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吸烟除尘等生态效益。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
B.防风固沙
C.净化空气
D.美化环境
2.②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红色荒漠化一般是指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完成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云南丘北普者黑位于云南东南部,主要由孤峰、湿地、溶洞群等景观构成。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大量污水和垃圾,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普者黑湿地生态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②提供各种物质资源 ③维持生物多样性 ④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普者黑湿地遭到破坏带来的影响有( )
①气温日较差增大 ②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③空气湿度增大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物入侵危害已经在全球范围发生,据此完成7~8题。
7.近年来,美洲的一枝黄花(一种植物)在浙江迅速蔓延,夺取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其最大危害是( )
A.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B.污染了土壤
C.危害农作物,使农业成本提高
D.排放了有毒物质
8.入侵生物能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 )
A.繁殖能力强
B.适应自然能力强
C.缺少天敌
D.自然条件好
“洪水一大片,
枯水几条线”,曾经是洞庭湖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9~10题。
9.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增大湖盆
④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洞庭湖地区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②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上海借鉴传统农耕技术,利用黄浦江岸近5米的高差来设计建设加强型梯田湿地系统,净化效果较好,在多地迅速推广。该系统建设一系列低堰过滤系统,并大量配置水生植物,形成了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我国水质分类由好到差分为I~V五类和劣五类。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工作流程”。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工程中大量配置水生植物的最主要作用是( )
A.美化景观
B.释放氧气
C.减缓流速
D.吸收养分
13.与传统梯田相比,该工程净化水质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此梯田湿地系统( )
A.层次更多
B.多级联动
C.落差更大
D.水量丰富
14.与建设一座相同处理量的污水处理厂相比,这种水净化系统能够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 )
①净化成本更低 ②建设速度更快 ③水质改善更明显 ④技术复制更容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表示意赣南地区2010、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单位:km2)数据,5年间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
176.06
km2、542.70
km2。据此完成15~16题。
土地类型
草地
耕地
居民及工矿用地
林地
水域
未利用地
2010年
610.55
10
429.00
1
541.25
25
850.60
779.44
129.84
2015年
534.43
9
512.44
1
781.25
26
665.50
778.74
67.83
15.赣南地区2010年至201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草地
B.耕地
C.林地
D.未利用地
16.赣南地区该时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毁林开荒 ③城镇建设 ④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17~18题。
17.这种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18.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异常
B.过度捕捞,渔业资源严重枯竭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在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9~21题。
19.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20.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21.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该发展模式的推广,将在我国大地上涌现众多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22~23题。
22.推广“田园综合体”模式有利于( )
A.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B.提高农产品产量
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23.以下地区最适合优先推广“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是( )
A.黑龙江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
B.浙江舢渔村
C.湖南洞庭湖平原农耕区
D.新疆天山牧区
海蓬子是生长在海滩、盐碱滩涂沙地,有梗无叶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约220天,其中有50~60天可以保持青嫩鲜绿枝茎。海蓬子全身都是宝,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为发展生物产业,我国某地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产业链。读图完成24~25题。
24.从产业链看,图中P、Q、M依次代表( )
A.纸板厂、日化厂、养殖场
B.养殖场、日化厂、纸板厂
C.日化厂、养殖场、纸板厂
D.纸板厂、养殖场、日化厂
25.对该产业链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延长了生产链,使产品增值
B.带动了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C.废弃物资源化,改善生态与环境
D.建立产供销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冰岛地处北欧,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冰岛政府积极参与各国之间、国际组织间在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
材料二 冰岛曾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下图为冰岛地形图。
(1)冰岛为何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6分)
(2)冰岛作为“最宜居国家”,在环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果你是冰岛政府官员,你将在治理本国环境问题上采取哪些措施?(10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图示湖泊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还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新网(2016年)10月14日报道,该湖严重“缩水”再破10米枯水位,湖滩提前两个月变“草原”,目前湖水位远低于多年同期均值,对生态环境及湖区生产、生活用水产生影响。
(1)简述湖区湿地生态功能有哪些?
(8分)
(2)简析湖滩变“草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0分)
28.阅读青海省图(图甲)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年份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平方千米)
1985
0
9.26
52.13
38.61
11
172
1997
0
0
48.3
51.7
10
793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0分)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6分)
单元测试5
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森林的作用,据图分析,①防护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属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主要针对上述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故防风固沙是其主要功能。B正确;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不是其主要功能,A、C、D错误。第2题,据图分析,②防护林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区,近些年来,由于长江上中游地区出现的滥伐森林,陡坡垦殖现象,导致长江流域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国家建设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跨越了11个省、271个县,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因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故选C。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由题可知,红色荒漠化一般是指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该地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故选B。第4题,江西省南部山区人口多,山区面积大,人多耕地少,存在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现象,加剧水土流失,故选A。
答案:3.B 4.A
5~6.解析:第5题,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等;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属于湿地的经济价值,故选D。第6题,湿地遭到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增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故选A。
答案:5.D 6.A
7~8.解析:第7题,美洲的“一枝黄花”(一种植物)在浙江迅速蔓延,夺取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本地物种减少,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故选A。第8题,入侵生物能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故选C。
答案:7.A 8.C
9~10.解析:第9题,洞庭湖萎缩与流域内水土流失重、泥沙淤积有关,与湖泊周边地区围湖造田有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泥沙在洞庭湖区的淤积,①正确;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可以扩大洞庭湖面积,④正确;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与湖泊萎缩关系不大,②错误;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增大湖盆,不利于湖区生态保护,不可取,③错误,依据题意选D。第10题,湖区地势平坦,水能资源不足,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不能缓解人地矛盾,①错误;围湖造田虽然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会加剧洪涝灾害,②错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③正确;立体养殖既保持了水面面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缓解人地矛盾,④正确,依据题意选C。
答案:9.D 10.C
11.解析: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湿地减少使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不合理的灌溉会加重土壤盐碱化,植被减少,风力强盛,沙尘暴增加,开垦湿地不会产生酸性气体,其生态环境问题与酸雨无关,故选C。
答案:C
12~14.解析:第12题,上海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而导致的,水生植物能主动吸收水体中的养分物质,对富营养化水体可起到净化作用,故选D。第13题,上海加强型梯田落差5米,而传统梯田落差不止5米,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因此传统梯田落差更大,层次更多,A、C错误;水量丰富没有可比性,要结合区域,不同区域降水量不一样,梯田的水量差别很大,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沉淀、增氧三级净化过程,B正确。第14题,从选项可以看出,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因此本题较简单。本题考查不同水体净化方式的特点,水体净化有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净化。污水处理厂就是通过物理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就是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可以根据水体污染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化合物进行化学作用,因此水质改善更明显,故选D。
答案:12.D 13.B 14.D
15~16.解析:第15题,用2015年与2010年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差的绝对值,除以2010年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可以得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根据表中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129.84平方千米,2015年只剩下67.83平方千米,可计算得出减少幅度为47.8%,对比得出,未利用地为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类型,D项正确。第16题,读表可知,水域面积变化很小,说明几乎没有发生围湖造田,①错;林地面积略有增加,说明没有发生明显的毁林开荒现象,②错;根据材料信息“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
176.06
km2、542.70
km2”可以推断,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用地增加,③④正确。
答案:15.D 16.B
17~18.解析:第17题,持续性原则体现了人与子孙后代之间获取物资的平等权利,捕上来的都是鱼子鱼孙,当代人使后代人无法享用渔业资源,违背持续性原则,故选A。第18题,渔获量大幅下降,且捕上的多为鱼子鱼孙,说明海洋渔业资源质量大幅下降,渔业资源几乎枯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过度捕捞现象,故选B。
答案:17.A 18.B
19~21.解析:第19题,地震是内能的释放,与“牧童经济”无关,故选C。第20题,“牧童经济”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所以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垦荒山、发展工业,随意排污都属于牧童经济,而南水北调,发展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不属于牧童经济。故选B。第21题,“牧童经济”的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故选D。
答案:19.C 20.B 21.D
22~23.解析:第22题,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但模式不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可以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但该产业属于特色农业,不会促进工业化;更不会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故选A。第23题,“田园综合体”是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是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包括景观、旅游、休闲、娱乐、居住等内容,需要区域具有多种特色农业资源并且人口较多。黑龙江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是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不适宜该模式,A错误;浙江舟山渔村主要以渔业为主,景观比较单调,不完全符合要求,B错误;湖南洞庭湖平原农耕区,景观多样,人口密集,可以利用景观优势发展该种模式,C正确;新疆天山牧区地广人稀,不适合发展该种模式,D错误。
答案:22.A 23.C
24~25.解析:第24题,海蓬子是生长在海滩、盐碱滩涂沙地,有梗无叶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据产业链的箭头方向,P利用油脂进行生产化妆品,应为日化厂;Q获取榨油产生的粕可以到养殖厂饲养牲畜,所以Q为养殖厂;M利用秸秆且面向市场,应为纸板厂。C正确,故选C。第25题,该产业链以海蓬子为原料,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延长了生产链,使产品增值,A正确。带动相关产业,建立了众多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就业机会,B正确。该产业链中糟粕和秸秆得到了循环利用,改善生态与环境,C正确。该产业链没有建立产供销体系,如无明显销售环节,D错误。故选D。
答案:24.C 25.D
26.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冰岛地势低,面积小,四周环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沿海低地会被淹没,所以冰岛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第(2)题,注意本题解答要在冰岛的政府官员的角度来回答,环保措施主要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废弃物的处理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回答,如积极地参与制定并履行各项环境政策;注重水体保护和废弃物处理;重视可持续发展;鼓励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将上升,会淹没冰岛沿海低地。
(2)积极地参与制定并履行各项环境政策;注重水体保护和废弃物处理;重视可持续发展;鼓励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27.解析:第(1)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应从调节、生物多样性、净化、涵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叙述。湖泊通过与河流的相互补给关系调节径流变化,具有调蓄洪水功能;湖泊通过蒸发补充空气的水汽,通过热容量差异调节气温变化,通过生物更新大气成分,因此具有调节气候功能;湖泊能够涵养水源,具有生态供水(蓄水)功能;湖泊是许多生物生存繁衍之地,提供动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湖泊湿地能够通过生物、沉淀、稀释等作用净化水中污染物质;湖泊湿地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物质生产功能,维护生态物质和能量平衡。第(2)题,湖滩变“草原”的原因主要有湖水减少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该湖严重“缩水”再破10米枯水位,湖滩提前两个月变“草原”。该(长江)流域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少,导致流域内湖水的补给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随着流域内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多,上游拦截径流量过多,使得注入湖泊的径流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流域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植被涵养水源减少,径流变化增大,使得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导致湖水水位下降;随着流域内农业的发展,农业用水增多,减少径流入湖量,导致湖水水位下降;鄱阳湖湖口无序采砂,增加了(鄱阳)湖水的注入长江的速度,导致湖水水位下降。
答案:(1)调蓄洪水、调节气候、供水(蓄水)、提供动物栖息地、净化功能、大气组成成分调节功能、物质生产功能。
(2)该(长江)流域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少;水利工程多,拦截径流量过多;人类过多的活动,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植被涵养水源减少;农业用水增多,减少径流入湖量;湖口无序采砂增加了(鄱阳)湖水的下泄入江。
28.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表格,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B地区1~3级牧草为0,4级牧草减少为0,5级牧草数量减少。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具体表现为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针对表中数值变化,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发展科技,培育优良牲畜品种。优质牧草减少,应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培育优良牧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使草场有生长恢复时期。第(2)题,该清洁生产模式,将废气、废热、废渣作为发电厂、建材厂的动力、原料,将尾盐作为制碱的原料,取得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将废弃物资源化,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经济收入。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