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百分数(二)
第 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
2. 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税额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A案)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例题、巩固练习等活动来突破。(B案)通过自学探究、尝试解决税率问题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 理解税率的含义。
突破方法 (A案)通过教材介绍、教师讲解来突破。(B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阅读,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学法 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A 案
复习旧知
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折扣与成数的概念,以及关于它们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练习来复习一下折扣与成数。
(课件出示练习题)
1. 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现在打七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水稻田,前年水稻田的收成是130.8 t,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水稻田的收成是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校正、讲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与百分数有关的概念——税率。(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第一、二段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什么是纳税。
学生通过阅读集体回答。
2. 认识税率。
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板书)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通过刚刚的阅读你能列举出哪几种税收?请说出这些税率的计算方法。
师生一起小结:消费税税率=应纳税额÷消费额, 营业税税率=应纳税额÷营业额,增值税税率=应纳税额÷增值额等。
3. 计算税款。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组织学生读题,引导提问:
(1)这里的“5%”表示什么?
(2)求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求什么?
(3)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集中讲解:
(1)“5%”表示应缴纳营业税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2)求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求应纳税额。
(3)根据营业税税率=应纳税额÷营业额,容易得出应纳税额=营业额×营业税税率,即:30×5%=1.5(万元)(板书)
巩固练习
1. 教材第10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审题,提示:李阿姨缴纳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于扣除3500元以后的部分,即前面3500元的部分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解题思路与答案,点评后集中讲解。
2. 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课后小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税收形式,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各种形式税收的应纳税额都等于收入乘税率。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一类问题你们都掌握好了吗?
板书设计
税 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
例3:应纳税额=营业额×营业税税率
30×5%=1.5(万元)
B案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自主
学习
一、复习旧知
1. 将成数与百分数互化。
三成五( ) 十成( )
10%( ) 95%( )
2. 一块地原产小麦25 t,去年因水灾减产二成,今年又增产二成。这样今年产量和原产量相比,产量( )。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变
3. 一块棉花地去年收皮棉30 t,比前年增产了5 t。这块棉花地去年皮棉产量增长了几成?
二、探究新知
1.( )与( )的比率叫税率。
2. 旅游营业税率为5%,根据这一信息计算并填写下表:
黄金周营
业额(万元)
应缴纳营
业税(万元)
青岛
1250
蓬莱阁
1080
长岛
960
成山头
320
3. 某服装厂去年加工服装的收入总额是840万元。按国家的税率规定,应缴纳17%的增值税。该服装厂一共要缴纳多少万元的增值税?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电视上见过报道说某某逃税漏税的事情?
学生交流讨论。
前一阵子,老师就在网上看见视频报道说一位韩国女星逃税1000万韩币。那么你们知道什么算作逃税吗?这位逃税的女星的逃税金额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税率。
二、引导自学
1. 组织学生预习新知。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0页的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的习题。
2. 自我检测。
学生小组间相互检查,共同探讨不同意见并及时更正。
3. 引导学生质疑并提问。
各小组根据组内存在的争议分类整理疑问,并派代表汇报,教师集中讲解。
根据小孩子喜欢关注的明星话题引入税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质疑
探究
知识点一:认识税率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个人存款所得的利息不用纳税。
( )
(2)应纳税额与各种税收的比值叫税率。( )
(3)王叔叔说:“我付出劳动,得到工资,不需要纳税。” ( )
知识点二:掌握有关税率的计算
杜叔叔的一项创造发明得到了5000元的科技成果奖金。按规定应缴纳15%的个人所得税,杜叔叔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 教师强调自主学习并初步得出税率的计算方法。
2. 组内交流自己对税率的认识,并举出更多税率的实例。
3. 组织各小组讨论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习并进行汇报,教师点评。
4. 教师归纳总结: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公民的最后所得通常建立在减去应纳税额的基础之上。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税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自主尝试利用该计算方法求算实际情况的应纳税额等量,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
应用
一、随堂练习
1. 国家规定购买某商品后需缴纳3%的消费税。某商品原价为1080元,王叔叔购买一件这种商品实际要花费多少元?
2. 某城市规定在该市购买价值1万元以上的商品要缴纳5%的消费税。李明家购买了一辆轿车,购车连同缴纳消费税一共花了105000元,这辆轿车的价格是多少元?
3. 某歌手参加演出,得到演出费4800元。按规定,扣除800元后的余额部分要缴纳20%的税。这次演出,这位歌手应纳税多少元?
二、拓展练习
1. 李明妈妈的月收入为3800元,李明爸爸的月收入为5500元。已知个人月收入不超过3500元的部分不征税,3500~5000元之间的部分按3%的税率征税,5000~10000元之间的部分按8%的税率征税。李明的爸爸妈妈总共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一个城市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某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为14万元,那么每年应缴纳这两种税共多少万元?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五、课后巩固作业
课后完成“拓展练习”。
提示:
1. 先算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分别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时要将收入减去不征税的部分再乘相应的税率。由于李明爸爸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所以应先算超过5000元的部分应缴纳的税额,再算超过3500元的部分应缴纳的税额。
2. 注意题中给出的数额都是每个月的,而要求的是全年的。
参考答案:
1. 李明妈妈:(3800-3500)×3%=9(元)
李明爸爸:(5500-5000)×8%=40(元)
(5000-3500)×3%=45(元)
40+45=85(元)
总共应缴:9+85=94(元)
2. 营业税:14×5%×12=8.4(万元)
城市维护建设税:
8.4×7%=0.588(万元)
一共:8.4+0.588=8.988(万元)
通过多次练习税率的相关习题,使学生熟练税率、税额等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阅读和审题的能力。“拓展练习”难度较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税率标准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后小结
等同学们将来有了自己的收入时,会切身地体会到各种税收形式的存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就是在为以后的生活服务。当然,同学们现在也可以应用你们所学的知识为你们的父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税率的概念、有关纳税金额和税率的计算方法等。我首先通过复习折扣和成数引入又一个与百分数相关的概念——税率,然后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获取纳税、税率的概念和各种税收形式的信息,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学习了基本概念之后,一个关于税率的例题使学生体会了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过程。另外,细心的学生可以发现,我的提问作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他们的审题步骤及方法。
我们在本节课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我们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转化为自我提问引导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从而在具体地解答时感到轻松。此外,对于税率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没有对于折扣那么熟悉。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与思考中。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们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纳税的意义的同时,也号召学生影响身边的人都做积极的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