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四)?良知与悲悯
5.雷雨(节选)
素养目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人物关系,初步理解人物性格。
2.注意作者如何设置尖锐矛盾的冲突,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3.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了解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体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曹禺在《雷雨》中所展示的是20世纪20年代在周公馆发生的一场雷电交加的疾风暴雨,这场疾风暴雨毁灭了周、鲁两家。《雷雨》中的诸多悲剧正是由于人性的扭曲所导致的,这部作品充分表现出了人的欲望、情感、意志和能力,更好地昭示了人类本质的力量。当人性与道德、秩序与礼法、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也就难免会发生悲剧。
情景导学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夯基提能作业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辉煌之巨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并培养了话剧艺苑几代人。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原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
2.写作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基础梳理
3.词义辨析
(1)功夫·工夫
二者都与“时间”有关。“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只强调“时间”。“功夫”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除“时间”外,还强调“精力”。此外,“功夫”还指本领、造诣,也特指武术。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第一印象形成是非常短暂的,有人认为是见面的前40秒,有人甚至认为是前两秒,在一眨眼的________,人们就已经对你盖棺定论了。
②企业应在内部管理、产品创新、技能推广这三方面多下________,恶性“价格战”将越来越难以为继。
工夫
功夫
(2)拜望·拜访
两者都有“拜见、探望”的意思,但使用对象略有不同。“拜望”是敬辞,对象是长辈或尊敬的人。“拜访”,意为访问,用在亲朋好友之间。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除了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练习外,那媛整日奔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她从老师和朋友处找来许多名画家的地址,一家家地登门________。
②市委书记虞爱华________了康兆郁、方迪安等离休老干部,与他们促膝交谈,了解老干部们的生活状况,听取老干部们的意见和建议。
拜访
拜望
(3)于心不忍· 忍无可忍
两者都表示“不能忍受”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于心不忍”,心里忍受不了,表示出于同情或怜悯。“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表示基于正义或愤怒而无法忍受。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重庆市政府也不希望球队搬到外地,俱乐部不想对重庆球迷造成伤害。球队离开重庆,在道义上和情感上,力帆都____________。
②万家乐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家乐之所以要起诉,是对某公司持续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__________。
于心不忍
忍无可忍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戏剧常识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种类:
分类标准
内容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
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
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
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背着台上其他人物从旁侧向观众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点和有关说明的叙述性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也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主旨探微
(一)领读课文
1.周朴园一直用着鲁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关窗子的生活习惯,你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提示:①周朴园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当年对鲁侍萍所犯下的罪恶,他为了表示自己赎罪之心,有些刻意地表达自己对鲁侍萍的怀念。
②当年周朴园和鲁侍萍确实感情深厚,难免会留恋过去的感情生活,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了,因为如今他的感情已经被严重扭曲了。
任务探究
2.这篇文章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矛盾冲突的?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
提示:三十年的旧怨与新恨。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族的罪恶。最精彩的地方在前半场,即从开头到认出侍萍。
抓住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复杂心理。
活动? 请用示意图形式梳理《雷雨》整个剧本中的人物关系。
提示:
任务一
(二)精研课文
活动? 周朴园对侍萍不是没有过真情,襟袖间的那朵梅花就可见证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为什么情感最后敌不过地位、权势、名誉?请探究周朴园形象的深层意蕴。
提示:(1)周朴园是现实的奴隶。两次选择的不同:三十年前他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情感,他的追求被牺牲了;三十年后他成了家族的主宰者,却以残酷的面孔要断绝这一切。从追求真情到追求利益,从家族的被牺牲者到主动维护者,三十年间周朴园完成的角色转换,可以看出他的人性一点点被扭曲,成为利益的奴隶,这也是人的一种异化。社会中有太多被现实裹挟、被利益扭曲的例子,这是周朴园形象给人的警示,也是经典的当下意义:人,应该警惕在现实与利益中丧失自我。
(2)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萍自杀,繁漪和侍萍疯了,《雷雨》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只剩下苍老的周朴园承受着残酷的精神惩罚。周朴园的最高愿望是维持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后他却是家破人亡。从周朴园身上,我们除了看到人的复杂,也看到人的扭曲、人的困境、人的悲剧,这是曹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发现,《雷雨》也因为表现了对人的命运的探索和终极关怀而成了永远的经典之作。
把握尖锐复杂的冲突,深入体会潜台词。
活动? 《雷雨》形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众多的矛盾冲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展现着人物的个性。请分析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示的人物的个性特征。
提示:(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别代表着封建剥削阶级和下层贫民阶级。他们的冲突是理性和人性之间的对立冲突。在得不到妻子真爱的情况下,精神极度空虚的周朴园就以对侍萍的怀念为依托;而当侍萍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又极度惊慌,马上由一个温情脉脉、缅怀往事的情人变成了一个声色俱厉、维护自己尊严和地位的资本家,其冷酷、自私的本性显露无遗。
任务二
(2)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在两人的激烈冲突中,鲁大海粗犷、勇敢的性格展现无遗。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无产阶级代表,鲁大海有思想、有个性、疾恶如仇,与周朴园水火不容,在认清周朴园的狰狞面目后,对周朴园破口大骂,与周朴园斗争到底。周朴园虽然早就从侍萍嘴里知道鲁大海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丝毫没有顾及父子的情义。周朴园利用阴谋权术成功地离间了工人阶层的代表们,让鲁大海的斗争以失败而告终。在这场冲突里,金钱已经超越了亲情,父子关系被利益掩盖,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尖锐,两个人的性格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 潜台词是指隐藏在言语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雷雨》的人物对话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潜台词。请选取相关文段,加以分析,感受潜台词精炼和含义丰富的特点。
提示:(一)
周朴园:你——贵姓?(你怎么知道的?)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是——(原来你就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侍候老爷的下人。
当听到鲁侍萍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时,触及了周朴园对鲁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既狼狈不堪,又疑心重重,想知道鲁侍萍的究竟。所以,这四问四答使戏剧冲突一次比一次尖锐。
(二)
周朴园: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也活着。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当他突然知道自己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还活着的时候,便神经质地惊呼“什么”,连忙站起来问道:“你是谁?”——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当他知道鲁侍萍就在眼前时,哑口无言,只会虚弱的“哦”了一声,表现出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三)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是你的弟弟呀!)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你这个畜生!你哪里像我的儿子啊!)
当鲁侍萍亲眼看到周萍像他父亲一样蛮横无情,亲手打他的弟弟时,鲁侍萍的悲愤达到了极点,感情使她险些喊出“你是萍儿”,但是“萍”字刚出口,理智战胜了她的感情,她改口为“……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是你的弟弟呀!回答周萍的疑问时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这个畜生!你哪里像我的儿子啊!
(四)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时停顿稍微短点。
周朴园:哦,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勾起周朴园的回忆,停顿要长点。
周朴园:哦。——一般应答,停顿要短点。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表示惊讶,声调要上扬重读。
周朴园:(痛苦)哦。——谎言被揭穿时,自己不由得发出的耻辱感,要读得短读得重。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要读出受人指控般、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且短。
上述六个“哦”,直接道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情感变化过程。揭示了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真面目。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
文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出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又不乏坚强,她深刻认识到周朴园自私虚伪的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素材积累
周、鲁之间的冲突具有复杂的矛盾性,既是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也是封建家庭的矛盾,甚至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情感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人性的真与伪的冲突:鲁侍萍是真,周朴园是伪;鲁侍萍是善良,周朴园是自私。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让我们睁开一双慧眼,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适用话题】 “尊严”“论人性之美”“慧眼看世界”等。
2.课外素材
丑风筝赢来的尊严
北宋的侯蒙相貌丑陋,年龄又大,很多人都不尊敬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对他嘲讽一番。那年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又到了放风筝的大好时光,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游玩。侯蒙也带着自己的风筝来了,没想到他的风筝还没飞起来,就看到一旁许多人都争相围着一只风筝看,还传来阵阵哄笑声。原来,有一个生性轻薄的家伙,看到侯蒙也来放风筝,就故意把他的形象画到了一只风筝上面。随着带有侯蒙画像的风筝在空中飘来飘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围观看笑话。侯蒙的仆人看到主人被羞辱,急得要找那个放风筝的人算账。
侯蒙却不在乎这恶作剧,他哈哈一笑,让仆人拿来笔墨,当场作了一首《临江仙》词,把它题到了自己带来的风筝上面,词中写道:“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那些围观看笑话的人,读了侯蒙这首词,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再也不敢随意取笑他了。侯蒙回去之后继续面壁读书,第二年就一举成名,考取了梦寐以求的进士,不到50岁就成为户部尚书。
【适用话题】 “豁达”“反败为胜”“尊严”“智慧的锦囊”等。
曹禺印象记
他不爱修饰,矮小的身材,常穿着件灰旧的长袍,要不是有一双敏慧充满神采的眼,你说不定会猜他是个小店里的朝奉。在平时他不爱讲话,闲着除了看书,无论是静坐还是散步,总是潜浸在沉默的凝思中。常常在街头碰见他夹着几本书匆匆地走过,同学们都避开他,不敢跟他招呼,恐怕扰他从沉思中惊醒。
人物速写
他暗涩而忧郁,面对着眼前的非人的生活,有无限的烦闷与苦痛。他恨不得新的世界即刻来到,由于人类许多超卓的理想不能如愿实现,他躁急,他叹息。但这一切却不轻易与人言说,总是暗暗地自己忍受这些苦恼。
他为人诚挚而富于情感。记得有一次在假期中,我与他同船,遇见一个被开除的同学,他不但不回避他,又极关怀地垂询他的近况,劝他不要灰心,如果有心于戏剧事业,世界便是最好的学校,它给予人无限的学习机会。不要虚浮,任性,要切实,要有恒心,前途总是有希望的。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在年青的时候也是被开除的坏学生,所以不要气馁,只要认清道路。那同学被感动得号啕大哭起来,他看看那无知而天真的青年,也不禁泪下。他是一个不喜讲话的人,但并不是不会讲话。
他讲话最多要算在上课的时候。他的课程,没有一个同学不爱听,他在校中担任的课程是各级戏剧概论,西洋戏剧史,剧本选读,编剧方法。全校同学最喜欢的功课,是他的“剧本选读”,可以说,他简直不是在讲书而是在演戏。他用丰盛的情感与不同的音调,读着各种角色的台词,用动人的语句,讲出每个剧作的灵魂,用亲切的理解道出角色的个性及其发展与转变。
个性化的语言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剧中人物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的不同,他们说话的口气和措辞风格也有所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鲁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年轻气盛,他们的语言风格在剧中也得到了不同的展现。
学以致用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解决与鲁侍萍的多年恩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表现了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鲁侍萍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而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的控诉,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悲愤和仇恨,也表现了她的刚毅和倔强。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迁移练笔:人物语言个性化要做到“四个符合”:符合人物身份特征,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符合人物职业习惯,符合人物品格修养。请根据这一要求,写一段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力求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200字左右。
【示例】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这部话剧以“雷雨”为题,有深刻的意蕴。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压抑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运用了比喻手法,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才能领悟标题的深层含义。
聚焦高考
探究文章的标题
1.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2.文章标题有何丰富内涵?
3.文章以××为标题,寓意何在?
4.文章为什么拟题为××?
5.文章拟题为××,你认为合适吗?谈谈你的观点。
6.文章题目能不能换为××?
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四个思考角度
角度
具体方向
标题与环境
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
标题与情节
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与文中的某些语句相呼应
标题与人物
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标题与主题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失明的人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 1.审题。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寓意”“简要分析”,明确思考方向和答题要领。
2.这篇小说塑造了六安爷这样一位既遭遇大的时代变动又恰逢个人不幸遭际(即将失明)的农民形象,但标题却使用了他手中的农具“锄”,显然是有寓意的。从李锐的写作初衷来说,这是他的“农具小说”系列之一,他本来就是要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
3.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就是立意所在,具有一定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不过,题目命制的前提当然是考生不具备这一“前理解”的背景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察能力。
夯基提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