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吸收作用》
教
学
设
计
第3节
吸收作用
第1课时
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的“吸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原理,从而合理解释生活中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分享实验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收集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吸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而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双主体
本节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
主
学
习
导入课题
创
设
问题情景
小红的奶奶养的一盆杜鹃花盛开了,十分好看,小红也喜欢的不得了。为了让花开得更大更美,小红将大量的化肥施到花盆里,可是过了不到半天,小红傻眼了——杜鹃花蔫了。
小红为什么好心却做了坏事呢?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具体生理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自主预习
本节课应该学懂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5—87页。
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
从自学发现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
预设
问题
【1】清水和食盐水的不同?
【2】水分从那里来的?
【3】食盐水浓度加大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4】植物需要的水是怎么被吸收的?
学生讨论,梳理问题,并思考。
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识别能力。
目标
合成
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
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呢?
三.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四.水分进入植物体内依次经过哪些结构?
积极思考、确认目标。
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巡视
围绕提出的问题,小组间讨论,确定问题答案。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互动学习
互动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水往高(高浓度)处流”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互动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呢?
根尖成熟区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水功能?进而说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
互动三.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依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互动四水.分进入植物体内依次经过哪些结构?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导管→茎和叶
引导学生根据根毛数目、形态、结构与其吸收水分的适应特征,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水分依次进入植物体的结构。
拓展学习
拓展学习
联系实际生活解释问题
联系实际解释问题
1.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
2.移栽植物时为什么根部要带很多的土?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细胞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使细胞液中的水分渗到土壤里去,就会造成植物失水,这就是“烧苗”现象。
移栽植物时根部带很多的土可以很好的保护幼根和根毛,移栽后可以使植物在短时间内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移栽成活。
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习到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全面地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同时拓展学生思维、使所学
的知识更加牢固。
知识拓展
合理灌溉
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生长期,以及土壤的含水情况对植物进行灌溉。
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内容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八、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要求教师对问题的预设、生成与对策要有充分的准备。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九、练习题:
1
.菜农卖菜时,不时地往青菜上洒水,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增加青菜重量
B.有利于水分散失
C.使青菜更干净
D.青菜细胞吸水,使青菜新鲜
2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3.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
A.细胞壁厚,细胞质少,液泡很大
B.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很大
C.细胞壁厚,细胞质多,液泡很小
D.细胞壁薄,细胞质多,液泡很小
4
.植物细胞吸水时,水分渗入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B.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
C.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D.液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5.下图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如果将它放入清水中,细胞将变为_________状态,原因是_________
。
(2)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将变为_________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1]是_________,其中的液体是_________。
答案:
1.D
2.D
3.A
4.A
5.
(1)硬挺、细胞吸水
(2)软缩、细胞失水
(3)液泡、细胞液
十、板书设计:
第三节???????吸收作用
——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的浓度>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细胞液的浓度<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三、植物根毛对水分的吸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根毛细胞吸水
四、水分进入植物体内依次经过: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导管→茎和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呈现出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感染、营造了浓烈的探究氛围,学生的灵感和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突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
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道理,我并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证明;而是通过亲自动手演示实验和播放视频,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发现结论,并进行表述。关于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样没有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作法,而是引导学生依据细胞吸水原理进行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引进了多媒体技术。?
?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创新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地理解了问题。?
3、引入了生物开放题。?
?
本节课在增大生物课堂探索性,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在“联系实际生活解释问题”这一环节,增加了开放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足之处:?
?
?1、传统思想的痕迹还在。这节课虽然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有的环节仍然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
2、缺乏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可对课堂有太强的预设性。而本节课有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可能的表现形成预设,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述和分析,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