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蒲松龄 课件(88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促织蒲松龄 课件(88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4 14: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五)?观察与批判
14.促织/蒲松龄
变形记/卡夫卡
素养目标
学法指导
1.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
2.注意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体会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社会现实都有不合理的一面,其不合理性往往会戕害人性,人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为求自保就会异化。蒲松龄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批判,都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蒲松龄以独特的眼光看到了社会非理性的一面,感受到了人性在异己力量面前的脆弱,蒲松龄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对人性进行了拷问。
情景导学
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满怀对家人的脉脉温情,抱着自己必须消失的信念,伴随凌晨三点的钟声与曙光在寂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每一位用心细读的人都能从卡夫卡的文字中体会到格里高尔的悲哀、绝望和孤独。卡夫卡的小说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奇诡和荒诞,总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进去,并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夯基提能作业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 白 对 译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简介
落第不落志——蒲松龄
课前预习
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直到七十一岁,始援例成贡生。他除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俚曲,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学等通俗读物多种。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2.写作背景
(1)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2)“一战”和“二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基础梳理
       
    
        
      
      
      
      
      
      
      
      
      
    
     
     
     
    
     
     
            
            
                       
                          
                     
            
                    
        
  
   
     
   
  
   
    
   
    
           
    
     
     
      
     
  
  
     
    
  
              
       
      
  
  
  
 
  
  
  
  
 
 
 
 
 
 

3.词义辨析
(1)消失·消逝
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重在失去,多用于具体事物。消逝:同“消失”意,重在消失的过程,常用于抽象的事物。“消失”只是不见了,有可能还会再出现;“消逝”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茶马古道在历史车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在______,而留下的文化印记却被铭刻至今,进而成为茶马古道沿线甚至整个云南的独特文化标签。
②近两年,中国低级别足球联赛俱乐部遭遇经济危机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有不少球队难以维持就此________。
消逝 
消失 


(2)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遇而安:处于各种环境都能安心自在。“随心所欲”侧重内心的选择,含贬义。“随遇而安”侧重顺应环境,中性词。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们在任何场合下讲话都应慎重,不要____________,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②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认为,谷禾的一个优点就是___________,热爱当下的生活空间。
随心所欲 
随遇而安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
1.古代神话: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2.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
(1)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
(2)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作者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
4.唐人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

5.宋人“话本”。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
6.明清小说。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小说创作流派。它广泛运用文字的表现技巧,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再现人的深层思想意识活动和自然心理的流动。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流派,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芙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在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小说与日本意识流小说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构造,却贯串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一)领读课文
1.请概括《促织》故事情节。
提示:序幕(1)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故事背景。
开端(2)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发展(3)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高潮(4-7)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结局(8)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作者的评语(9)
任务探究

2.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招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理解作品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活动 《促织》和《变形记》具体的表现技巧有所差别,但都呈现出深沉的反讽意识,使主题含蓄蕴藉。请梳理背景、手法、情节、主题进行比较。
任务一 
(二)精研课文
提示:
 
 
促织
变形记



主题
对社会生活的批判。《促织》通过小男孩化身一事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鞭挞。《变形记》展示了社会对人的强大异化作用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疏远和隔膜
 
 
促织
变形记



背景
蒲松龄的创作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蒲松龄迫于政治压力不能直言现实,他只能将满腹愤懑之情借人外的世界来宣泄
卡夫卡的创作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夫卡从不能和父亲平心静气地沟通、交流。而柔弱传统的母亲虽爱儿子,但不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每次都是劝儿子顺从父亲
 
 
促织
变形记



手法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一、对比一般促织的大、强壮、美观,成名之子幻化成的促织的小弱、难看;二、对比成名之子幻化的促织的勇敢、善斗,而“蟹壳青”、蝴蝶、螳螂甚而鸡的胆怯、无能;三、对比成名的悲与喜;四、对比成名的穷与富。对比手法更好地烘托渲染了人不如促织的主题
《变形记》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现格里高尔的过去生活、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结尾
《促织》结尾以喜剧结束,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写成名之子幻化的促织勇敢善斗并因此给家人带来荣华富贵
《变形记》结尾以悲剧结束,表现了西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
   把握小说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活动? 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
提示:(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这是不可能的。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2)小说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虫却因为附着了统治者的权威而神勇无比,命贱既不如虫,则人变为虫便成为当然的社会逻辑。
任务二 

(3)结尾“裘马过世家焉”的“喜剧”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4)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促织。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活动? 《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文 白 对 译
教材原文
[①得无:莫非。②所:处所。③逼似:非常相似。④强:忍痛。⑤诣:前往。⑥循:沿着。⑦徐:慢慢地。⑧冥搜:用尽心思搜索。⑨猝然:突然。⑩趁:追逐。?蹑:追随。?披:分开。?遽:急忙。?掭:撩拨。?审视:仔细察看。?项:脖颈。?啻:止。?塞:充抵。]
层解: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
素材积累
“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可当他走出房门时,却被父亲用苹果轰炸。妹妹也逐渐由最初的同情而厌恶到憎恨,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再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悲惨的情形了。
【适用话题】 “人情冷暖”“孤独”“丑陋”等。
2.课外素材
孩子被劝阻竟大骂书店服务员?读书不应不知礼
2019年5月8日,在北京五棵松言几又书店,一个男孩在里面上外教课时大声朗读英语。工作人员善意提醒,却被孩子指着鼻子骂:“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该事件被拍成视频传至网络,视频的拍摄者表示,男孩已经在书店里跟外教学习了一两个小时,特别大声地在念,因为大家都很安静,声音显得尤其大。视频中,一名戴口罩的女士疑似是男孩家长,只跟店员说:“小孩你不要管他,你忙你的。”
书店表示,该工作人员心态很好,做了该做的事,要表扬,还要奖励。此后,事件引起广大网友热议,认为在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真是一件让人头痛不已的事,教养很重要。也有人举例表示,一些好的规定可以有效规范孩子的行为。在爱尔兰一家咖啡店,店主规定:为维护员工和其他顾客的权益,将对吵闹的小孩多收取15%的费用,若增加一名孩子,再收10%的费用,若携带4名吵闹的孩子,全家人都要离开咖啡店。
【适用话题】 “丑陋”“自律”“素养”等。
卡夫卡和他爸爸
卡夫卡是个敏感的孩子,动不动就会感到痛苦,比如他夜里看书,他爸爸让他睡觉,他就能感受到这种训诫带给他的痛苦。读书是他的独特性所在,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独特性。有一次卡夫卡夜里调皮,不停地要水喝,他爸把他从被窝里拎出来,扔到阳台上,把门关上,卡夫卡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小孩子吓坏了。“那之后好几年,这种想象老折磨着我,我总觉得,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地走来,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
人物速写

卡夫卡他爸强壮,健康、好胃口、大嗓门、有口才、自鸣得意,爸爸又壮、又高、又粗,儿子又弱、又瘦、又细,父子在游泳馆的更衣室赤裸相见,儿子自惭形秽,他学不会游泳,更是自卑得要钻到地缝里去。一般而言,儿子过了青春期,能用拳脚说话时,就不会再畏惧这个父亲了,可怜卡夫卡,成年后还是弯腰弓背,歪斜着肩膀,耷拉着胳膊,到30岁还在说自己身体虚弱,个头太高,火力不足,精神不济。

依我的经验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婴之国,男人过了三十,心智上也未必成熟,父亲过了六十,也不一定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但双方能达成一个谅解,相互客气,避免冲突,有些话避而不谈,不再寻求有效的沟通。可怜卡夫卡,老大不小还写了一封《给父亲的信》,翻出陈芝麻烂谷子对二人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所谓当事者迷,蛮横无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省两个字。
卡夫卡他爸是个日常生活中的暴君,他惯于发号施令,咒骂和讥讽他人,这些明显的错误行为,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但有一种错误行为,每个当爹的都可能忽视,那就是诉苦,说自己当年受了多大的苦,养育孩子多么不容易。卡夫卡他爸是个小商贩,后来开了商店,日子逐渐富裕,他总向儿子念叨——“七岁时我就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啦。”“我们全得挤在一间屋子里睡。有土豆吃我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卡夫卡承认,换一种叙述方式,这些故事可能不失为极好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们打气,鼓励他承受父亲经历过的艰辛与困苦,但他爸爸说的话,使孩子深感羞惭。
成功运用心理描写
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始终随着促织的得失,或喜或悲,以悲为主;或怒或惊,怒惊相间;合情合理,细致入微。其中以成名儿死虫亡和勉强斗虫这两段描写最为出色,悲喜惊怒,有声有色。这在一般不大重视心理描写的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易多得的。
迁移练笔:请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描写一个场景,不少于200字。
学以致用
【示例】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他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他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用法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如“辄倾数家之产”中“倾”,使……倾尽。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命题者不设置直接考查使动用法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聚焦高考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的活用。其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2015·湖南,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三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解析】 翻译时要尽量直译,要字字落实。(1)“洁”符合使动用法的条件,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译为“使……清洁”。堙:堵塞。疏:疏通。
(2)所以:……的原因。率:大都。使:让,后面省略代词“之”。然:这样。
(3)使:假使。“为”有两个,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我救”是宾语前置,即“救我”。

【答案】 (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做官如同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当知道的。如果有不知道的事情,那么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治理人民的长官,众多责任担在身上,如学校,如驿站,如仓库,如监狱,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堤坝,需要掌管的事情非常多。观察时机,揣度能力,损坏的修补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修建它。
如果说:“那些事情不加治理,和我有什么相干?反正(我)不久就卸任了,何必自讨苦吃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有一点儿不尽心竭力,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家里既然供给不足,势必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营求私利而侵夺民财,有的通过官司来收受贿赂,有的以借贷为名(牟取利益),有的假托姻亲(牟取利益),宴请馈赠,召唤奔走,相互勾结,无法禁止,以致动不动就相互牵制,威信无法施展。自己虽然一天天兴旺,人民却一天天疲敝;自己虽然一天天欢乐,人民却一天天怨愤。因为这样犯罪蒙受耻辱的人,多得数不胜数。
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既然)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我)还不如自己在任上廉洁勤政,做好本职工作,自己救自己,这样做不是更好吗!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廉洁勤政,即使全家常常清贫,但安乐荣耀延及子孙;为了别人(贪污受贿,牟取利益),平时生活看起来幸福安乐,但祸患就从身边产生。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真正明白、深切领悟的人,不容易跟他说清楚。做官的君子,当审慎地做出选择。
夯基提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