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心路历程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心路历程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21: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的心路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听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词是诗歌的一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
词在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因此又名诗余、长短句等。
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按照词谱填写的,分为上下两片,是典型的双调词。
说词,走近作家作品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远望天上月,虚实结合,想象大胆而浪漫。
月色入户,低照无眠人。
词人笔下的月,明亮而皎洁,高悬而清寒,美好而浪漫,让人无比憧憬又落寞怅惘。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中秋之夜的词人有何表现呢?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词,圈画出体现词人行为的词语,并用四到六字词语加以概括。
提示:语言简洁,力求诗意。?
祈愿共婵娟? ?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欢饮醉
把酒问青天
欲归又恐寒
人间弄清影
辗转却无眠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词人每个行为阶段的不同心境。
具体要求:每组任选一个阶段,参考示例,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心境。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高亢激昂
词人开篇就向青天发问,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问出了词人对宇宙时空的困惑。同时,又好像是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举杯邀明月,把盏相问,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把酒问青天”,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苏轼把酒问天,情感是高亢激昂的。
示例: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欲”字,表达了词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之情,也同时表达了对人间生活中仕途不顺、亲人别离等种种不顺意的怅惘感慨之情;但后一句“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字,写出了词人的犹豫和徘徊,表达了词人对人世间热闹繁华的眷念,表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两个字之间的转折,描写出词人的矛盾之心。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学生答案一:欲归又恐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学生答案一:欲归又恐寒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庐山五咏·障日峰》)
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和子由四首·首夏官舍即事》)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寄黎眉州》)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学生答案一:欲归又恐寒
徘徊矛盾
高亢激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词人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
词人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人间弄清影
通达热烈
徘徊矛盾
高亢激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诗人夜晚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心头,没有睡意。中秋节的圆月,月光流转;而诗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不胜想念。二者形成反差。但美丽的明月“不应”有怨恨而刻意照着这“无眠”之人。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学生答案二:辗转却无眠
通达热烈
徘徊矛盾
高亢激昂
抑郁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难免抑郁惆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豁达通透。又推己及人,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心系全天下的人们,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乐观超拔。
祈愿共婵娟
通达热烈
徘徊矛盾
高亢激昂
抑郁惆怅
豁达通透
乐观超拔
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康震讲苏东坡》)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南万里真吾乡。”
……
悟情,提升精神境界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悟情,提升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