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5 21: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一、名作欣赏
(一)地之子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二)土地与庄稼的联想
阿 来
在离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化作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我在车窗上哈气,用手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和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在心里继续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汉字。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古老中国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花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雌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的仓房。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重视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炉火。
我曾经由一个翻译陪同穿越美国宽广的农耕地带,为的就是看一看那里的农村。从华盛顿特区南下弗吉尼亚,常常看见骑着高头大马的乡下人伫立在高速公路的护坡顶端。浩荡急速的车流在他们的视线里奔忙,他们不会急于去城里找一份最低贱的工作,因为他们身后自己的领地是那么深广:森林、牧场、麦田……相互间隔,交相辉映。也许他们会想,这些人匆匆忙忙是要奔向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他们的安闲是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东西的那种自信的安闲。就在不远处,某一座小山丘前是他们独立的高大房子,旁边是马厩与谷仓。在中部密西西比河两岸,那些农场一半的土地在生长小麦与大豆,一半在休息,到长满青草的时候,拖拉机开来翻耕,把这些青草埋入地下,变成有机肥,让这片土地保持长久的活力。
从那里,我获得了反观中国乡村的一个视点。
离开淮阳前,我又去龙湖边漫步。氤氲的水汽,生机勃勃的水生植物,让人的心灵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因为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二、学生习作鉴赏
(一)土之痕伤
走在被风所逗嬉的土地上
我看见
看见它裸露的脊梁
我看见
它在哭泣
那泪,充满悲伤
一行一行
深深的痕迹清晰明亮
[点评]这首诗短小精悍,准确表达了对土地荒漠化的忧伤;用“上、梁、伤、亮”的韵脚让诗歌富有韵律。
(二)五色土地
家是一所大房子,房子后边有块空地,尽是些肥沃的土壤,却偏偏遇着我们这一家,不喜欢什么花花草草,种上了小葱大蒜,倒也实在。
黑的土壤里有块小地方,特别显眼,那儿的土不是黑的,中间一小块是黄色,右边是青色,左边是白色,下边是红色。
父亲告诉我,这叫五色土,传说女娲就是用这种土来炼石补天的,女娲也用它创造了人,所以我们有黑色的头发,黄色的皮肤,青色的眉毛,红色的血液和白色的……
“白色的什么呀?”我问。
“自己想。”
“那你的眉毛不是青色的啊?”
“这只是个神话。”
后来我知道,五色土象征着一个泱泱大中华,东边是海,西边是白色的沙,南边是块红土地,北边是黑土的故乡,而中间,就是黄土高原。
我常常对着家里的五色土发愣,“海是蓝色的,为什么土又变成黑色了?”我问。
“自己想。”
终于有一天,有个人送给父亲一个瓷器,
“景德镇的,好东西呢。”
“什么土烧的?”
“五色土。”
“五色土?”我被这三个字深深吸引。瓷器上除去花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颜色罢了,没有青、红、黄、黑、白。
是的,中国人是由这五色土造出来的,没有更多余的色彩,只有最质朴的和谐,当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显出这种色彩的魅力,那是一种朴素的、纯净的美。
我开始了解为什么眉毛不是青色的,为什么海是蓝色的,只有摇篮有了五色土混合颜色的人,才是中国人;只有东西南北中所有的地域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的祖国。
五色土,融合着一片大地,融合了一个民族,从我真正了解的那一刻,家中的那块五色土就成为一个圣地。
父亲常笑着摸摸我的头,“孩子,想清楚了吗?”
“嗯。”我点点头,不再说话。
[点评]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把“五色土”混合成自己的想法:“只有摇篮有了五色土混合颜色的人,才是中国人;只有东西南北中所有的地域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的祖国。”
(三)土地情思
朗朗青天,长鹰搏击之处;地接穹庐,负载千古旧梦。脚踏之处,是地;心系所在,是土。
思绪翻飞,我的眼前似乎闪过无数画面,那都是土地的情思。
从纷纷战国到大唐盛世,从百年元朝到耻辱清末,足下的土地负载了太多的悲喜哀乐。当我手触黄土的瞬间,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感慨不禁纷至沓来。
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奉献得太多,太多了,却永无停止。而我们的索取却也永无止境。龙的国度,黄土淡淡是他的本色,渲染了黄河,点染了黄海,浸透了每一个中国人。
黄土,深厚。上下五千年的光辉与灿烂筑就了不朽的国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其气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其不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坚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关切……沧海桑田,世世变迁,但黄土之上矗立的终究是不屈的脊梁。
黄土,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望无际的黄土拥有最博大的胸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环视苍穹,笑看是是非非;赤壁泛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篱赏菊,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宽广之心,亦于赞人之中。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渗透黄土之色,饱览世间风云。
黄土,抗争。炮声隆隆,“铁骑突出刀枪鸣”,重压之下,武力之中,天朝上国的迷梦碎了,但,再碎也碎不了四万万生于长于黄土之上的人们。爆发了,辛亥的旗帜,五四的呐喊,抗日的决心,三大战役的辉煌。黄土之上的人们用其无穷的力量让曙光重现,令天地动容。
这就是土地,我所触到的土地,抹去了虚华与哀怨,真实的被我感知。一抔黄土,有多少希冀、离情和怀念;一盈黄土,又有多少盼望、艰辛与承载。这就是土地,我所触到的土地……
[点评] 本文化实为虚,从象征的意义上抒写了对黄土地的至爱之情。文章以对土地的情感为线索,巧设排比段,妙引大量的诗词名句,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诗情与哲理俱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