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1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3 知人论世,深读诗歌,把握情感
上节课内容回顾
2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理解赏析
4 多篇探究,研读诗歌,见情见性
自主学习学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
“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涨:zhǎng 水位升高。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你问我何时回来,回来的日期难做决定。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今晚)巴山夜里下了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何时我们才能一起坐在西窗前谈话、剪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追述巴山夜晚下雨时的情景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 “共剪西窗烛”有什么含义?
2.“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为什么要追述巴山夜晚下雨的情景呢?这首诗表现什么情感呢?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1.“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 “共剪西窗烛”有什么含义?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问归期”而“未有期”
—— 苦涩无奈
巴蜀羁旅,“夜雨涨秋池”
—— 孤独凄凉
笔锋一转
想象: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未来的
欢乐
眼前的
凄苦
时空交错
虚实相生
什么情感
?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巴山夜雨”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孤苦无奈的情境下,想到未来家人团聚的温暖快乐,在想象与家人“共话巴山夜雨”时冲淡了一个人的愁绪与孤独。诗人能在孤苦中转换情绪想到即将到来的美好,填补内心的空虚,充分体现出诗人渴望还乡、思念家人的情感。第一联为实写,第二联为虚写,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让一封普通的家书忧伤而又温暖。
(徐静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思婉转,意蕴绵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戍:shù 守卫 阑:lán 将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轮台:古地名,这里代指边关。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僵 卧 孤 村 不 自 哀,
在孤寂的乡村中躺卧不起,却不为自己哀伤。
尚 思 为 国 戍 轮 台。
仍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关。
夜 阑 卧 听 风 吹 雨,
长夜将尽,我躺着倾听着窗外狂风暴雨的声音,
铁 马 冰 河 入 梦 来。
……?
僵 卧 孤 村 不 自 哀,尚 思 为 国 戍 轮 台。
夜 阑 卧 听 风 吹 雨,铁 马 冰 河 入 梦 来。
同学们作业中关于最后一句的四种翻译:
A.披着铁甲的战马与冰封的河流进入了我的梦境。
B.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河的声音进入了我的梦境。
C.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沙场的场景进入了我的梦境。
D.在梦中想象自己骑着铁甲战马,踏过冰河,上阵杀敌。
翻译的信、达、雅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僵卧孤村” 现实的处境
“不自哀” 坚持的信念
“尚思为国戍轮台”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小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梦境
“夜阑我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 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
悲壮!
问:“夜雨”的意象在《夜雨寄北》中表达愁思。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一般用于渲染凄苦的氛围,与相思、离愁等情感相契合。此诗中为什么能和“悲壮”的情感联系起来?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风雨”的意象 悲壮的情感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由卧听“风雨”而联想 “铁骑踏兵” ,这“风雨”一定是暴风骤雨, “壮”也。
此处的“风雨” 也有一种隐喻,由现实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忧从中来。
“夜阑” 的意思是“长夜将近”,表明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彻夜难眠,报国无门,只能梦中金戈铁马,上阵杀敌。一辈子壮志难酬,岂不悲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诗人年老力衰,在孤村还急切地想为国戍守边关,为什么他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呢?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名门之后,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主和派排斥。
自1189年被罢官后,陆游一直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收复国土的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 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问:陆游被誉为“南宋爱国诗人”,还有哪些作品体现他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呢?
四、多篇探究,见情见性
四、多篇探究,见情见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赤子爱国,铿然有声
潼 关
清·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簇:cù 簇拥。
散:sàn 由聚集而分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潼关:今陕西潼关北,临黄河,依秦岭,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河:特指黄河。
束:拘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亘古不变的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仍嫌拘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山脉进入潼关就不知道何谓平坦。 ?
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借助书上楷体字短文,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高云簇古城 ”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笔锋一转——
河:“犹嫌束” 奔腾壮阔
山:“不解平” 巍峨险峻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客观现实中的河山
诗人感觉中的河山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此诗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作,诗人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为主要领袖之一。同年,变法失败,9月21日谭嗣同被捕,此诗作于狱中。9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傲岸不羁,山河浩荡
吟诵是诗的兴味的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
—— 朱自清《论学诗门径》
课后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歌,配乐上音乐,朗诵给你的家人听,并把录音发给你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