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4 14: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以咏“早朝”为主题的唱和诗,写景极尽铺张,氛围渲染庄严,对仗精工典丽。
B. 颔联中“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
C. 颈联将“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的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的时间融汇成一体。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15. 诗的首联起笔不凡,匠心独运。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②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既写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2分)③起句构思巧(或用词巧)。“寒”“阑”都有冷色低沉之感,作者用在这里,让人不觉得冷涩,与前后描写(或用词)结合,给人清醒、催人早去上朝的感觉。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枯草,一片衰败之景;②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相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15. 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刘长卿
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
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
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羊处士的“处士”身份,言其闭门自处一直到老,在湖上以打渔为生。
B. 颔联描写羊处士别业的环境:丛生的秋草遮蔽了小径,孤零零的房屋独处寒塘。
C. 颈联用语传神:“尽”写出了归鸟渐渐隐没于村庄尽头,“斜”刻画秋水的形态。
D. 中间两联写景壮丽,画面开阔,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仰视有俯视。
15. 诗歌尾联是怎样突出羊处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用典:化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陶渊明比拟羊处士,以陶渊明家园比拟羊处士别业,含蓄贴切,富有韵味;②烘托(衬托):以篱笆、菊花等典型景物烘托羊处士宁静淡泊、高雅脱俗的隐者形象。
江西省九江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②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②篱东:指隐居之地。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 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答案】14. A 15. 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B. 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
C. 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
D. 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
15. 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铅山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陇头水
皎然
秦陇逼氏羌,征人去未央[注]。
如何幽咽水,并欲断君肠。
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
旅魂声搅乱,无梦到辽阳。
「注」未央:未尽,未已,没有完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诗通过“秦陇洲氏羌”“穷漠”等富有边塞特色意象的使用,交代了背景。
B. 一、二句先写边地的地理环境,再点出人物与事件,意在突出征人戍边的艰辛。
C. 五、六句“西”与“东”相对,“悲”与“忆”相连,共同传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 七、八句通过“旅魂声”将边塞之地与故乡连在一起,体现了巨大的空间跨度。
15. 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征人;也有人说,本诗所写的主人公是思妇。你认为呢?并阐述其理由。
【答案】14. C 15. 示列一:主人公是征人。①从内容来看:征人离开家乡到秦陇戍边,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发出低沉、轻微的哭泣声;接着陈述自己一边作战,一边思念家乡亲人,自身的羁旅的痛苦,让自己梦不到故乡。②从构思来看:诗人由实写转入虚写,最后又回到现实,将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示列二:主人公是思妇。①从内容来看:思妇因丈夫离开家乡出征在外,思念丈夫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发出低沉、轻微的哭泣声;接着又想象征人要一边作战,一边思念家乡亲人,征人羁旅之状扰乱了少妇思念征人的梦境。②从构思来看:诗歌前两联实写,后两联虚写,将思妇对丈夫浓浓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