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方式上看,是假定性但又是真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虽然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揭露的真实。这里,科学与文学分道扬镳了。
文学虽然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描写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允许作者去假定、去虚拟,他们津津有味地去看作品中的故事,并为它欢喜或落泪,可并不认为它是实有其事。作者却也“宽宏大量”,允许读者不把他的作品中的故事当作事实看待,允许读者把他的作品当作“谎话”。正是在这种默契中,文学放心大胆走到了艺术假定的这一极。文学之所以不是生活本身的实录,不是科学论文,不是通讯报告……就在于它的假定虚拟性质,或者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前提,就是它不是事实的记录,是假定的虚构。
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假定的,但也是真实的。就是说,这假定是具有真实性的。艺术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作家完全可以虚构,虚构是作家的权利。作家可以不写真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换句话说,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艺术真实性不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对于文学,当然是可以假定和虚构的,但在假定和虚构的情境中,则不可人为地编造,不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要充分注意到事物之间的整体的天然的联系,即要“合理”,这样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来。
“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按文学的审美要求,“合情”是更重要的。因此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
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把假定的、虚构的升华为真实的。作者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在文学审美描写中,作者真挚的感情更为重要。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在文学审美描写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十分重要。一旦这个真诚的意向成为作品的艺术逻辑,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的默契,那么十分怪诞之笔,也可以令人信服。
(节选自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审美意识包含假定性和真实性,但因真实性来自假定性,故假定性更为重要。
B.艺术与科学均为创造,都追求真理,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对待艺术假定性的态度。
C.只有作家充分揭示了人、事、景、物的整体必然联系,才可以称之为艺术真实。
D.作者和读者都可以假定虚构,他们才达成默契,文学也才实现艺术的合情合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假定性”等多个专业术语进行阐释,从而更有效论述了“文学审美意识”。
B.文章在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真实性”这一方面时,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C.否定“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的说法,是为了论述文学作品的合理性。
D.文章阐释了艺术真实中“合情”“合理”的概念,并且采用对比论证加以具体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艺术真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赌气对祖父说的自己早被河里鲤鱼吃掉了,虽不可能,但因为翠翠的真诚而成为艺术真实。
B.《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死后化而为鸟,比翼双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因作者灌注了真情而成为艺术真实。
C.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不符合事实,但因为写出了作者对黄河水奔涌而出的真切感受而成为艺术真实。
D.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死后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因作者对窦娥的同情、读者的认同而使荒诞成为艺术真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 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 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 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和杜撰,但好的历史剧是应有历史思考的。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D.《甄嬛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很可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围绕历史剧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居乡村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老老百姓血液的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他简捷地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顿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与自己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蒙眬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被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名利的想法。
B.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C.文中景物描写凝练传神,画线部分的描写,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林冲的“转念”埋下伏笔。
D.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8.本文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材料一节选自《滕王阁序》)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①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材料二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释)①乂[yì]:有杰出才能的人。②纁xūn:浅红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后来“下榻”一词表礼遇之义的由来。
B.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有才的读书人,他们一般只是在各个地方担任一些小的官职。
D.文中的“三辅”指京城附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陈蕃和徐稚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滕王阁所在的洪州都督府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B.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回避官府,从不与之打交道。
C.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D.引用《诗经》可以起到加强表意的效果,使观点表达更加准确。陈蕃等人引用《诗经》,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写船行江上,纵览沿途两岸山川景象,视角多变,远近结合,俯仰相连,虚实相生。
B.杜诗前半写“旅夜”,由远及近,两联产生强烈反差,更加凸显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
C.李诗将故乡水拟人化,以乡水有情万里送别,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之情。
D.杜诗后半抒怀含蓄,以反语倾诉心中不平,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即景自况,感人至深。
15.两诗颔联并称名句,句式相同,意象类似,十字重复一半,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填写题目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古人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 ________。”
(3)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均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说木叶》开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歌·湘夫人》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D.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三绝”分别指哪三个人?请任选“一绝”,并举例说明其“绝”在何处。(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典诗词是中国诗歌长廊中蔚为壮观的图景。她或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的灵魂伴侣……本学期你学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肯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请以“古典诗词之美”为主题,给正在学习古代诗歌的高二年级同学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南县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科试题【答案】
1.C A.“但因真实性来自假定性,故假定性更为重要”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可知真实性来自假定性,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假定性更为重要。
B.“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对待艺术假定性的态度”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虽然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可知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体现在成果的不同,且没有根本。
D.“作者和读者都可以假定虚构……文学也才实现艺术的合情合理”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读者允许作者去假定、去虚拟”,“允许读者把他的作品当作谎话”,“正是在这种默契中,文学放心大胆走到了艺术假定的这一极”。由“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可知合情合理属于艺术真实性非假设性。故选C。
2.D D.“并且采用对比论证加以具体阐述”分析错误。文章是对艺术真实中“合情”“合理”概念的阐释,二者没有形成对比。
3.A A.“但因为翠翠的真诚而成为艺术真实”分析错误。翠翠赌气说自己被河里鲤鱼吃掉了并不源于真挚的感情,而是主人公翠翠的赌气之语。
4.C C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错误。由原文“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可知,本句话是说拍摄古装剧应有的态度,“认真推敲时代”并不是说“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
5.B A项,“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错误。由原文“……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可知,精品剧难见,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原因。A错误。C项,“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错误。由原文“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可知,近些年的清宫剧是“逐渐趋向”发展的,而不是“全是”。C错误。D项,“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错误。由原文“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可知,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D错误。
6.①材料二:历史剧的价值指向。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②材料三:历史观(历史思考)。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③材料四:艺术水准(拍摄严谨与表演敬业)。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
B
“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错误,小说中“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固然需要一双铁臂,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体现了林冲放弃刺杀王伦的真实想法,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
8.答: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便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更全面的生活图景。③重点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9.答:①“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②“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③“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10.A “善人”做“天地之纪”的主语,句子“善人天地之纪”做“闻”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辅弼明时”和“左右大业”结构相同,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C。
11.C C项,“古时候称有德有才的读书人,他们一般只是在各个地方担任一些小的官职”错误,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12.B B项,“他常常回避官府,从不与之打交道”理解有误。原文“屡辟公府,不起”意为“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而不是“从不与之打交道”。
13.(1)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楚地,连接闽越。
(2)至于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
赋分点:(1)襟:意动用法,以……为衣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带。控:控制。引:连接。(2)薄:贫瘠。域:地方。角立杰出:特立杰出。宜:应该。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里物产的华美,有如天降之宝,其光彩上冲牛斗之宿。这里的土地有灵秀之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城池座落在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宾客与主人包括了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物。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每逢十日一旬的假期,来了很多的良友,迎接远客,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文词宗主孟学士所作文章就像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中,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材料一节选自《滕王阁序》)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做人恭敬、节俭、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则,治国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在世人中非常有名声。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让日月增光啊。”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接受教育。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至于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材料二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14.B B项,“由远及近”错,应是“由近及远”。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15.《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景物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旅夜书怀》的颔联,描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作者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旅夜书怀》中,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1)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17.D【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第一空: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第二空: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第三空: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第四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18.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错误。“疮痍”与“创伤”重复;B项,错误。语序不当,句意突出“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应后置;D 项,错误。“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把“制造”改为“创造”。
19.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本题,前句是“保护环境的自觉……”,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项;与“强大动力”搭配,“凝聚”比“凝结”更合适,更合乎语境,排除C、D项。分析可知,A项补写的最恰当。
20.(5分)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21(5分)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诸葛亮)“智绝”。(3分)举例:曹操借粮官之头以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体现其奸绝。关羽,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等体现其义绝。孔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计用空城等体现其智绝。(举出所对应人物任一例给2分)
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先引出古典诗歌,然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古典诗歌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灵魂伴侣”。这四句话其实就点出了读者通过研读古典诗歌,其情感、生活、精神、品格等方面有怎样积极的变化,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立意】
(1)写学习古典诗词后的收获和感悟。材料中“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灵魂伴侣”这四点可以写其中一点,或者总起来写自己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收获了什么,从而让自己有所成长。
(2)可以从古典诗词对人的启迪方面选择一点来写,比如: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感悟到“磨砺”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样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