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8.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8.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08: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
与技能
1.
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
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以及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过程
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和交流等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在生活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馒头经过咀嚼后,会感觉有甜味,真的是这样吗?
老师请4位同学来试吃馒头,请这四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来,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每人揪一块馒头,听我号令同时放入嘴里。放!停,现在的馒头是什么味道的?
好,继续咀嚼,先吃出甜味的同学举手示意。
学生:会变甜
学生:没有味道
学生:陆续回答变甜。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激活课堂。
回顾旧知
我们之前学过,淀粉是一种什么糖?那同学们为什么吃出了甜味呢?那是不是馒头被咀嚼后,里面的淀粉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假设?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淀粉发生变化的呢?
那我们今天就先用实验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什么?基于唾液这个变量,我们如何设置对照?
思考本实验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还要加入什么?
向实验组加入2ml淀粉,那对照组应该怎么做?
加入等量淀粉。(为了维持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考,反应的进行除了需要原料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这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实验温度呢?
那我们如何模拟口腔温度呢?这里我们采用37度水浴保温办法。
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报告单上的思考题,小组内讨论出并制定出一个详细的的实验方案。
好,现在请一个小组上台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和想法。
设计的非常棒,此处应有掌声。好,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和要补充的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实验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唾液
第二步:分组编号
第三步:设置对照。建议同学们先加2毫升淀粉溶液,用什么量取?(量筒),再分别向实验组滴加8滴唾液,对照组滴加8滴清水。
第四步:水浴保温
第五步:加碘鉴定这里老师问一下,加入碘液后,你们组预期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好,请小组内协,完成实验操作。
经过老师的暗中观察,发现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了实验,现在请一组同学起来描述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是谁使淀粉发生了变化?那唾液为什么能消化淀粉呢?
那我们联想一下,是否其他物质的消化也需要酶的参与?
那我们回过头来思考,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除了有唾液的作用,还有谁的作用?
那牙齿的咀嚼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那如果我们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对食物消化的作用”变量就应该是?
那被牙齿咀嚼过的食物是什么状态?(渣渣)碎屑,没有被咀嚼过就是整块的
因此,老师这里就用馒头碎屑和馒头块来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
好,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称取等量的馒头碎屑和馒头块,设置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其放入试管后,加入清水和等量的8滴唾液,水浴保温,5分钟后取出,加碘鉴定。请同学们预测实验结果会是怎样?
真的是这样吗?
(课件展示课前实验结果)
我们看到,实验组不变蓝,对照组变成了浅蓝色,这说明了什么?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不完全的呢?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认为,吃饭时,是细嚼慢咽好,还是狼吞虎咽好?
那细嚼慢咽又是很么好处?
减少对下个器官的伤害。
学生:没有甜味的糖。
学生: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学生:唾液、牙齿
学生:思考
唾液。
实验组加唾液;对照组加清水
淀粉。
学生:加入等量淀粉。(为了维持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温度、很好
学生:与口腔温度一致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巡视。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梳理出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唾液
唾液淀粉酶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描述
食物的消化的需要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参与。
学生:回答牙齿
学生:撕碎
学生:思考、回答
实验组:不变蓝,对照组:变蓝。
对照组内的淀粉没有被消化完全。
牙齿的咀嚼作用可以增大食物与唾液的接触面积,使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更充分。
学生:回答
以实验探究的七个环节展开。教会学生用实验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出假设,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与意识。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到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设情境,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生活感受引入,提高了学生积极参加探究实验的兴趣,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互相协作意识,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了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探究作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猜想,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们掌握了这种过程和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组织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