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 第4课时 利率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 第4课时 利率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21:4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百分数(二)
第 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储蓄的意义,感受到储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及益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财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 掌握利息和本息和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A案)通过教师引导、练习比较来突破。(B案)通过自学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习,总结提升。
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银行卡。
A 案
情景引入
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的钱。
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它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利率)
探究新知
1. 了解相关概念。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第一、二段。
请学生汇报储蓄的种类及“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和关系。
学生认真读教材,然后全班一起反馈,教师板书: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率也是不一样的。
先让学生谈谈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并针对每一格适当进行分析。
2. 教学教材第11页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组织学生审题,提问:最后取出的钱包括哪几个部分?
指名两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后集中讲解:对于这一题,我们可以先单独算出利息,然后再加上本金。也可以直接计算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即本息和。
如果采用先计算利息的思路,那么根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过程应为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如果直接计算本金和利息的总和(本息和)呢?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大家观察,不管用哪种方法,最终的计算结果一样,并且所用到的关系式都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3. 课件出示问题:
李强把2014年春节的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准备整存整取3年后用这笔钱为自己购买一部价值1200元的电子词典。根据教材第11页给的存款利率表,请你帮他算算够不够?
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答案,教师订正。
课后小结
同学们在练习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题是求利息,而有的则是求存期期满之后的本息和,即本金与利息的和,切忌照搬公式。
板书设计
利 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B案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自主
学习
一、复习旧知
1. 应纳税额=( )×收入
2. 李华开了一家商店,10月份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4500元,李华十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3. 某人买彩票中了2000元,但根据有关规定需按奖金的15%缴税。他最后实际能拿到多少奖金?
二、探究新知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利息所得的钱数一定小于本金。
( )
(2)利率相同,存期相同,存入银行的本金越多,到期得到的利息就越多。
( )
(3)本金=利息+时间 ( )
(4)利率一定,同样的钱存期越长,得到的利息就越多。 ( )
2. 小红把自己的1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年利率是2.7%,2年后小红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面现在有几张银行卡,大家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老师为什么选择用它们来存钱,而不是把钱直接存放在家里呢?
学生讨论交流。
很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面,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钱财更加安全。除此之外,因为银行储蓄会有一定利息,可以使人们增加一些收入。那么我们存一笔钱,怎么样能使我们得到的利息更多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利率。
二、引导自学
1. 组织学生预习新知。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的内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的习题。
2. 自我检测。
学生小组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习题的答案,并交流总结出不同意见。
3. 引导学生质疑并提问。
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予指导,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提高自学效率。小组内相互交流,从而发现更多问题,共同探索并进一步理解本金、利息及利率之间的关系。
质疑
探究
知识点一:认识本金、利息、利率
填一填。
(1)存入银行的钱叫(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 );( )与( )的比率叫利率。
(2)利息=( )×( )×( )
知识点二:掌握利息、本息和的计算
小刚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是3.75%,2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可取回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 教师强调自主学习并初步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本金、利息、利率之间的关系。
2. 组内交流自己已有的认识,共同探究疑问之处。
3. 各小组进行汇报,提出问题。
4. 教师归纳总结: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利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本金、利息、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其中任意两个量和存期求出第三个量。
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汇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思考与合作、交流、总结的能力。
实践
应用
一、随堂练习
1. 小红的爸爸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月利率是0.60%。4个月后,他可得利息多少元?可取回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时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时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二、拓展练习
李华有1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一共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多多少?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五、课后巩固作业
课后完成“拓展练习”。
提示:先算出两种方法各得利息多少元。第二种方法要先算出第一年可得利息,再用本金和利息的和作为本金去算第二年可得利息。
参考答案:
第一种方法:1000×5.94%×2=118.8(元)
第二种方法: 1000×5.67%×1=56.7(元)
(56.7+1000)×5.67%×1≈59.9(元)
56.7+59.9=116.6(元)
118.8-116.6=2.2(元)
选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多2.2元。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利息的求法,并且提高分析和计算的能力。“拓展练习”中关于储蓄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讲到的利息、本息和的计算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程度的接轨,相信同学们身边也有很多关于储蓄的例子,希望大家课后多去发现,找出它们与我们教材所举的例子有何不同。
教学反思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并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相对比较流畅,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情境,从“年终奖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寻找有关储蓄的影子,并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率。紧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集体汇报本金、利息和利率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例题讲解、课堂练习逐步让学生学会运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一公式。在讲解教材第11页例4时,我介绍了两种解题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存在一些问题: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1页有关储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自主学习的态度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某些概念把握不到位。其次,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利率表格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通过比较,让学生分析清楚,否则出示的利率表格发挥不了作用,进而无法进行后面的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