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
回顾与思考(复习课)
学科(版本)
数学
章节
第一章
学段、年级
初中
七年级
学时
1学时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本章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认识研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
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形状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形状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5.
掌握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种形状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2.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观察能力,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措施:
教学难点: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环境
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播放图片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下面我们根据这一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举例说明。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教师:播放图片后,激情导入。
学生:观看图片,认真观察思考、举例。
观察一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我们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活动,建立我们几何直观。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对几何体进行分类,提出问题:
3.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物体可以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教师:大家举出了很多实例,那么你能对这些几何体分类吗?
学生:学生分类,明确不同的分类标准。
通过本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感受相应几何体的个性特征与构成,并对几何体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认识到不同几何体的共性与个性。
具体尝试思维延伸
4.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棱柱的特征。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6.几何体的截面
教师:棱柱可以由某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
教师:PPT展示棱柱图片。
学生:思考、探究、解答,得出答案。
教师:那么平面图形可以折叠围成棱柱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一个正方体剪开几条棱才能展成平面图形?有多少种?
学生:回答、分类、举例。
教师: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区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截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哪些形状?
学生:思考、探究、总结。
本部分是来判断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或切截几何体)或由展开图来还原其立体图形。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通常包括几何体的底面与侧面,因此应先确定底面,再确定侧面,可以采用“做一做,折一折”的方法,形成里自己的空间观念。
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7.几何体的视图
教师:你能不能举出一种几何体,使主视、左视、俯视图都一样。
学生:充分举例。
教师:课件展示习题。
学生:板演、作图。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本章的重点研究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种形状图。画这类几何体的三种形状图关键是确定他们有几列,以及每列中方块的个数。在学习中可以借助实物摆摆、看看、想想、画画,最后达到抛开实物能想象出其三种形状图,以及根据三种形状图构建出实物模型的要求。
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梳理知识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纠正、补充。
PPT展示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布置作业内容
必做题:教材19页
复习题2、3、4、7、
选做题:教材20页
复习题8、11
布置分层作业,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