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4 15: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  )
A.
苏轼
B.
关汉卿
C.
汤显祖
D.
辛弃疾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  )
A.
唐朝;诗
B.
宋朝;词
C.
元朝;曲
D.
明朝;小说
3.
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是(  )
A.
武则天
B.
李清照
C.
王昭君
D.
曹雪芹
4.
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
B.
宋朝
C.
唐朝
D.
隋朝
5.
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情,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宋代词人是(  )
A.
李清照
B.
关汉卿
C.
马致远
D.
辛弃疾
6.
元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是(  )
A.

B.

C.

D.
小说
7.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
A.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
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
C.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
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
8.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楚辞、唐诗、宋词
B.
唐诗、宋词、楚辞
C.
唐诗、宋词、元曲
D.
楚辞、唐诗、元曲
9.
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  )
①苏轼??②关汉卿??③辛弃疾??④李清照???⑤张择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0.
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  )
A.
苏轼
B.
关汉卿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11.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巨著,它因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主持编写此书的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炎
C.
司马光
D.
司马睿
12.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杂剧作家人才辈出。曾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不包括(  )
A.
马致远
B.
郑光祖
C.
白朴
D.
王实甫
13.
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图片(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4.
某同学在百度搜索了以下一些关键词:“大相国寺”、“瓦子”、“勾栏”、“蹴鞠”等,根据所学,可以推测该同学最有可能是想要了解宋代
A.
传统宗教节日习俗
B.
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C.
繁华的都市生活
D.
体育特色
15.
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二、材料解析题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文字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这里的“书同文”指同什么“文”?
【文学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一位诗人的诗歌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这位诗人是谁?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刷溃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
【制度篇】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通过什么方式让“英雄入吾彀中”的?
【科技篇】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中的“文学方面”指宋朝的什么?这“三种东西”再加上哪一发明合称为“四大发明”?
中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2.【答案】B【解析】“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是宋朝时的元旦,也就是春节,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宋朝的文学主流是词。
故选:B。
本题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依托,考查宋词。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答案】B【解析】李清照是我国宋朝婉约派女词人的杰出代表.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故选B.
本题以“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李清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和元曲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5.【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辛弃疾的词的风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A.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北宋灭亡后,作品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并没体现恢复中原壮志,因此A不符合题意。
B.关汉卿是元朝的剧作家,因此B不符合题意。
C.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因此C不符合题意。
D.辛弃疾是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抒发恢复中原壮志的报国情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因此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
故选C.
本题考查元代文学的表现形式.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曲,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宋代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
ABC.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ABC。
D.依据所学知识,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并偏安江南一隅,D项的表述不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A【解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名句,属于楚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的名句,属于唐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名句,属于宋词。
故选:A。
本题以名句切入考查文学艺术形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名人名人及文学形式。
9.【答案】B【解析】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②关汉卿是元杂剧家;⑤张择端是画家。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词的代表人物.
10.【答案】D
【解析】生活在两宋之间的李清照,她的词风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李清照的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和元曲艺术成就。
11.【答案】C【解析】北宋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治通鉴》。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资治通鉴》的作者.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资治通鉴》的作者.
12.【答案】D【解析】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元曲.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曲四大家的相关人物.
13.【答案】C【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史记》《资治通鉴》都是史学著作。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对比掌握《史记》《资治通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主要在解读题干,找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解答】
A.传统宗教节日习俗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
B.题干中没有体现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故排除B。
C.据“大相国寺”、“瓦子”、“勾栏”、“蹴鞠”等可以推测,该同学最有可能是想要了解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又称“瓦肆”、“瓦舍”。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十分热闹。大的瓦子,可容纳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C符合题意。
D.体育特色题干中没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1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代的城市风貌的知识。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例如:在东京城内有很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或者瓦舍。瓦舍中圈出很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里面卖艺谋生,有说书、唱曲、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古玩字画,剃头、相面、算卦等,十分热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答案】
(1)小篆。
(2)白居易。
(3)《红楼梦》。
(4)科举考试或科举制度。
(5)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造纸术。
(6)《伤寒杂病论》。
(7)核心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创新继承(必须是有观点有说明的短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