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下列有关地球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地球的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
B.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
C.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核
D.
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读图东、西两半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是东半球
B.
本初子午线在乙半球
C.
丙点的经度是110°W
D.
T点的经度是120°E
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球仪上的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
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
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
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读下图,甲、乙、丙180°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都一样
下列有关在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
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
C.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
D.
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肯定会有东西之分
下图为小明收集到的几张岩石图片,依据其外观特征,可判断属于变质岩的是()
A.
有明显层状结构
B.
有化石
C.
有片状结构
D.
有明显气孔
如图所示,阿斯哈图(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石林位于大兴安岭黄岗峰北,属于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石林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A.
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B.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C.
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D.
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被称为“地球历史的记录者”,内部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是()
A.
花岗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岩浆岩
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C.
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D.
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分散
B.
富士山是死火山
C.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D.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面对突发险情或危害时,以下应对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实验室里被化学试剂灼伤时,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B.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后,用类似于止血带的物品在伤口近心端扎紧
C.
发生泥石流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水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
发生地震时,在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当发生泥石流时,下列选择逃生方式和路线正确的是()
A.
马上往泥石流下游方向跑,跑得越远越好
B.
立即朝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两边的山坡跑
C.
朝泥石流的逆方向跑,跑得越远越好
D.
沉着、冷静,站在原地,等待他人救授
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大爆炸宇宙论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海底扩张学说
D.
板块构造学说
海洋形成的原因是()
A.
板块的碰撞
B.
板块的张裂
C.
板块的挤压
D.
板块高低运动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B.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七大板块
C.
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D.
大陆漂移学说是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A.
台湾海峡
B.
舟山群岛
C.
长江三角洲
D.
四川盆地
读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海拔高于b处
B.
a、b两地相对高度400米
C.
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
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下列地貌景观,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冰斗谷
B.
云南路南石林
C.
夏威夷群岛
D.
戈壁、荒漠
如下图中的四个地点,土层都较松散。当暴雨发生时,图中四处等高线图所表示的地形中,最容易形成泥石流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沉积岩具有有层状结构,有些内含________,所以沉积岩也被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在岩浆活动中、地壳运动产生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的岩石在成份和结构上发生变化而形成________。
学习了经纬网之后,你是不是收获很大呢?请你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在①的?
?
?
?
?
?
?方向
(2)若图中①②两点距离1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则①②两点间实际距离是?
?
?
?
?
?
?米。
我们可以根据岩石的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来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或______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而________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研究人员在野外高山上发现一块有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该岩石的类型是??????????,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是??????????的有力证据。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身体柔软,有贝壳,则该海洋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
泥石流爆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读如图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的名称是_________。
(2)沿AB线路爬到山顶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
我国在东海大陆架正式开发的春晓油气田,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钻探表明该海域的地质构造垂直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含油气构造的油页岩从成因上来说属于____________,最底层的辉石含有气孔构造,属于____________类岩石中的_________岩,具有气孔构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石灰岩中含有珊瑚化石,说明该处岩石形成时该地环境为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__类岩石。
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
①板块构造学说??
②大陆漂移说???
③海底扩张说
(1)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
?
?
?
?
?(填序号)。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
?
??
?。
A.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B.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以下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
?
????。
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③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④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⑤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4)2020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纪念日,从地震带分布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
?
?
?
??
?一带,容易发生地震。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图的位置,A处位于?
?
?
?
?
??
?(填地球内部结构名称)。
(5)如果你遇到下列异常现象,可以作为地震来临信号的是(?
?
?
)
A.
水井翻花冒泡???
B.
铁树开花??
C.
下酸雨???
D.
河床变浅
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云南、贵州等地泥石流灾害的频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四大高原,会给当地带来很多危害,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滑坡、泥石流灾害,我们应采取的防御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方法,错误的是(???
)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2019年,太平洋火环爆发,环太平洋地震频发,主因是板块运动活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和________。
(3)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________(填“扩张”或“缩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某地等高线图及瀑布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m。
(2)A、B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m。
(3)图中甲,乙、丙、T四点可能出现瀑布的是________。
(4)若图中A、B两个山峰的距离是5cm,根据图上比例尺,计算A、B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_______km。
(5)山峰C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258m????????????????????
B.358m????????????????????
C.458m????????????????????
D.348m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是解题关键。
【解答】
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而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证明月球的形状,而地球仪是人造模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②③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圈层结构。
掌握好地球的形状及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因此地球的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短,故A错误;
B.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故B正确;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幔中的上部,故C错误;
D.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西半球范围,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之间为东半球,东经160°以东,西经20°以西之间为西半球是解题关键。
【解答】
A.如图,甲表示的范围东经160°以东,西经20°以西,故为西半球,A错。
B.如图,乙表示的范围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本初子午线在其中,B正确。
C.如图,相邻经线间差45°,故丙为115°W,故C错。
D.如图,相邻经线间差45°,故丁为115°E,故D错。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A.地球仪上的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是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纬线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纬线的长短变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南、向北纬线的长度越来越短。从图可以看出,乙在赤道上,所在的纬线最长。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乙。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在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方向的判别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丁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A错误。?
B.在有指向标的地图要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B错误。?
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C正确。?
D.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如果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之分,没有东西之分,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分类,属于基础题。了解变质岩的结构特点即可。
【解答】
A.有明显层状结构的是沉积岩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
B.沉积岩中常有化石,故B不符合题意;
C.变质岩有明显的片理结构,故C符合题意;
D.有明显气孔是喷出型岩浆岩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形成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花岗岩石林形成的原因是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的。
【解答】
岩浆侵入地壳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喷出型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等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阿斯哈图石林岩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风蚀、沉积和固结等外动力作用,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类型,熟知内部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是沉积岩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岩石按照形成原因共分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中有古生物化石,所以这类岩石被称为“地球历史的记录者”。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略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运动的知识,较为简单。
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
A.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不分散,故A错误;
B.富士山是活火山,故B错误;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幔的软流层,故C错误;
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遇到危险时的自救、逃生方法,对我们现实生活很有意义,我们要掌握常见危险的自救、逃生方法。
【解答】
A、在实验室里被化学试剂灼伤时,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故A正确;
B、被毒蛇咬伤后,为防止毒液扩散,尽可能在伤口的近心端,用带、绳、手帕或止血带结扎,故B正确;
C、遭遇泥石流,应沿沟的垂直方向逃生,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故C错误;
D、发生地震时,要迅速跑到空旷、安全的广场上,不能跑回家中,躲到墙角处、桌子下等地方,如果躺到床上房屋倒塌会发生事故,故D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具有良好的现实教育意义。通过本题的解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又有实际意义。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必须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解答】
解:本题考查遭遇泥石流的逃生方法。发生泥石流时,应立即朝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两边的山坡上爬。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人的速度比不上泥石流;C说法错误,会加快危险的到来;D说法错误,消极等待不是最佳选择,要学会自救。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理论,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涉及的领域是解题关键.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解答】
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日本多地震是因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故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海洋形成的原因的认知和理解,属于基础题。
【解答】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撞挤压,有的张裂拉伸,地壳比较活跃;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海洋。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
【解答】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里;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知道流水、风、冰川等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和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的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
解:长江三角洲是河流(长江)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解: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
A.读图可知,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说明b地海拔高于a地,故选项A错误;
B.图中的等高距不能确定,无法判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故选项B错误;
C.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故选项C错误;
D.根据指向标判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的能力,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夏威夷群岛是由地壳断裂处岩浆喷发所形成的地貌景观,属于内力作用。冰斗谷、云南路南石林、戈壁、荒漠属于外力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灾害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A、B、C、D四图中,A等高线“凸高为低”表示山谷;B、D图等高线闭合,表示山顶或盆地;C图表示山脊,所以最有可能形成泥石流灾害的是A图所示山谷,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答案】(1)化石;
(2)变质岩
【解析】略
22.【答案】(1)西南
(2)1000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经纬网、比例尺等知识点,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1)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②位于①的西南方向;
(2)解:设①②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比例尺为1:100000,量得两地间的距离为2厘米,
∴=,
解得:x=100000,
∵100000厘米=1000米,
∴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
故答案为(1)西南;(2)1000米。
23.【答案】?外观特征;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层状结构特征;化石;岩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壳中的岩石的结构和特征,掌握如何分辨即可作答。
【解答】
地壳中的三类岩石都有明显的结构和构造,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区别,沉积岩多具有层状结构,有明显的砂砾,变质岩多具有片状结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故答案为:??外观特征;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层状结构特征;化石;岩浆。
24.【答案】沉积岩;地壳变动(板块的碰撞或张裂);软体动物
【解析】
【分析】
化石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为了石头。
【解答】
(1)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为了石头,因此化石属于沉积岩;
(2)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这里以前是海洋,海洋经过地壳运动形成陆地,因此这是地壳变动(板块的碰撞或张裂)的有利证据;
(3)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身体柔软,有贝壳,则该海洋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
???????故答案为:沉积岩;地壳变动(板块的碰撞或张裂);软体动物
25.【答案】?突发性?
?
历时短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泥石流爆发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明确泥石流爆发的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因而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
26.【答案】(1)峭壁?
(2)A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的名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1)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甲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CD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
(2)等高线稀疏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沿AB线路爬到山顶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AB线路。
???????故答案为:(1)峭壁?
(2)AB
27.【答案】(1)沉积岩
?
岩浆岩
?
喷出
?
含有大量气体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气体大量逸出,在岩石中残留气孔?
(2)温暖的浅海
?
沉积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岩石种类及各自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沉积岩,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图中含油气构造的油页岩从成因上来说属于沉积岩,最底层的辉石含有气孔构造,属于岩浆岩类岩石中的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的原因含有大量气体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气体大量逸出,在岩石中残留气孔。
(2)该地石灰岩中含有珊瑚化石,说明该处岩石形成时该地环境为温暖的浅海,它属于沉积岩类岩石。
28.【答案】(1)②③①
(2)C
(3)①②⑤?
(4)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壳
(5)?A
【解析】略
29.【答案】(1)该地处于板块边界附近,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在山区遇大雨或暴雨时,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下滑或随洪水下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加剧了这些灾害的爆发
(2)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4)B
【解析】本题考查滑坡和泥石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泥石流灾害发生原因、危害、措施和自救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我国云南、贵州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附近,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在山区遇大雨或暴雨时,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下滑或随洪水下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加剧了这些灾害的爆发。
(2)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四大高原,会给当地带来很多危害,例如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对滑坡、泥石流灾害,我们应该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合理开展经济活动等措施,来减少灾害产生的影响。
?(4)当发生滑坡时,我们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更不要在谷底安营扎寨。故选B。
30.【答案】(1)美洲板块
?
南极洲板块
?
印度洋板块
?
非洲板块
?
亚欧板块
?
太平洋板块?
(2)火山
?
地震?
(3)扩张
?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板块学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板块的分布、板块学说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1)从图可以看出,A是美洲板块,B是南极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非洲板块,E是亚欧板块,F是太平洋板块。
?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由于板块张裂使得红海会不断的扩张。
31.【答案】(1)50
(2)192
(3)甲
(4)10
(5)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1)等高距是相邻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50m。
(2)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从图可以看出,A地海拔是398m,B地的海拔是590m,A、B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192m。
(3)从图可以看出,甲地等高线重合,是陡崖,还有河流通过,可能出现瀑布。
(4)图中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千米,若图中A、B两个山峰的距离是5cm,根据图上比例尺,则可得两地的实地距离是10km。
(5)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50m,可以判断,山峰C的海拔高度在350~400米之间,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
???????(1)50
(2)192
(3)甲
(4)10
(5)B
第2页,共21页
第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