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6190012420600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此故事自西晋始在中国流传甚广,其流传关键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这段材料体现了
A.佛教传入中国成为统治思想 B.印度与中国文化有大量共通之处
C.西晋开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2.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3.下图所示为古希腊倚束棒、提天平的正义女神忒弥斯。其脚下的蛇和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司法裁判。由此可知,古希腊司法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
A.不徇私情 B.执法回避 C.崇法抑权 D.理性协调
4.中古时期的印度有两大变化,一是4世纪初兴起的笈多帝国统治者支持印度教的发展,二是13世纪初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 B.今天的印度教是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C.德里苏丹国是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 D.佛教逐渐成为中古时期印度的国教
5.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按智慧品德把公民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从材料可知这三者的思想
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 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 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6.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7.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这些历史碑铭
A.使人们全面了解玛雅文化 B.主要记载了玛雅的政治事件
C.有助于人们了解玛雅文明 D.客观的记载了玛雅的历史
8.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取材于《圣经》故事。当时罗马教会把人的肉体诅咒为“灵魂的牢狱”,而画家把所有人物无论圣贤还是魔鬼一律画成健美的裸体。这反映出文艺复兴
A.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B.倡导权利平等的理念
C.批判了宗教禁欲主义 D.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9.颜海英在《世界文明史·古代埃及文明》一书中指出,古埃及人主要向南与努比亚,向东北通过西奈半岛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发生联系。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地理位置的独立性 B.专制王朝的封闭性
C.西亚大国的侵略性 D.王权观念的宗教性
10.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城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1.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这表明苏格拉底
A.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 B.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
C.对真理的执著不懈追求 D.开启了理性主义先河
12.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在16世纪初创作的《雅典学院》,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为题材,描绘了50多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名人形象,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走在一起,一个指天一个指地,似乎还在进行热烈讨论。对这幅画作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最深刻的理解是
A.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关乎人类命运 B.文艺复兴的影响已跨越时空界限
C.意大利是希腊文明的最大受益者 D.时代精神的光大离不开历史传承
13.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一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间的关系所以作如此的规定,目的是
A.保持公正 B.隔离冲突 C.保证特权 D.减少差异
15.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
历史
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载,且常引用其律文。
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合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后的自然经济社会,而不适合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罗马共和国时代。
语言学
《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所习用的拉丁文,其体裁大不相同。
吉拉尔的撰述过程表明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C.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D.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准确可信
16.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C.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17.《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B.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
C.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 D.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18.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20.研究尝试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 别
材料
结论
埃及组
考古出土的Tutankhamen的石棺及木乃伊
古代埃及人具有来世信仰。
印度组
毗湿罗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中娶一个妻子。
——《摩诃婆罗多》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罗马组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
——《十二铜表法》第一表《传唤》
罗马法具有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倾向。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一组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不能直接推导的各组的结论与材料匹配。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阿拉伯人在对古代文化继承和发展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参考答案
1.D2.B3.A4.D5.D6.B7.C8.C9.A10.D11.A12.D13.B14.C15.C16.B17.A18.D
19.(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20.(1)埃及组
(2)印度组:1、选择历史文献而不是文学作品,或补充历史文献;2、修改结论为“种姓制度下各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同”。
罗马组:材料不能推导结论。或换材料;或修改结论为:“罗马法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注意,不能同时将材料和结论全部置换。)
21.(1)①、②、③、④。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学作品:《天方夜谭》。贡献:将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欧;将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
影响:阿拉伯处在传统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国古代的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先进知识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