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减压、升温???
B.加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加压、降温
2.快速、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CO2,可采用的生态学措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
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立即停止煤和石油的燃烧
14.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固体中的,方法是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中的HCl,方法是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去NaOH溶液中的,方法是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溶液中的,方法是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不慎用到了浓盐酸,导致制得的气体中混有HCl气体。他们设计了如下除去HCl气体并探究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反应后装置B的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取适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形成溶液M,无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不含_____________,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猜想二:NaOH,猜想三:和NaOH。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取上述形成的溶液M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证明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小组中有同学认为,将向上述滤液中滴加的酚酞试液换成硝酸铜溶液,根据实验现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但化石燃料的开采利用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2.答案:C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答案:B
解析:A项,“纳米车”很小,人们不能直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A项错误;B项,和金刚石都是单质,碳元素均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B项正确;C项,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属于化合物,C项错误;D项,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A项,加热时碳酸氢钠易分解,而碳酸钠较稳定,不能检验碳酸氢钠中是否混有碳酸钠,A项错误;B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项错误;C项,二者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项错误;D项,加入氯化钡溶液,只有碳酸钠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HCl是强酸,是弱酸,所以不能制取HCl,即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最终没有沉淀析出,故①错误;是强酸,是弱酸,所以不能制取,即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最终没有沉淀析出,故②错误;碳酸钠能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溶液中会有碳酸氢钠析出,故③正确;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反应先生成碳酸钡沉淀:,当二氧化碳过量时,碳酸钡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钡:,故最终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故④错误。
6.答案:D
解析:A项,若M是C,X是,则存在转化关系:;B项,若M是,X是Fe,则存在转化关系:;C项,若M是NaOH,X是,则存在转化关系:;D项,若M是,X是,则,不能继续与或NaOH发生反应,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当加入盐酸的体积为0~25mL时,没有气体生成,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25mL时,开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CO2的过程中消耗的盐酸为100mL-25mL=75mL,两个过程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3,则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关系是,D项正确,C项错误;由关系式HCl~NaCl~
NaOH,可知NaOH的物质的量为0.1L×0.2mol·L-1=0.02mol,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02mol÷0.1L=
0.2mol·L-1,A
项错误;由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75×0.2mol=0.015mol,体积为0.015mol×22.4L·mol-1=336mL,B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是温室气体,A项正确;甲为NaOH,B项错误;该过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发生的均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误;捕捉室中是用NaOH吸收,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与反应的先后顺序。0.4g
NaOH为,1.06g
为,向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盐酸首先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当滴入的V(盐酸)=0.1L时,两者恰好反应完全;继续滴加时,盐酸和开始反应,首先发生反应,无气体放出,当滴入的V(盐酸)=0.2L时,此反应进行完全;之后滴加盐酸时,发生反应,此时开始放出气体,再消耗0.1L盐酸时,生成二氧化碳的量达到最大,C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向0.50L0.3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至溶液质量增加4.4g,增加的4.4g是二氧化碳的质量,物质的量为,溶液中含有的氢氧化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可能发生反应①,②。由于2:3介于1:1与1:2之间,故两个反应都有发生,所得溶液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设生成的碳酸氢钠为x
mol,生成的碳酸钠为y
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x+2y=0.15,根据碳元素守恒,可得,联立方程组,解得x=0.05,y=0.05。低温蒸干所得溶液,得到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总质量为,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AB段反应没有产生沉淀,是溶液中的NaOH先与CO2反应生成Na2CO3,然后Na2CO3再与CO2反应生成NaHCO3。
12.答案:(1)B;
(2)不活泼;
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3)将和碳纳米管分别放在两个充满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检验其生成物均只有二氧化碳,说明二者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解析:(1)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金刚石和石墨由相同元素组成,但其结构不同,故性质不同;金刚石、石墨虽然都是碳元素的单质,但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和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3.答案:1.D;
2.C
解析:1.将气态CO2变为液态,需要减小分子间距离,加压、降温都可达到这一目的。
2.可采用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措施快速、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CO2。
14.答案:(1)加热;
(2)将气体通过饱和溶液,再用浓硫酸干燥;
(3)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
(4)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解析:(1)除去固体中的可采取加热的方法使分解。
(2)除去中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除去NaOH溶液中的,可加入适量溶液,将转化为,过滤即可。
(4)向溶液中通入足量,将转化为,即可除去杂质。
15.答案:(1)除去HCl气体;
(2);
【进行猜想】、
【实验验证】、、或
【交流反思】正确;
解析:(1)装置A中的溶液可除去杂质HCl。
(2)若装置B中含有,则与水反应生成,既然加水无气泡生成,则该固体中不含。检验可用钡盐或钙盐,使之生成或白色沉淀,NaOH可用酚酞或铜盐检验。
PAGE
-
10
-氮的循环
1.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元素的循环,如图所示循环的元素是(
)
A.氢
B.碳
C.氮
D.硫
2.下列反应或实验现象不能体现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的是(
)
A.稀硝酸与的反应:
B.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退色
C.稀硝酸与的反应:
D.稀硝酸与的反应:
3.下列关于氨气、液氨、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气、液氨、氨水的成分相同,均为纯净物
B.氨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C.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氨水的溶质为,是氨水中含量最多的微粒
4.下列关于氮被生物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在大气中的含量最高,可被某些生物体吸收利用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被植物利用
C.动物只能通过进食植物获得氮元素
D.死亡后的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氮元素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再次被植物吸收
5.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取少量待检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
)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6.标准状况下将盛满的大试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吸收后,试管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45
B.0.036
C.0.033
D.0.018
7.为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加试剂和采用的主要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需除杂的物质
所加试剂
主要操作
A
不加任何试剂
加热
B
NaOH溶液
洗气
C
铜粉(铁粉)
稀硝酸
过滤
D
NaOH溶液
洗气
8.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气体呈红棕色,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面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的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与的混合气体
B.可能是气体
C.可能是NO与的混合气体
D.只可能是一种气体
9.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4
B.1:5
C.2:3
D.2:5
10.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都是常用的化肥
B.、和受热时都易分解
C.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盐类物质均可以与发生反应
11.如图表示Cu与反应的量的关系,A、B、C、D四点中表示铜与稀硝酸反应中被还原的与Cu的量的关系的点是(
)
A.A
B.B
C.C
D.D
12.如图所示,向盛有3.0mL
NO的试管中缓缓通入1.5mL
(所有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可不写满,也可补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终试管中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其体积为______________。
13.已知NO是无色气体,有毒。铜片投入稀硝酸中能发生反应:。现有三瓶标签脱落的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请设计两种方法鉴别它们。
操作步骤
现象及结论
方法一
(1)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__________溶液(2)各取剩金的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__________溶液
(1)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2)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盐酸,剩余的是稀硝酸
方法二
(1)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铜片(2)各取剩余的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溶液
(1)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____(2)产生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__,剩余的是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为A、B、C、D、E五种含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C:__________。
②B→E:__________。
③C→B:__________。
15.将黑色固体单质甲加热至红热,投入黄色的溶液乙中,反应后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根据图中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__。
(2)混合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3)丙与溶液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32.0g丙与一定量的溶液乙反应,当丙反应完时,共产生13.44L(标准状况下)气体,则消耗的溶液乙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16.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___(填“a”或“b”),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继续通入氨气,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下列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来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氮元素在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都有广泛的分布,由图中合成氨、氨或铵盐、亚硝酸盐等可判断循环的元素是氮。
2.答案:A
解析:具有酸性是酸的通性。A项中的反应表现硝酸的氧化性;B项,先变红体现了硝酸的酸性;C、D项中的反应均体现了硝酸的酸性。
3.答案:B
解析:氨水是混合物,A项错误;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B项正确;氨水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项错误;氨水中水的含量最多,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动物靠进食肉类也能获得氮元素,C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检验铵盐依据的是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及氨气的性质。将NaOH溶液加入盛有该待检固体的试管中,若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证明该待检固体是铵盐。
6.答案:A
解析:设试管的体积为V
L,由知,,,。
7.答案:A
解析: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和,A项正确;均能被NaOH溶液吸收,B项错误;铜粉、铁粉均能与稀硝酸反应,C项错误;由可知,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试管中盛装的气体呈红棕色,那么一定有二氧化氮存在。根据题述现象可知,原试管中盛装的气体的成分情况可能为①、②和(少量)、③和NO等,本题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反应可知,4mol
Zn只能还原2mol
,4mol
结合8mol
形成4mol
,所以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10.答案:C
解析:是常用的化肥,而是小苏打,不用作化肥,A项错误;受热不易分解,B项错误;图中涉及的盐类NaCl与不反应,D项错误;能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C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Cu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只有被还原,故被还原的与Cu的关系为(被还原)。
12.答案:(1)①试管内的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②试管内液面上升;③试管内剩佘无色气体
(2)NO;
1.0mL
解析:(1)通入的与NO发生反应:,然后与水反应:,导致试管中的液面上升,最终剩余的气体是无色的NO。
(2)将(1)中两个反应合并可得:
解得,故最终试管内剩余NO气体,其体积为1.0mL。
13.答案:????????
稀硝酸?????
稀硫酸????
稀盐酸
解析:进行物质的鉴别时,现象一定要明显,区分度要好,要避免干扰。
14.答案:1.N2;NO2;NO;NH3;HNO3
2.N2+O22NO;3NO2+H2O2HNO3+NO;2NO+O22NO2
解析:由B为红棕色气体可知,B是NO2;C与O2反应能生成气体B,故C为NO;NO2与H2O反应生成E,且E在常温下不是气体,故E为HNO3;由图中转化关系进一步分析,可知A为N2,D为NH3。
15.答案:(1)C;
浓硝酸;
Cu
(2)和
(3)
(4)1.6mol
解析:由反应①②以及黑色固体单质甲加热至红热,投入黄色的溶液乙中,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得知甲为C,乙为浓硝酸,A为与的混合气体,B为NO;由反应③可知单质丙为铜,溶液C为稀硝酸。,。利用氮原子守恒,则消耗的物质的量。
16.答案:(1)
(2)a;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极易溶于水;
与水反应生成碱
(4)②④
解析:(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进气管要伸入烧瓶底部。
(3)烧瓶内形成喷泉,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
(4)装置①不利于氨气的吸收,装置②④能防止倒吸,装置③会发生倒吸。
PAGE
-
9
-硫的转化
1.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②主要以化合态存在
③存在于海洋中
④存在于地壳中
⑤存在于地球大气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2.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
A.常温下与铜片反应
B.与石蕊溶液反应
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溶液涂在纸上
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3.能说明的氧化性比S的氧化性强的事实是(
)
A.通常情况下硫为淡黄色固体,而氯气为黄绿色气体
B.硫不溶于水,而氯气能溶于水
C.与金属反应时,硫被还原为-2价而氯被还原为-1价
D.与同一种金属反应时,金属被硫氧化成低价态,被氯气氧化成高价态
4.检验气体中是否混有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足量酸性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5.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酸性溶液
溶液褪色
有氧化性
B
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有漂白性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与NaOH溶液不反应
D
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后不褪色
有酸性,没有漂白性
A.A
B.B
C.C
D.D
6.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
B.
C.
D.
7.a
g硫在b
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最终得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一定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8.下列关于SO2性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通入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通入FeCl3溶液中,有SO42-生成
C.通入氨水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D.通入KI溶液中,有I2生成
9.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大量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C.酸雨的pH小于5.6
D.为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对燃料进行脱硫
10.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有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11.如下为火山喷发时硫元素的转化示意图,其中甲、乙在常温下均为气体,丙为液体,丁为固体。下列关于甲、乙、丙、丁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只具有还原性
B.乙、丙均为酸性氧化物
C.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丁为黄色或淡黄色固体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C.硫粉在纯氧中燃烧生成
D.
通入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13.A~H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C、H含有相同的元素,B、D都是淡黄色固体,D与G的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E,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F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D与热的C溶液反应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面关于的性质实验的问题:
(1)将通入溶液中至过量,始终不能观察到沉淀的生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和同时通入溶液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和同时通入溶液中,也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生成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和同时通入水中,可观察到黄色沉淀生成,生成该黄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学习了硫的转化后,某学生绘制了如图转化关系。
(1)写出指定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D__________;
(2)写出“→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3)写出A与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由直接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含硫物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知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2、0、+4、+6,其不同价态的物质可相互转化,部分含硫物质及所含硫元素的化合价如图所示,其中和是大气污染物。
1.已知可发生转化:,其中转化过程①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
若将转化成“安全物质”,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减小,则需使其与_____(填序号)反应。
a.氧化剂????
b.还原剂????
c.酸性物质????
d.碱性物质
2.为了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向含硫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在一定条件下可将X转化为含钙的“安全物质”,减少其排放所造成的污染,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海洋、大气和地壳中都含有硫元素,自然界中的硫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但在火山附近也有单质硫存在。
2.答案:C
解析: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与Cu反应;锌与浓硫酸反应产生,与稀硫酸反应产生,可以区别,但不是最简单的方法;C项利用浓硫酸有脱水性而稀硫酸没有脱水性来区分两种溶液,较简单。
3.答案:D
解析:A项,物质的颜色、状态为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无关,不能作为依据用来比较氧化性强弱,A项错误;B项,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无关,B项错误;C项,与金属反应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取决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氧化性强弱无关,C项错误;D项,与同一种金属反应时,金属被硫氧化成低价态,被氯气氧化成高价态,说明Cl得电子能力较强,即氯气的氧化性较强,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A项,与品红溶液不反应;B项,与通过澄清石灰水时均有沉淀生成,C项,与反应生成气体,影响对原有气体成分的判断;D项,先通过足量酸性溶液,被吸收,再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中混有。
5.答案:B
解析:A项说明具有还原性;C项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和水;D项不能漂白指示剂。
6.答案:D
解析:A、B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C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D项中有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另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7.答案:B
解析: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体积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相等,所以无论氧气过量还是不足,最终得到气体的量与反应前氧气的量相等。
8.答案:B
解析:
9.答案:A
解析:A、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错误;B、含硫的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造成酸雨,正确;C、酸雨的pH一般小于5.6,正确;D、对燃料进行脱硫,减少铝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正确,答案选A。
10.答案:D
解析:上下移动铜丝可以控制铜与浓硫酸的接触与分离,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生成SO2的量,A项正确;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项正确;SO2有毒.能与NaOH溶液反应,C项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后①中溶液显蓝色即可证明有CuSO4生成,无需向其中加水,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丁分别为。中-2价的S只有还原性,但其中的H为+1价,具有氧化性,如与活泼金属反应可表现出氧化性,A项错误;为的酸酐,为的酸酐,B项正确;中的S为+4价,处于S的中间价态,C项正确;单质S为黄色或淡黄色固体,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除外,还有、等;硫粉无论在空气中燃烧还是在纯氧中燃烧都是生成;因酸性,且易溶于酸,故与溶液不反应,不能生成白色沉淀。
13.答案:(1);
;
(2)
解析:(1)B、D都是淡黄色固体,在中学阶段,常见的淡黄色固体有S、、,而由,可推断出A为Na,B为,C为NaOH,而D为S,E、F分别为,G、H分别为。
(2)S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结合S的常见化合价可知,还原产物为,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产物为,据此写出离子方程式即可。
14.答案:(1)HCl为强酸,为弱酸,不与反应
(2)
(3)
(4)
解析:(1)对应的酸为,是弱酸,而HCl为强酸,和不反应,故不能产生沉淀。
(2)通入后,溶液碱性增强,中和了溶液中的HCl,从而可生成沉淀。
(3)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把+4价的S氧化为+6价,从而生成沉淀。
(4)具有还原性,与反应生成S单质。
15.答案:(1);
(2)(合理即可);
(3);
(4)(合理即可)
解析:(1)A中S元素为+6价且可以转化为,又可以和二氧化硫相互转化,因此A为;B中硫元素为-2价且为气态氢化物,因此B为;D中S元素为+4价,且是酸,故D为;
(2)C中S元素为+6价,且由制得,则“→C”的化学方程式可为;
(3)与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4)直接生成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
16.答案:1.
,;
2.
解析:1.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且为含+4价硫元素的氧化物,则X为二氧化硫,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若要使转化成“安全物质”硫酸盐,需使与碱性物质和氧化剂反应。
2.该过程发生的反应为。
PAGE
-
8
-海水中的元素
1.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水经过风吹日晒,水分逐渐蒸发,可制得食盐等物质
B.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C.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故人类不存在缺水问题
D.开发海洋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2.粗盐提纯过程中分别加入和的正确顺序是(
)
A.加在前
B.加在后
C.同时加入
D.无固定顺序
3.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和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
D.氯水放置数天后,溶液的酸性增强、pH变大
5.下列有关海水提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贝壳是海水提镁的原料,该过程中贝壳主要经历了
B.利用将海水中的转化为,然后电解制备镁
C.工业生产中可通过电解熔融来制备镁
D.在海水提镁的工业流程中,可循环利用,可用于制备盐酸,再用盐酸溶解
6.某温度下,将通入NaOH溶液时,反应得到NaCl、NaClO、的混合溶液,经测定混合溶液中,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则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质量之比是(?

A.2∶1
B.1∶3
C.1∶2
D.3∶11
7.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苯、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关于试管中所加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苯③酒精
B.①酒精②③苯
C.①苯②③酒精
D.①苯②酒精③
8.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苦卤中通入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将其还原吸收
9.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有人设计如下步骤来提取碘:
①通入适量氯气
②将海带烧成灰,向海带灰中加水搅拌使其溶解
③加入振荡
④过滤
⑤用分液漏斗分液
合理的操作顺序为(
)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①②⑤④
10.如图装置用来检验氯气的部分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B.该实验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C.装置C中发生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
D.装置B的现象是干燥处布条褪色,湿润处布条不褪色
11.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成熟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关于海水制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在蒸发皿中灼烧干海带,并且用玻璃棒搅拌
B.在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C.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D.在碘水中加入CCl4得到I2的CCl4溶液,该操作为“萃取”
12.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Cl2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大多数金属反应
B.N2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雷雨时,可直接转化为NO2
C.硫是一种淡黄色的能溶于水的晶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硅是应用广泛的半导体材料,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13.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中除含有NaCl外,还含有以及泥沙等杂质。制备精盐的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1)在第⑦步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④步操作的目的分别是除去粗盐中的和,需要加入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第⑥步操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试剂不能是KOH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提示:①晶体的化学式为;
②MgO的熔点为2852℃,无水的熔点为714℃。
(1)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
(2)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
(3)沉淀中混有的应怎样除去?写出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是将氢氧化镁转变为氯化镁,再电解氯化镁来制取镁单质;而不采用:加热得到MgO,再电解熔融MgO的方法制金属镁,其原因是__________。
(5)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下列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溶解时__________;过滤时:__________;蒸发时:__________。
15.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取氯气,反应中二氧化锰被还原为.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套装置中,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选填“A”、“B”、“C”);
2.写出实验室用上述方法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图中所示的溶液甲为__________,在该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利用该原理和装置进行试验,制得的氯气中往往含有的杂质有__________,可依次通入到__________除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海水经过风吹日晒,水分逐渐蒸发,可制得食盐等物质,故A项正确;B项,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故B项正确;C项,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但淡水资源比较紧缺,故C项错误;D项,开发海洋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应先加入溶液,过量的可以通过后续加入的溶液除去,B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氯水显酸性,氯水中含有HCl,可以使pH试纸变红色,又因氯水中含有HClO,所以试纸先变红色后又会被漂白为白色,B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A项中,新制氯水中还含有分子;C项中,光照时分解产生逸出;D项中,
增大,
pH减小。
5.答案:B
解析: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中,将贝壳转化为CaO后再转化为,然后将转化为,两将转化为,电解熔融的从而制得金属镁,A、C项正确,B项错误;电解氯化镁时可得到镁、氯气,氯气与氢气反应生成HCl,盐酸可溶解,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生成Na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生成NaClO、,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得失电子守恒,混合溶液中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同一溶液中,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浓度之比3:1,设与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和1mol,则生成物质的量是8mol,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质量之比1:2,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答案:B
解析: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由于苯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出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上层呈橙色,下层呈无色;能萃取溴水中的溴,由于的密度大于水,所以出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上层呈无色;酒精和溴水能互溶,所以出现的现象是溶液不分层,溶液呈橙黄色。
8.答案:C
解析:苦卤中含有,通入可将氧化生成,A项正确;粗盐中含有、等杂质离子,故先除杂得NaCl和KCl的混合溶液,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采用重结晶可以得到纯净的NaCl,B项正确;工业上沉淀海水中的,采用,不用NaOH,因为NaOH的价格较贵,C项错误;易挥发,用热气吹出后,用吸收,生成和HBr,富集后再用处理HBr生成,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海水提碘的合理操作顺序为灼烧海带→加水溶解燃烧产物→过滤除去难溶物→得到含的滤液→加入氧化剂→萃取→分液,A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所以装置B中干燥布条不褪色,湿润布条褪色。
11.答案:A
解析:灼烧干海带应在坩埚中进行,A错误.
12.答案:A
解析:N2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雷雨时先转化为NO,而后再转化为NO2,B项错误;
硫难溶于水,C项错误;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很稳定,D项错误。
13.答案:(1)防止液体局部受热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溶液、溶液
(3),
(4)会引入新杂质
解析:(1)在第⑦步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防止液体局部受热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硫酸钠,则需要加入过量溶液,第④步操作是为了除去及过量的,则需要加入过量溶液。
(3)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不能用KOH溶液代替NaOH溶液,理由是氢氧化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会引入新杂质。
14.答案:(1)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盐酸;
(3)加入溶液,充分搅拌,过滤,用水洗涤沉淀
(4)MgO的熔点很高,熔融时耗能太大而增加生产成本
(5)搅拌,加速溶解过程;引流,使待滤液沿玻璃棒流入漏斗,防止外溅;搅拌,防止溶液因局部受热温度过髙而引起液滴飞溅
解析:(1)操作②是从溶液中得到晶体,故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2)试剂a将转化为,故a是盐酸或HCl溶液。
(4)工业上是将氢氧化镁转变为氯化镁,再电解氯化镁来制取镁单质;而不采用加热得到MgO,再电解熔融MgO的方法制金属镁,其原因是MgO的熔点很高,熔融时耗能太大而增加生产成。
(5)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过滤时用于引流,使待滤液沿玻璃棒流入漏斗,防止外溅;蒸发时用于搅拌,防止溶液因局部受热温度过高而引起溶液飞溅。
15.答案:1.B;
2.
(浓)
3.氢氧化钠溶液;
4.HCl和H2O;
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解析: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取氯气.由反应试剂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以确定气体制备装置。A装置缺少加热装置,错误;B装置有加热装置(酒精灯、铁圈和石棉网),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固体,再用分液漏斗添加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加热可引发反应,制取氯气,正确;C装置长颈漏斗没有活塞,
添加液体后,浓盐酸可以从漏斗中挥发出去,且加热反应生成的氯气也能从漏斗中逸出,造成空气污染,错误。
2.由于反应中二氧化锰被还原为MnCl2,则锰元素由+4价降低到+2价,氯化氢被氧化为氯气,氯元素由-1价升高到0价,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可得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多余的氯气常用足量的烧碱溶液吸收,
氯气部分被氧化为次氯酸钠,部分被还原为氯化钠,氯元素的化合价既有从0价升高到+1价,又有从0价降低到-1价,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可得:Cl2+2NaOHNaClO+NaCl+H2O。
4.加热不仅能加快制备氯气的速率,也能使浓盐酸和水的挥发速率加快,因此制得的氯气中一定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根据除去上述两种杂质且不引入新杂质的洗气规则,应该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然后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PAGE
-
9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综合训练
1.下列关于验证KI溶液中是否含有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足量的新制氯水,溶液颜色变深,则证明KI溶液中含有
B.加入酸性溶液,溶液颜色退去,则证明KI溶液中含有
C.加入少量的碘水,再加入振荡,层有色,则证明KI溶液中含有
D.加入足量溶液,用萃取后,在水层中加入足量氯水,溶液呈橙黄色,则证明KI溶液中含有
2.为制备干燥纯净的,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装入(
)
A.浓硫酸、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浓硫酸
C.饱和溶液、浓硫酸
D.饱和溶液、碱石灰
3.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4.如图装置中,干燥的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无色喷泉
B./红色喷泉
C./黑色喷泉
D./白色喷泉
5.向50mL稀与稀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假设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C点之前每一段只对应一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铁粉的总质量
B.所用混合溶液中
C.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为
D.AB段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6.用20mL
2的溶液与20mL
3的溶液反应制取,欲制得最多的,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20mL
溶液缓慢滴加到20mL
溶液中
B.将20mL
溶液缓慢滴加到20mL
溶液中
C.将两种溶液快速混合并不断搅拌
D.将两种溶液缓慢混合并不断搅拌
7.下列制取、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
B.
验证漂白性
C.
收集
D.
尾气处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均有毒
B.和均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C.具有漂白性,但通入石蕊试液中却不能使之退色
D.和均能使品红溶液退色
9.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分离、干燥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10.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顺利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A
NaOH固体和浓氨水
润湿的棉球
水(滴有酚酞试液)
检验氨气的生成
B
Cu、浓硫酸
碱性棉球
品红溶液
检验浓硫酸与Cu反应有生成
C
Cu、稀硝酸
碱性棉球

制备并收集NO
D
Cu、浓硝酸
碱性棉球

制备并收集
A.A
B.B
C.C
D.D
11.用于生产石灰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主要成分用①表示),在石灰窑中加热焙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用②表示),并放出气体(用③表示)。生石灰在建筑业上主要用作黏合剂,一般先使它“熟化”变成熟石灰(用④表示),熟石灰和沙子混合成“沙灰”用于砌筑砖墙,经过一段时间后“沙灰”中的熟石灰变成另一种固体物质(用⑤表示)。用化学式表示这五种物质,其中都正确的是(
)
A.①、②CaO、③、④、⑤
B.①CaO、②、③CO、④、⑤
C.①、②CaO、③、④、⑤
D.①、②CaO、③、④、⑤
12.某同学为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13.取两份均为10mL的等浓度的NaOH溶液A和B,分别向A、B中通入不等量的,再向两溶液中逐滴加入0.1的盐酸,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2)曲线A表明,原NaOH溶液中通入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曲线B表明,原NaOH溶液中通入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mL。
14.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固定及夹持装置、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气制取的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15.I.某火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排出的废气中主要含有和水蒸气。为检验该废气的成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1)仪器的连接顺序为(填导管接口字母):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下同)证明废气中含有,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废气中含有。
(3)装置C的作用是,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II.为探究的漂白原理,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干燥的能否使含品红的酒精溶液退色,请指出图示实验装置中的两个明显不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几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C、D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X: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常用加热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气体C,常采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气体C。
17.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进行综合利用。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
(1)请写出一种海水淡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I获得的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Ⅱ用水溶液吸收,使溴蒸气转化为HBr以达到富集的目的,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反应中生成2mol
HBr,则消耗__________mol

(4)根据(2)、(3)中的反应可判断出三种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忽略高锰酸钾也可氧化碘离子,而错选B项。氯水既可氧化也可氧化,从而使溶液颜色变深,A项不能确定KI溶液中是否含有;也能使酸性溶液退色,B项不能确定KI溶液中是否含有、与不发生反应,碘水中的碘会被萃取,而使层有色,C项不能确定KI溶液中是否含有;加入足量溶液后,会被氧化为碘单质,用萃取后在水层中加入氯水,若KI溶液中有,则被氧化为,溶液显橙黄色。
2.答案:C
解析:本题需注意应先除杂后干燥。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的中含有HCl和水蒸气,一般先用饱和溶液吸收HCl,再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
3.答案:B
解析:因为氯化铵加热时有假“升华”现象,因此不能用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①错误;防倒吸装置中漏斗口与液面接触,但是不能没入溶液中,②错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用该装置制备氨气,③正确;收集氨气采取向下排空气法,为防空气对流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④错误。
4.答案:A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溶液颜色不同的原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生成,遇酚酞后显红色;和反应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和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本题选A。
5.答案:A
解析:酸性条件下,已知氧化性:,OA段发生反应:,AB段发生反应:,BC段发生反应:,铁粉最终全部转化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可知,,即3×0.05mol+2×0.56L÷22.4L/mol=2n(Fe),n(Fe)=0.1mol,质量为5.6g,A项正确;n(NO)=1.12L÷22.4L/mol=0.05mol,则所用混合溶液中,B项错误;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为NO,C项错误;AB段发生反应:,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的疑难点是碳酸钠溶液与溶液相互滴加的顺序不同,反应过程不同。20mL
2的溶液中,20mL
3的溶液中。若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溶液中,硫酸过量,发生反应,根据方程式可知0.08mol
完全反应,消耗0.04mol
,生成0.04mol
;若将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过量,首先发生反应,0.06mol
完全反应消耗0.06mol
,生成0.06mol
,剩余的为0.08mol-0.06mol=0.02mol,再继续滴加溶液,发生反应,根据方程式可知,0.02mol
消耗0.02mol
,生成0.02mol

7.答案:B
解析:需用浓与Cu反应制取,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以验证其具有漂白性,B项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导管通入集气瓶中,C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与溶液不反应,应用碱液吸收,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8.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硫有毒,二氧化碳无毒,A项错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均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项正确;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是不能漂白石蕊试液,C项正确;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退色,氯气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也能使品红溶液退色,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A项,制需要用固体和固体加热进行反应,错误;B项,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错误;C项,制得的为固体,用过滤法分离,正确;D项,加热时会分解,错误。
10.答案:B
解析:③中氨气易溶解于水中,容易造成倒吸,A项错误;
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B项正确;
NO与反应,可能收集不到NO,C项错误;
可与水反应,无法收集到,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分解后生成生灰石(CaO)和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其吸收空气中的将重新生成。
12.答案:B
解析:第一步实验引入了具有强氧化性的,因此无法通过后续实验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和,也可能含有和,故A、D项错误;第一步实验引入了,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项错误;与碱反应生成的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项正确。
13.答案:(1)0.9;
(2)NaOH、;
4:1
(3)134.4
解析:(1)加入90mL盐酸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根据氯元素守恒和钠元素守恒,可得,故。
(2)与NaOH的反应为①,②,当时,反应按①进行,生成;当时,①②都有发生,生成、;当时,反应按②进行,生成;当时,生成,NaOH有剩余。由曲线A可知,当V(盐酸)=75~90mL时,发生的是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根据碳元素守恒,可得,由题1可知,则,反应按②进行,生成,NaOH有剩余,溶液的溶质为和NaOH。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再根据钠元素守恒,可得溶液中剩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则所得溶液中NaOH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由曲线B可知,当V(盐酸)=30~90mL时,发生的是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故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14.答案:1.2NH4Cl+Cа(OH)22NH3+CaCl2+2H2O;③⑦;氨气难溶于该试剂,且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2.CaO;(或NaOH或碱石灰);浓氨水;

解析:1.装置①适用于固-固加热制取气体,制取NH3时试剂是NH4Cl和Ca(OH)2。若测定NH3的体积,必须用排液法,而NH3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所用的液体必须不与NH3反应,也不溶解NH3才行。
2.装置②适用于固-液或液-液反应且不需加热的反应,制取NH3时,可用浓氨水和碱石灰(或NaOH或CaO)作用。
15.答案:I.(1)e→f(或f→e)→c→d→b→a
(2)B中品红溶液退色;
D中品红溶液不退色,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3)除去;
检验是否除尽
II.(1)
(2)缺少干燥装置;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I.(1)因A、B、C、D装置中均为水溶液,气体经过这些装置会带出水蒸气,故首先利用E装置检验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然后为防止对检验的影响,先检验并除去,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2)能够使品红溶液退色;除去后的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II.(1)浓硫酸与发生反应生成。
(2)有毒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设置尾气处理装置。
16.答案:(1)[或];
;
(2);
(3)和;
向下排空气
解析: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C为氨气;氨气经催化氧化生成NO,则D为,E为NO;不同浓度的G溶液与铜反应的产物不同,则G为,F为;B与反应生成,则B为;A、C、D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则A为;X受热分解生成,则X为或。
17.答案:(1)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2)
(3);
1;
(4)
解析:(1)淡化海水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2)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溴离子生成单质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在反应中,Br的化合价降低,故价是氧化剂,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消耗1mol
,生成2mol
HBr。
(4)由可知,氧化性:;由可知,氧化性:。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