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直
角
三
角
形
的
运
用
(第1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九年级九年级上册第125页至第126页的内容——仰角、俯角。这节课是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运用,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本节课学习通过数学建模,构建几何模型把生活中的实例抽象成几何图形,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测绘、计算等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理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习这节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解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认识仰角、俯角问题,并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仰角、俯角的概念;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更是情感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利用探险家的视角构造一系列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感悟新的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想,充分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探索、建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几个元素?
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了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可以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那么这两个元素有什么限制吗?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有哪些?
①
三边关系:
(勾股定理)
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知识,为后面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作铺垫。
观察与思考
出示引例,从探险家的视角出发,从A点处,观察B点,怎样求A、B两点间的水平
距离这一实例,引入新课。
引例、某探险者某天到达如图所示的点A处,他准备估算出离他的目的地——海拔为3
500
m的山峰顶点B处的水平距离.他能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以引例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几何图形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仰角、俯角的概念。
探索新知
仰角、俯角概念
通过实例比较,认识仰角、俯角.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建模——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
回到引例,完成建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构造几何图形,将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巩固运用新知
1、以探险家的视角出发,以探险为主线,设置了四道例题。
例1、探险家往前走的时候发现前方30米处有棵大树,他抬头看树梢,仰角是30°.探险家的身高是2米。请你帮他算算这棵大树有多高?(结果保留根号)
例2、当
探险家翻上座小山,他看到前方有一块巨石。他在A点处看巨石顶部B的仰角为30°,看巨石根部C的俯角为60°,估计探险家与巨石的水平距离为15m,这块巨石有多高(结果保留根号).
例3、探险家为了测量山的高度AC,在水平面B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AC⊥BC,自B沿着BC方向向前走1000m,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结果保留根号)
例4、探险家走到离山顶B的水平距离为300米的C处时,远望雪山,他看山顶B时的仰角为60°,看山上积雪的最底端D时仰角为30°,探险家想测量一下覆盖积雪部分山体的高度,你能帮助他吗?
设计意图:四个例题以探险家探险为线索设置情境,解决仰角、俯角中“同一个地点看不同点”、“不同点看同一点”这几种类型问题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掌握仰角、俯角中作辅助线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当堂练习
出示四道填空题
1.如图1,在高出海平面100米的悬崖顶A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小船B,并测得它的俯角为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的水平距离BC=_________米.
2.如图2,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_____米.
3.如图3,从地面上的C,D两点测得树顶A仰角分别是45°和30°,已知CD=200米,点C在BD上,则树高AB等于
(根号保留).
第4题图
4、如图4,将宽为1cm的纸条沿BC折叠,使∠CAB=45°,则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根号保留).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巩固所学。第一至第三道题是例题的变式,第四题通过作高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巩固解直角三角形作辅助线的方法。
课堂小结
复述有关仰角、俯角的概念;
板书设计: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常见的构造的基本图形有如下几种:
①不同地点看同一点
图1
②同一地点看不同点
图2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总结解直角三角形中仰角、俯角问题中常见的构造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作辅助线解题的能力。
3、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做课后练习题
第126页
练习题第1、2题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巩固所学知识执教者
执教班级
课
型
复习课
单元课题
直角三角形
主讲者
本节课题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专题复习
上课时间
第---周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与判定方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通过典例分析、习题解答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爱校爱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判定方法的复习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时量
教学流程及内容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情景引入:(学生展示)
唐老师站在青年广场B点,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部A,此时AB与地面的夹角为,他朝旗杆的方向径直走了40米到达旗杆的另一侧点C,此时AC与地面夹角为,他说知道了旗杆的高度,你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吗?
小组展示、课前分享
数学建模、方程思想、数学抽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
二、温故而知新
如图,
在ΔABC
中∠ACB=90°
(1)∠A
=40°,则∠B=
______
(2)CD是斜边AB的中线,且AB=12
,则CD=____
(3)若BC=7
,∠A=30°则AB=______
(4)若BC=2
,AB=4,则
∠A=______
(5)若BC=1,AC=3,则AB的长为______
在△ABC中,若
∠A+∠B=∠C
,则△ABC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在△ABC中,若
,则△ABC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在△ABC中,若AB边上的中线CD等于AB的一半,则△ABC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学生作答
教师板书
系统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
典例分析
例题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12,DC=6,,
∠A=30°,
BD⊥AB,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教师板书、规范答题
例题2:如图△ADC与△ABD为直角三角形,E为AD的中点。BE和CE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1:
如图,AB⊥BD于B
,E为AD的中点,BE=CE,
AC与CD垂直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2:
如图,已知△ABG中,AB⊥BD于B,AC⊥CD于C
,E为AD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
那么EF垂直BC吗?请说明理由。
计算:如上图,已知△ABG中,AB⊥BD于B,AC⊥CD于C
,E为AD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
BC=6,EF=4,求线段AD的长度。
师生合作完成、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充分让学生参与展示、小组合作等。
设计变式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对于类型习题进行演练,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及推理能力。
通过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解题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下列三数不能作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A
5、12、13
B
1、、2
C
1、1、
D
、、
Rt△ABC中,两条边的长分别为6cm和
8cm,则第三边的长为
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AB=4,
BC=2,求线段CD的长度.
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指导
知识的综合运用
此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
给你一个测角仪和足够长的皮尺,你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相关的知识,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求出旗杆的高度吗?
自主探究、体现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回到生活中去。
作
业
布
置
小
组
评
价
课
后
反
思
教师层面:
学生层面:
教法层面:
效果层面:锐角三角函数在圆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讲完后的一节复习课,主要将锐角三角函数与圆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二、本章的课标要求:
在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的基础上,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综合类型的题目,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综合。
此外,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
1课时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完本章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总复习,因此本节选取三个知识回顾和四个例题,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
2、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进一步体会它在圆中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六、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难点:知识的深化与综合运用.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Rt△ABC中,∠C=90°,
AB=6,AC=3,则BC=_________,
sinA=_________,cosA=______,tanA=______,
∠A=_______,
∠B=________.
2:解直角三角形常用关系
3:圆的有关知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题目回顾: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ABC中,∠C=90°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锐角三角函数。
2、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
???cosA=
???tanA=
????sinB=
???cosB=
??tanB=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锐角A
sin
A
cos
A
tan
A
30°
?
?
?
45°
?
?
?
60°
?
?
?
5、圆的知识例题以及圆中的有关知识,如垂径定理、切线等。
(二)例题解析
第一层次:一题多解
【例1】1.如图,点A、B、O是正方形网格上的三个格点,⊙O的半径为OA,
点P是优弧
AmB上的一点,则tan∠APB=______.
【例2】如图,直径为10的⊙A经过点C(0,5)和点0(0,0),B是y轴右侧⊙A优弧上一点,则∠OBC的余弦值为????????。
?
解题反思:通过两道题题让学生明白:
1、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三角函数.
2、等角代换间接求解.
3、开拓思维,一题多解.
第二层次:综合应用
已知:圆O的半径为2,弦BC的长为2
,点A为圆O上弦BC所对的优弧上任意一点(B,C两点除外).
求(1)∠BAC的度数
(2)△ABC面积的最大值?
??????????????
解题反思:通过本题让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理清题目所给信息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通过画图进行分析,将最值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问题;
第三层次:知识的创新
【例3】已知:在Rt△BCD中,∠DCB=90°,以BC为直径作⊙O交BD于A,过点A作⊙O的切线AE,延长AE与BC的延长线交与点P,若OC=CP,AB=6.
求CD的长
?
解题反思:解决这类问题时常用的模型:利用圆的直径所对的的圆周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圆的切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小结:学生制作收获卡
1.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2.利用圆中的有关线段构造直角三角形;
一般在圆中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
(2)借助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切线与半径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
八、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将锐角三角函数值与圆结合,利用圆里面的一些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使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在圆中完美的结合,使得知识得以升华。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自己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
(1)还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2)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