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
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
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
他,就学会孝悌忠信。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
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
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好。(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出A,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法平美人,大重1
B.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献诗,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的海两是长:总原
C.《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
火向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长象故圆共,表算各五
D.在古籍记载中,卿土“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
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5会,头蛋者合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
来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唐次
当土自类
B.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
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八
,出《全》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
关1
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学“D.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点封科中,来持大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怎实3实上
A.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B.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
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体支已
C.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伐檀》的原意,的在号
D.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回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回国美《金》英0
不人形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双百金科”大联考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B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A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答案:C
解析:原文是在一些前沿领域,选项扩大了范围。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三,应该是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中国也是首次。
6、(6分)答案要点
(1)?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4)?中国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勇于技术创新。
(5)?合作精神,欧航局的支持。
?????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
7、答案:C
解析:描写茅店塾师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8、(6分)给分,
茅店特点:低矮、狭窄、简陋、昏暗、闷热。
答作用可参考以下几点。
(1)茅店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生活场景。
(2)为主要人物茅店塾师的出场做铺垫
(3)衬托出茅店塾师处境艰难,生活落魄。
结合文本围绕环境描写的作用答,言之成理即可。
9、(6分)本文刻画一个倔强、善良、落魄又迂腐保守的老塾师形象。
(1)倔强,如当M君叫老人挪开地方时,他先是继续“扇着芭蕉扇,毫不理会”,接着用“俺不是伙计!”一句硬梆梆的话把M君顶了回去。
(2)迂腐保守,老人饱读经书,他对经书以外的书一律加以鄙夷和嘲讽,对科学和进步则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拒绝接受新事物。
(3)善良,老人得知“我们”是从北平来的时,大为高兴,伤今感怀,殷殷叮嘱。
10、答案:D
11、答案:C
解析:疾,痛恨。
12、答案:B
解析:不是上官大夫疏远了屈原而是楚怀王。
13、答案:D
解析:不是国别体,是编年体。
14、翻译10分
(1)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重点词:绌,罢免。???其,这。???从,合纵。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枯萎憔悴。
重点词:被,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15、答案:B
解析: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不恰当。
16、(6分)答案要点
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任意三点满分)
17、(8分)每句一分,错字不给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C项的引号是特殊含义与“卧游”一样。
解析:A是特定称谓。B是引用。D是反语讽刺。
21、(6分)答案参考示例
《孔雀东南飞》讲刘焦故事,情节曲折,爱情悲剧警世人。
《赤壁赋》赏赤壁夜景,主客互答,深挚情理醒迁客。
《离骚》诉屈原真情,文辞优美,高尚节操耀千古。
22、(60分)作文
建议评分标准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因为是高一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是要体现出作文的档次。
立意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在磨练中成长
(2)?中国梦,我的梦(我和我的祖国)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层做起)
(4)?无奋斗不青春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