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6 10: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2.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5.封建时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尚未成形,职业文官也还没有出现。但是早期的制度演变奠定了英国现代议会政治、司法制度、政府体制的心理基础和制度习惯。 光荣革命之后,议会成立了几个专门的委员会,雇用专职人员管理政府事务,从此出现了一批为国家服务、领薪的职业管理人员,这是文官和文官体制的最初萌芽。直到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才最终确立。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 )
A.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B.其产生具有渐进性
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是英国的制度习惯
6.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7.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是有关学者据史传统计的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情况统计表(除去作为绥抚手段被察举的蜀吴人士),据此可知,西晋时期
A.社会阶层的固化性被削弱 B.察举制可以有效选拔人才
C.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 D.孝廉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9.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10.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1.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和郡各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赃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 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1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土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土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13.学者认为有一项制度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但一统天下后仍实行此制度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暴政和二世而亡有必然的联系。该制度是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14.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15.下表为两宋时期宰相的祖辈任官情况。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6.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 ( )
A.见证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D.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
17.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1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二、材料分析题
19. 材料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官吏队伍极度混乱,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912年7月,法制局在《文官惩戒法及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理由》中说:“官吏与国家原为特别权力服从关系,故官吏违反其服务义务时,国家本其权力特别,或斤责之以戒其将来,或罢融之以使他官吏知做。“1913年,熊希龄担任国务总理后,即向袁世凯提出在中央设立高等惩戒委员会的建议,袁世凯根据熊希龄的建议开始着手文官惩戒制度的创设。随后,各项惩戒法规相继出台,主要有:《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令》和《文官惩戒条例》。这些法令法规的颁布,对文官惩戒的机构、人员、处分和程序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文官惩戒做到了有法可依,惩戒制度逐步确立。
——摘编自陈广华《北洋政府时期文官惩戒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创设文官惩戒制度的意义。
20.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后来君主为打击门阀,多选用寒人为亲信,逐渐形成了高门士族表面上高踞中央要职,而实际上大权已旁落下移的政治格局。九品中正之制既废,科举就渐渐的兴起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唐代)均田制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独立财产,摆脱门阀控制,直接和朝廷发生联系;朝廷绕开门阀,直接统治农民。均田制使得皇帝和农民都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
材料三 有唐一代,婚姻实兼重门第与科第,入宋以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占据了整个仕宦阶层的绝大多数,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同时“婚姻不问阀阅”也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选官制度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改革的方向,据此推断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人们婚姻观念的新取向。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选官制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居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朝不同的选官制度与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2.A3.B4.C5.B6.D7.B8.A9.C10.C11.B12.A13.B14.B15.B16.A17.D18.C
19.(1)目的:扭转民国初期吏治状况;加强对官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
(2)意义: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廉洁性;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20.(1)因素:阶级关系的变动;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的变迁。
(2)方向:打击门阀政治,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新取向:“婚姻不问阀阅”,重视科举及第者。
关系:选官制度的演变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反过来选官制度的演变推动社会变迁的发展。
21.(1)标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德行)为标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隋唐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才学)为标准。
(2)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逐渐公平、公开、客观、科学;由重视门第逐渐转变为重视才学。
(3)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
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