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 课件(73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 课件(73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4 14: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五)?观察与批判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2.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内容提要〕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设计陷害林冲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促织》故事情节为征虫,觅虫,卜虫,失化斗虫、献虫,评虫。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变形记》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学习策略〕
1.了解小说的表达手法,感悟其手法的作用及蕴含的深刻含义。
2.体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具有独特的情味。
3.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2.祝福
素养目标
学法指导
1.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2.体会鲁迅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深邃,善于运用勾勒式的白描,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1.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2.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她一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根下端开了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情景导学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夯基提能作业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简介
民族之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2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课前预习

1921年写成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基础梳理
  
  
  
  
  
 
  
  
  
  
  
   
  
  
 
 
 
 
 
 
 
 
 
 
 
 
 

3.词义辨析
(1)一律·一概
“一律”指一个样子,相同;适用于全体,无例外。“一概”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律”蕴含的否定语气要比“一概”强很多,而且正式程度强过“一概”。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中国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________平等,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反对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和强权政治。
②在政治上有理取得主动,周恩来对蒋介石的缓撤手令、顾祝同设定的北撤路线、蒋决不留难的许诺,________不信。
一律 
一概 

(2)简洁·简捷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侧重指“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简捷”侧重指快捷。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互联网时代,网上政务服务既要通,又要统;既要功能丰富,又要________实用;既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服务的内涵。
②演出当日气温突破零下,在广场上演出的乌兰牧骑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凭借其清新质朴、________流畅的演出风格,吸引着当地民众驻足观赏。
简捷 
简洁 

(3)中止·终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中止”指事情还没有完成,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停止,有可能继续下去,也有可能不继续下去;“终止”是最终的结果,最终停止,不再发展、进行下去了,事情到此为止。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载人版“龙”飞船13日完成一系列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接下来还将进行发射________测试。
②国家文物局获悉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表达了________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
中止 
终止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白话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的言论。白话小说是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白话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发祥期:唐代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3.全盛期: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体裁。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在这里是依靠、依托的意思。未嫁的时候,依靠父亲给予生活保障;出嫁之后,依靠丈夫给予生活保障;丈夫不在了,依靠成年的子女给予生活保障。“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提出的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对妇女进行的规范要求。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及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主旨探微
(一)领读课文
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提示: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任务探究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倒叙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形象。
活动?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一共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每次写她的眼睛时,都侧重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特征?
提示:鲁迅先生很善于通过描写眼睛来刻画人物,文中曾9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任务一 
(二)精研课文
(1)刚来鲁家时“顺着眼”,写出了她本分老实的性格特点;
(2)重回鲁家时依旧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祥林嫂已经饱受摧残,经历了生活致命的打击;
(3)此后在讲到儿子阿毛被狼叼去时,是“直着眼睛看他们”,显然失子已给她精神以重创;
(4)面对其他人的嘲弄,“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一瞥写尽了祥林嫂的冰冷和孤寂;
(5)在听了两个丈夫会在阴间抢夺她,将她锯为两半后,早上起来,她“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足见她精神上备受摧残,被阴间的恐怖所深深折磨;
(6)当别人谈论她的伤疤时,她“总是瞪着眼”,用瞪眼为自己做丝毫的辩护;
(7)她用自己全部的积蓄捐了门槛,希望在精神上获得宁静,希望能取得与别人同等的生活上的权利,她满以为这回是大功告成了,所以“眼光也分外有神”;

(8)然而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失败了,四婶依然将她作另类人看待,这时“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作者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精心的刻画和描摹,将她所受到精神的折磨越来越深重的现实写了出来。
(9)临死前的眼睛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这表明她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摧残之后,已经完全麻木了。

活动? 故事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一次与祥林嫂的近距离接触生成并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也参与了祥林嫂的命运进程。请分析“我”的心理。
提示:(1)隔膜与焦虑。“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如果说第一个“决计”只表明“我”的排拒心态的话,那么这一个“决计”已经充分暴露了“我”的焦虑感。从文本的叙述倾向看,这种焦虑感不仅来自“我”与鲁镇的观念冲突,更来自祥林嫂的问题给“我”造成的精神压力。

(2)惶恐与负疚。祥林嫂问了“我”三个问题:人死之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会不会再见面。“我”的心理反应: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3)安然与忧愤。“我”的舒畅与鲁镇的祥和是设置在祥林嫂的死亡阴影中的,因此,即使不借助所谓的隐含作者的视角,也能够在这个鲜明的对比中发觉“我”的安然背后的忧愤。
   感受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深邃的特点。
活动? 《祝福》的语言简洁凝练而且深刻,请结合文本分析。
提示:祥林嫂的第一次外貌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外貌描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悲惨的一幕。
任务二 

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虽然已经改嫁贺老六,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一句话,“仍然”二字,道出了人们的称呼未变,说明人们的观念未变。
活动? 标点符号虽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涵,却能配合文字准确记录说话者的语气、语态和停顿等。请结合文本分析。
提示:鲁四老爷对这种事先不打招呼,直接抢走他家女佣的行径是愤愤然的。因为这毕竟有碍他的尊严,有伤他的面子,因而“可恶”二字便脱口而出。一个“!”使得鲁四老爷的愤懑之情呼之欲出。但这个封建卫道士转念一想,祥林嫂出逃做工,违背“家法”,“有伤风俗”,婆家抢回完全合乎“礼义”,无可厚非。那句不完整的话后面的“。”把他的这种想法充分暗示出来了。
可是他并没有把心中所想的明说出来,说到“然而”便戛然而止了,“内部言语”没有完全变成“外部言语”。鲁四老爷的默许、赞同都包含在“然而”后面的“……”中。从“!”到“……”,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鲁四老爷由不满、气愤到默许、赞同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后面的“……”把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故作心气平和的虚伪本性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反动实质表现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冷漠是一把利剑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那个时代的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素材积累

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的“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
【适用话题】 “社会的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2.课外素材
常州城管给小贩写信“求交流”
“每次和你们见面都免不了争吵、冲突和追逐,争得面红耳赤的大家好像从未心平气和地聊上两句。”最近,一封城管队员在网络上写给小贩的信意外走红,信的开头这样写道。网友纷纷为城管小哥点赞。作者叫钱立,是常州市天宁区城管大队的一名普通队员。他想写信“吐槽吐槽”工作的不易,“吐槽”信满满温暖,讲述城管小贩那点事。

信中诚恳地告诉小贩,城管也厌倦了每天追追赶赶的。他在信的结尾写道,小时候老师曾布置过一道作文题目:未来的城市什么样?如果我现在来写,希望笔下的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少一些争执与对抗,多一些微笑和理解。
【适用话题】 “关爱”“交流”“理解”“责任”等。
鲁迅有丰富的业余爱好
鲁迅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他的美术观点和对版画、拓本的收藏。
画家陈丹青就多次盛赞,鲁迅对于美术的观点每每给他一些启迪:“依我看,(鲁迅)却比民国年代顶著名的美术海归派,更超前、更有品质、更富草根性,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山人物,鲁迅先生可能是其中顶喜欢绘画、顶热心美术的一位”,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总“一口咬住问题”。
人物速写
鲁迅对美术的热爱一直延伸到收藏。仅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就保留了数千枚鲁迅收藏的墓志拓本。鲁迅居住在上海期间,也曾经进出日本人或西洋人开设的书店,购买大量的西洋画册。
此外,鲁迅还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代具有现代思想的书刊设计师,在早期更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例如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呐喊》,就由他亲自设计,鲁迅用书法线条转化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中国图书设计史上的精彩一笔。
除此之外,他在编辑和设计《奔流》《译文》等杂志时,还加入了大量的插图。鲁迅对于美术艺术具有超凡才华的形象,不仅语文课本中没有,就连历史课本里也未涉及。
传神的肖像描写
本文在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迁移练笔:请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150字左右。
学以致用
【示例】 她,一个胖胖的女孩,有着大大的苹果脸,眉毛浓淡适中,鼻子大而扁平,再加上嘟嘟的嘴和短短的头发,整个就是一张芭比娃娃的脸。她笑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大大的兔牙,而且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她的笑容很温暖、很纯真。她的皮肤白而嫩,这仿佛是她脆弱需要呵护的内心世界的一面标签。她永远那么乐观,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伤感的元素。
《祝福》中的两处情节描写,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一是“鲁镇的新年祝福”,二是“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前者约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从“我”回到故乡即腊月二十三写起,直到除夕之夜的“祝福”为止,比较完整地记叙了“祝福”习俗的全过程,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民众仍处在封建思想文化桎梏中的社会现实,塑造了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表现了“我”与鲁四老爷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这一故事情节紧扣标题,是全文的母体情节。
聚焦高考
鉴赏小说的情节
鉴赏小说的情节题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命题角度主要有三个: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作用;③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和技巧。这一考点,有四点需引起关注:
1.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情节之间的内在关联。
2.着眼于情节,为主题、人物服务。
3.切口较小,选择关键文字,要求对情节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4.把情节安排的特点及合理性作为探究题的探究点。
鉴赏小说情节题题型较多,主要分为概括情节内容与分析情节作用两大类。
一、概括小说情节的内容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一、概括小说情节的内容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对某些复杂的事件的概括,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般可从情节安排与人物刻画的关系、情节安排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文中写的××这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
1.从结构方面
(1)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2)照应前文;
2.从内容方面
(1)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2)表现(或突出)人物性格;
(3)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4)推动故事发展或转折;
(5)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荅荅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解析】 
内容上
小说写蒙古同胞冒着危险的沙尘暴天气,来为我们试验队员送西瓜,至于他是怎样克服这危险的天气的,我们没法弄清,更显得真实,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气氛。
在小说的结尾,读者往往要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小说结尾没有解开这个“谜”,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
结构上
小说的题目是“天嚣”,小说留下了这样一个神秘的结尾,更显示了环境的恶劣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回味的空间。
夯基提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