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5 14: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截至2019年5月3日,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亿人,其中70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3~4题。
3.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
20°S
B.20°N~
30°N
C.30°N~
40°N
D.40°N~
50°N
4.南纬
40°~
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甲         乙
5.甲、乙两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辽宁、山东
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
D.西藏、内蒙古
6.影响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
A.甲省级行政区气候、乙省级行政区地形
B.甲省级行政区地形、乙省级行政区水源
C.甲省级行政区水源、乙省级行政区地形
D.甲省级行政区气候、乙省级行政区植被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据此完成7~8题。
7.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东部地区经济衰退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就业机会增加 ④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B.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C.减轻环境和资源压力
D.提高城市化水平
下图是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及预测趋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欧洲国家迁往亚洲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北半球国家迁往南半球国家
10.人口迁移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迁入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剧
下图是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我国四个区域中人口流出地区(以县为单位)个数占比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2001~2010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技术水平降低
B.农业发展缓慢
C.离东部地区较近
D.经济增速放缓
12.2011~2016年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型升级
B.人口快速增长
C.经济发展滞后
D.交通条件改善
13.根据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的变化,推测其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耕地资源压力减轻
B.经济发展日渐困难
C.环境问题得以根治
D.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据统计,2019年春节“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杭州、郑州、成都、佛山。深圳夺冠,郑州、成都跻身前十,广州人口双向流动明显。据此完成14~16题。
14.春节“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  )
A.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B.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合居住
C.就业压力加重,外迁人口增多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15.广州成为春节热门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旅游人数激增
B.外来务工人员比重高
C.外出务工人员比重高
D.外出求学人员比重高
16.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是(  )
A.加大区际间交通压力
B.减轻农村的老龄化程度
C.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D.利于减轻大气环境污染
2018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是8.24‰,常住人口延续了近年来增长态势,并已连续4年人口年增长超过100万人,下图为广东省2015~2018年人口增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广东2018年和2017年的人口增量对比,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上升
B.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超60%
C.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起到显著作用
D.2018年的人口出生率比2017年低
18.广东2015~2018年的人口年增长都超过100万人,不属于其支撑动力的是(  )
A.省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B.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
C.省内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D.中心城市降低入户门槛
武汉,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省际高铁发展迅速,同时在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武汉至黄冈、孝感的城际高铁率先建成通车(下图)。据统计,2019年武汉常住流动人口数量约287万人,其中省内流入人口约占47%,省外流入人口则主要来自广东、河南和湖南。据此完成19~20题。
19.近年来,武汉吸引全国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条件是(  )
A.交通枢纽地位高
B.省际迁移距离近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宜居社区数量多
20.随着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进一步建设,黄冈、孝感与武汉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推测部分人口每天在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在武汉旅游
B.在黄冈、孝感上班
C.在武汉居住
D.在黄冈、孝感居住
下图是巴顿给出的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均效益;AC:城市中人均生活费用。据此完成21~23题。
21.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小城市规模是(  )
A.P1
B.P2
C.P3
D.P4
22.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
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2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5.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下图为“世界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重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世界各大洲中,非洲四面临海,但“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与北美洲相比,南美洲人口更集中在沿海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
km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洲,从自然条件看,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从世界范围看,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海不足200
km的沿海,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7.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1)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图1
图2
(1)两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3分)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图1中,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影响?(4分)
(4)图2中,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3分)
(5)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什么?(3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专家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1)根据材料归纳上海市人口的特点。(3分)
(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分)
(3)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4)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市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6分)
单元测试1
1~2.解析:第1题,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B、C、D错误。第2题,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故选D。
答案:1.A 2.D
3~4.解析:第3题,直接读图可知,图中显示为纬度每隔
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读图可知,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故选B。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人口稀少,故选C。
答案:3.B 4.C
5~6.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省级行政区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乙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故选C。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省级行政区为新疆、乙省级行政区为四川。新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故影响其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水源;四川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人口稠密,故影响其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地形,故选C。
答案:5.C 6.C
7~8.解析:第7题,农民工回乡创业跟就业地生活压力大有关,创业也得具备一定技术条件,②④正确;东部地区经济不会衰退,“归雁经济”出现跟家乡就业机会增加关系不大,①③错,依据题意选D。第8题,产业增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往往刺激地价提升,A错误;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高新技术产业不会成为主导产业,B错误;回乡办企业可能出现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当地环境有一定的冲击,C错误;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后,促进经济发展,长远看有助于当地城市化进程,D正确。
答案:7.D 8.D
9~10.解析:第9题,根据坐标图可知,纵轴表示平均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不难看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是负值,说明发展中国家是人口迁出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是人口迁入的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故选B。第10题,人口迁入增大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A错误;人口迁出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B错误;人口迁入缓解了迁入地的劳动力短缺,促进了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C正确;迁入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减轻,D错误。
答案:9.B 10.C
11~13.解析:第11题,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就我国而言,人口一般从欠发达的中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2001~2010
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距东部地区较近,因此人口流出多,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C正确;中部地区技术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快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应该是加快,A、B、D错误。第12题,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也随之转移,A正确;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人口快速增长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东部地区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滞后观点错误,C错误;交通因素不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13题,流出地区个数占比变化,不能看出总人数的变化,进而耕地资源压力的变化也不能体现,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东北地区2011~2016年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大量年轻人的流出,而自然增长率低,这会使得未来东北地区老龄化严重,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补给不足,会因缺乏劳动力,导致经济活力逐渐减弱,B正确;环境问题难以得以根治,表述错误,C错误;流出地区个数占比是上升趋势,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降低,D错误。
答案:11.C 12.A 13.B
14~16.解析:第14题,春节“空城”越严重,说明该城市外来人口越多,说明其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强,D正确;这十个城市中郑州、成都并不是沿海城市,A错误;这些城市吸引人口,自然条件都较好,适宜人居,B错误;春节“空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不是就业压力重造成的,C错误。第15题,春节是在冬季,广州冬季气候宜人,美食、鲜花众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旅游,成为春节热门人口流入城市,A正确;广州外来务工人员比重高,他们春节期间返乡过年,造成广州的“空城”指数提高,不是流入多的原因,B错误;广州经济发达,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大,外出务工人员少,不是春节流入人口多的原因,C错误;广州外出求学人员较多,但是占春节期间流入广州的人口比重较小,D错误。第16题,春节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回家过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属于暂时性的,不能长久地减轻农村老龄化问题;春节期间人口大量流动,会加大区际之间的交通压力,加重大气环境污染,这些是人口流动的不利影响,故选C。
答案:14.D 15.A 16.C
17~18.解析:第17题,认真对比2017和2018年人口数据可以发现2018年的自然增长人口数比2017年少,即可得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下降”,所以“2018年的人口出生率比2017年低”,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所起到的作用在2018年看并不显著;简单估算一下数值,也会发现2017和2018年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都不超50%,故选D。第18题,题干是问广东省人口增长,其中A是人口自然增长,C、D会吸引人口迁入广东,都可以显著增加广东省的总人口数量;B选项中“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已强调是广东省内部的人口迁移,对广东省总的人口增长没有作用,故选B。
答案:17.D 18.B
19~20.解析:第19题,本题容易受材料前两句影响而误选A,交通枢纽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往往较好,就业岗位也较多,因此经济因素才是真正的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对全国而言,省际迁移距离不能判断远近;宜居社区数量多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选C。第20题,武汉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但住房紧张、房价高,“1小时交通圈”建设导致武汉和黄冈、孝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短”,周边地区的人口去武汉工作当天往返成为现实,因此促进了人口频繁流动。在武汉旅游是短期行为;黄冈、孝感经济较武汉落后,在黄冈、孝感上班的少。故选D。
答案:19.C 20.D
21~23.解析:第21题,根据图示可知,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的规模也就是城市中人均效益最高的点,即图中P2点,故选B。第22题,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改进,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相当于增加了资源丰富程度,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A正确;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破坏环境,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C错误;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加大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显然不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D错误。第23题,由于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总量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而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都是通过影响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故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故选B。
答案:21.B 22.A 23.B
24~25.解析:第24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
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环境承载力下降,应该是环境遭到破坏,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选B。第25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人口数量可以超过环境承载力,为了可持续发展最好低于环境承载力,故选D。
答案:24.B 25.D
26.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可从非洲的地形和海岸特征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差异可得出答案。南美洲低纬度地区大陆气候湿热,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不适合人类居住。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是大洋洲。澳大利亚中部为大面积的沙漠,不适合居住。第(4)题,沿海地区气候湿热,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且经济较为发达。
答案:(1)海岸线最平直,缺少岛屿、半岛、海湾、内海等
(2)南美洲大陆低纬度地区陆地宽阔,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其他纬度带均较狭窄
(3)大洋 岛屿众多,澳大利亚大陆中部为大面积的沙漠
(4)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湿润,且大多数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27.解析:本题以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人口迁移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图中显示,图中人口迁移没有跨越国界,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人口迁移。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应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收入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较高,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同时由于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医疗、教育、居住等生活条件和便利程度高,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第(3)题,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叙述。从有利方面来看,大量人口外迁,会减轻四川省资源环境压力;大量人口外迁,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大量人口向外流动,加强了四川省与外界的联系,增加科技和文化交流;大量人口向外流动,可增加大量劳务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不利方面来看,大量人口外迁,且外迁的人口以劳动力为主,致使四川省的劳动力减少;高素质的人口外迁导致人才外流;大量年轻人外迁,导致四川省老龄化加剧。第(4)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应从自然环境、环境质量、生活成本、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位于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气候湿润,晴天较少,因此阳光不够充足;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活环境质量较低;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产业规模大,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较高;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多“夕阳工业”,经济增长开始下降,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减少,从而使得大量人口向外迁移;而南部、西部晴天多,被称为“阳光地带”,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南部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开发,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的兴起,新增大量工业岗位,吸引人口迁入,因此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第(5)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应从环境和经济方面分析叙述。为了缓解美国老工业区的衰落,老工业区进行了整治,随着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和外迁,城市进行了合理规划和调整,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缓解经济的衰落,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因此老工业区经济重新焕发新春,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吸引部分人口回流。
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
(2)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3)有利: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
不利:致使劳动力减少;导致人才外流。
(4)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的兴起,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
(5)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28.解析:第(1)题,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人口总量大,户籍常住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外来人口多。从上海金字塔图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比重小、劳动力人口比重大,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0%,所占比重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上海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连续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第(3)题,外来人口多青壮年,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第(4)题,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限制人口容量远低于现有人口数量,故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来提高水资源的限制人口容量。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限制人口容量。
答案:(1)人口总量大,外来人口多;少年儿童比重小、劳动力人口比重大、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约为10%),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2)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郊区(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
(3)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4)水资源: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PAGE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