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8.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8.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08: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探究目的】
1.说明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2.说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3.说明温度影响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实验器材】
试管、试管架、烧杯、温度计、保温壶、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镊子、研钵、药匙、馒头、碘液、脱脂棉等。
【知识准备】
1.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
2.口腔内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等过程属于__________消化。
3.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属于________消化。
4.口腔内的消化液是_______,含有_______酶,能将______分解为_______。
5.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______(变或不变)蓝色,麦芽糖遇碘_______(变或不变)蓝色。
6.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有甜味,因为什么?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哪些淀粉在口腔内消化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唾液能将淀粉消化吗?温度会影响淀粉的消化吗?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影响淀粉的消化吗?
2.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你的假设,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3.设计实验方案:
回顾设计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设置对照实验(由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并且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有一个变量不同。
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材料 是否搅拌 温度 滴加碘液
1 馒头屑+清水 是 37℃
2 馒头屑+唾液 是 37℃
3 馒头块+唾液 否 37℃
4 馒头屑+唾液 是 室温
思考:这个实验方案中一共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学生:(1)1号试管与2号试管做对照,变量是有无唾液。
(2)2号试管与3号试管做对照,变量是是否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3)2号试管与4号试管做对照,变量是温度。
4.实施实验:
(1)制备唾液
小组一名同学,用凉开水漱口,将一小块脱脂棉放在舌下、下颌门齿内下方,吸满后用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可重复多次进行。
教师提示学生:可想象一下山楂、酸梅等帮助分泌更多的唾液。
(2)处理馒头
小组合作,取四块大小相同的馒头,将其中三块放入研钵中细细研磨成馒头碎屑,还有一块不做任何处理。按照实验方案,分别装入对应编号的试管里。
教师提示学生:馒头量不宜多,盖住试管底部即可,避免因唾液量少不能在短时间内充分消化。
(3)加入唾液或清水
教师讲解并示范量筒的使用方法: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胶头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滴管垂直悬空,尽量不要将液体滴加到内壁上。等待1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取刻度。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否则读出的刻度数偏高或偏低。
学生用量筒量取2ml唾液或2ml清水,按照实验方案加入相应的试管里。
(4)控制温度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37℃的温水(课前已装在保温壶内)倒入各小组的烧杯中。学生将1、2、3号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4号试管置于室温下。计时10分钟。用温度计监控温度的变化。
(5)滴加碘液检验
将1、2、3号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后冷却片刻,以试管壁不热为宜。然后分别向四支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滴加碘液时,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不要让碘液附着在试管壁上。滴加碘液后充分震荡、摇匀,让其充分反应。
学生观察并记录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并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的,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实验材料 是否搅拌 温度 滴加碘液
1 馒头屑+清水 是 37℃ 变蓝
2 馒头屑+唾液 是 37℃ 不变蓝
3 馒头块+唾液 否 37℃ 部分变蓝
4 馒头屑+唾液 是 室温 变蓝
5.得出结论:
(1)根据1号试管与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唾液能将淀粉消化;
(2)根据2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根据2号试管与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温度会影响淀粉的消化。
6.表达与交流:
(1)根据你的实验结果,谈谈为什么吃东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2)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馒头做这个实验?
7.整理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我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1.实验材料:课本上选取的实验材料是面粉,用面粉制备淀粉糊。但是淀粉糊的制备比较麻烦,而且浓度不易确定。我将实验材料改为干馒头,研磨后易分散开。学生对馒头更熟悉,简化了实验,而且利用馒头屑和馒头块作对照,还能探究物理性消化作用。
2.加热方式:课本上利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加热,温度不好控制,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将加热方式改为冷热水混合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实验器具,我提前将37℃的温水装在保温壶内,上课时只需直接倒在烧杯中即可使用。如果在冬天,在保温过程水温下降,可以向烧杯中再续少量热水,注意用温度计随时测量温度的变化。
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未看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我将原因总结如下:
1.唾液量不足,可以让学生多喝一些温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或者通过看山楂、尝山楂促进唾液腺分泌唾液。以后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唾液。
2.碘液滴加到试管壁上,使碘液量不足,所以淀粉没有变成蓝色。
3.滴加碘液后试管内呈现红褐色。因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而支链淀粉遇碘变成红褐色或紫红色。
4.出现蓝色后又消失,可能是因为试管未冷却就滴加碘液。淀粉与碘的络合物呈现蓝色,但是碘很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蓝色便消失,所以一定要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