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1-201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
地 理 试 题(东校文史)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分2个大题44个小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I卷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第I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读图,完成1-2题
1.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2.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3.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经常看到沙尘、台风、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4.进行自驾车旅游,为准确到达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是利用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5.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图回答6-7题
6.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8.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地形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 水分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9 题。
9.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10-11题。
10.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形成的枯枝落叶少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13.提高库区水质的有效措施有
A、大力发展旅游业
B、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C、沿岸禁止工业的发展 D、大力发展养殖业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学者们提出了构建“泛亚能源陆桥”设想(如右图),读“亚洲已建、在建和拟建中的主要石油、天然气管道”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A附近修建多条通往地中海沿岸的油气管道,对欧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影响是
A.可不经过苏伊士运河,运输时间和航程大为缩短
B.可减少对直布罗陀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过分依赖,缩短了航程,节省运费
C.管道通过能力有限,不如海运运量
D.由于美国在波斯湾以东,所以美国基本上不受此影响
15.关于“泛亚能源陆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处东端的中国与日本受益最大
B.可能会对黑海造成石油污染
C.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系数
D.里海地区将取代波斯湾地区成为世界石油的最大储藏地和输出地
16.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描述正确的是
A.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减少三废危害,促进环境保护
B.继续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其余产业起辅助作用
C.扩大煤炭开采量,输出大量煤炭原材料
D.加大对煤炭工业投资,减少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17.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我国2008年前8个月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持平 B.石油需要大量进口
C.我国进口的能源只有石油 D.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同
19.关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表现是消费的能源类型太少
B.我国能源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产生硝酸型酸雨
C.我国能源消费中除煤炭、水电、核电、风电外,都依赖于进口
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于煤炭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A.光照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 D.物种丰富
21.该地区降水分布的规律是
A.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B.由东向西减少
C.由北向南减少D.由西向东减少
22.图示区域沼泽地广泛分布的原因不包括
A.气温低,蒸发弱
B.土质黏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黑土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形成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4.我国下列省份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25. 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番茄具有较高的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某地开始大规模种植加工番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近90%,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据此完成26-28题。
26.该地最可能为我国的
A.西藏 B.新疆 C.黑龙江 D.安徽
27.番茄加工产业已成为该地重要的外向型产业,为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该
①抓好对外宣传,以拓展市场 ②扩大外延,增加种植面积 ③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以带动品牌 ④抓好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质量 ⑤加大原料出口能力,增加收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该省区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还有
A.棉花、甜菜 B.油菜、长绒棉 C.花生、甜菜 D.甘蔗、油菜
改革开放30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据此回答29-30题。
29.关于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
B.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C.京津冀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D.三地的共同优势是劳动力丰富、科技水平高
30.为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有
①发展核电 ②西气东输二线 ③西电东送 ④南水北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地的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图。分析回答31-33题。
31.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与此相关的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2.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土壤盐碱化
③沙尘暴 ④植被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绿洲农业 B.大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栽植兴安落叶松 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实施西气东输、川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据此完成34-35题。
34.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扩大能源来源,弥补能源不足 ④管网、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5.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上海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减少 ②大气中硫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减少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明显减少 ④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将显明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6.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大,读下图完成第37-38题。
37.跨国公司将汽车厂设置在中国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中国投资环境改善,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B.跨国公司所在国汽车市场饱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
C.我国汽车研发与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汽车工业的迁出地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38.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B.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
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读2001~2005年广东省三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完成39-40题。
39.图中信息反映
A.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比2004年多
B.2001~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在三个区域中最大
C.2001~2005年北部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高于东西两翼
D.2001~2005年东西两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小的是2001年
40.珠江三角洲2004年以后出现农民工需求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
A.面临产业升级转型 B.城市化发展迅速
C.高科技产业完全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 D.耕地锐减
第II卷(共40分)
二、综合题(40分)
41.我国某自然资源的区域调配如右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自然资源是 。该资源在我国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据图可知,该资源主要从 、 两省输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3)简要说明该资源大量输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和运输方式。
(4)该资源的输入对珠三角地区有何影响
4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甜菜、水稻、亚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亚麻、甜菜
(2)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3)④和⑥所在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简要分析①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的地理条件。
43.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发展战略。下图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下表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聘信息表(部分)。
单位 佳鹏纸管 洪港毛纺 华美服饰 康利欣电池
工种 操作工 操作工 操作工 操作工
名额 15名 300名 100名 20名
条件 40岁以下 女,初中以上文化 熟练工 初中以上文化,已婚
月薪 约1 000元 约1 000元 1 000元 1 000元
(1)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从该县招聘信息可以看出,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____________指向型为主;从招聘的职位来看,劳动者素质要求较______,劳动力数量要求较______。
(3)该县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为推动该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你对门槛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快,投资环境佳的两个区域。读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对外开放,分析“珠三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地理条件。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2)自 1980-2002 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哪些特点?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但近年来该地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发展速度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目前,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材料三中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弱化”是指哪些因素的变化?与之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011-201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
地 理 试 题(文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C C B C B B A D B A D A B B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D C D B B D A D C A D D B D A C A C A
二、综合题:
41 (1)煤炭 主要分布在北方(或集中在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2)山西省、陕西省
(3)珠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缺乏。 铁路、海洋运输。
(4)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当地的环境有一定的污染。
42 (1)B
(2)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较多。,
(3)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投入少等
(4)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43 (1)由苏南到苏中、由苏中到苏北、由苏南到苏北
(2)廉价劳动力 低 多
(3)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较低
(4)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
44(1)地处东南沿海,对外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地处侨乡,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
(2)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 , 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 , 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3)劳动力价格提高、土地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政策优势不明显;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优势,腹地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