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根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折线统计图》安排在第二学段,并以独立单元命名,要求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将原来的核心词“统计观念”修订为“数据分析观念”,并明确指出“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的核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至关重要。课标也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由于数学课程是现实的,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探索、调查、搜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巩固和应用折线统计图,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根据课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选取有效生动的生活素材,树立统计意识;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行简单的统计创作活动;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和经验分析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积累较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学习的;在课程内容经验以外,作为四年级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准备。虽然是个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不能避免联系到学习过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本单元的知识也为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等统计知识奠定基础。
2.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情况,课前发放《课前学习单》,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包括知识上和生活经验上的;然后,通过学生的生生互助的方式,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课前或课外学习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自学了课本并且绘制了折线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自助”或“互助”的方式积累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尝试绘制了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够透过表象,力求探索折线统计图的本质,为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做好准备。
【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
《折线统计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学制)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分为两个信息窗。本节课是信息窗一的学习,即认识折线统计图,分为2个课时,包括1节新授课和1节练习课。本节新授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通过对比、选择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难点是能根据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编写分析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体现统计的重要性;合理运用迁移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3.版本对比
本教材是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本单元安排在四年级,而其他几个版本都安排在五年级,如人教版、北师大版。相对来说,四年级学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抽象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知识储备和经验上,都具备了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条件。
4.教学思考
面对这样一节统计概念课,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折线统计图是什么?及本质特点;第二,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中提升,深切体会折线统计图的这种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引领让他们真正领会到这种统计方式?
经过反复实践,概念的教学必须结合实例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出发,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并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为后继探究开好口子;再在实例中,提炼出“点”和“线”的作用,体会到它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再通过对比分析,深刻认识自身的特点。最后,再与条形统计图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各自的理解,也是一种辨析本质的良好渠道。
其他
对于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些整合,如:教材把画图放在绿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创造性的放到课前学习,让学生在经历画图的过程中,带着思考去研究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对于教材资源进行了一些整合,如在学生自学课本的情景的基础上重新设置“师生投篮”的情景,并制作了flash、视频等资源,实际上就是对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归纳、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结合具体事例,读懂图上信息,并能根据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3.借助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助学单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助学单设计分为一个部分:
【设计意图】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学习课本知识,发现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绘制过程的不一样,自己探索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为完成画图的初级目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先与条形统计图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为重难点的突破打好了基础,而且也经历一个数据整理的过程,培养了数据分析观念。
二、课中学习
环节一
问题导入,引出课题
1.问题一: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大家看,这里就有我班同学小强的投篮成绩。(课件展示)
小强某周在校“1分钟投篮”成绩情况统计表
2017年3月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投中数(个)
9
9
11
16
17
问题二:同学们想想,小强在周六可能投中多少个?(慢一点)
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测。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折线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为下一步条形统计图转化成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
环节二
形成折线统计图,提炼要素
1.下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
请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直条—细条—点—线)
小结:形成点,连成线!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通过“直条——细线——点——连点成线”的动态演示,自然形成折线统计图,与自主学习单的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形成一个类比,也为后面明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埋下了伏笔。
2.采访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板书:画图)
小结:看来,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画图过程,进一步与形成过程类比,明确画法:先描点,再连线,后标数;同时强调出画图的注意事项,提炼出“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因素。
环节三
抓住要素,认识本质
(1)认识“点”和“线”
利用绘制的折线统计图,研究: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些“线”又表示什么?
请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一:同学们,我们先交流这些“点”,谁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
师总结:点就是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
交流二:我们再来交流一下这些线,这些线又表示什么?
线——数量的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空间研究,体会“点”和“线”在折线统计图中的作用。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些线表示什么?完全放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认识线段的变化
a你们说哪一天到哪一天的变化幅度最大?为什么?
也就是说,最长最陡表示变化最大(板书:陡——大)
b哪一天到哪一天的变化幅度最小?为什么?
总结:我们可以直观的判断:陡——大
缓——小
平—不变
【设计意图】继续观察每条线段的变化,线段的倾斜角度反映着数量是增加或是减少,而同样是增加,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减少亦然。
整体分析,合理预测
下面,大家再来预测一下小强周六的投中个数?
举例子:老师也找到了一组数据:
在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上,福建选手黄秀萍以投中56球的成绩夺得女子2分钟定点投篮项目金牌。
师小结:这也能说明:时间有限,投中的个数也是有限的。
孩子们,周六投中个数可能会减少吗?为什么?(一定要慢)
小结:只是因为上升的整体趋势,所以增加的可能性要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再次预测小强周六可能投中的个数,与第一个环节的设计相呼应,并通过“比划”这一动作表征,感悟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从而做出预测和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所在。
环节四
在对比中深入认识
我们已经了解了小强的投篮水平。现在,想知道杨老师的投篮水平吗?(课件展示)这是杨老师“1分钟投篮”的数据:
周一1分钟投中10个;周二1分钟投中12个;周三1分钟投投中15个;周四1分钟投投中9个;周五1分钟投投中11个。
(利用excel直观操作分别整理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一眼又能看出什么?(稍顿)对比这两副统计图,你又想说点什么?
小结:也就是说,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教学设计】通过老师的1分钟投篮数据的整理,进一步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对比发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各自优势,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环节五
应用拓展,联系生活
根据练习纸(如下)绘制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初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理解先描点,再连线,后标数;经历数据的整理阶段,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来华小之前,老师对咱们学校进行了一番了解,并制作了一幅一年级招生情况统计图。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
哪一年到哪一年的变化最大?哪一年到哪一年变化最小?
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相信在华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华小一定会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本地区一小学的一年级招生情况,进一步巩固线段的变化情况,并让孩子结合学校实际做一个整体的预测和分析。
3.(先出示图片)
师:瞧!这是一幅没有题目,没有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能不能根据变化的趋势选择一个题目?
【设计意图】在无标题与数据的统计图,根据整体的变化趋势,选择生活中合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4.小强在生活中也找到了两副统计图,咱们帮他分析分析(出示不完整统计图)
看到这两副工人工资情况统计图,有什么想说的(慢一点)?
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见证
奇迹的时刻到了
师:一样!?差距怎么这么大?
生:......
师:看来,纵轴的单位不一样造成折线变化的情况不一样
【设计意图】在分析和预测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折线的变化情况,也要关注横轴(纵轴)的单位、制表日期、标题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样的分析、预测才更合理、更科学。
环节六
视频:了解统计图历史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价值,让我们“穿越”一下,回到上古时期,了解统计图的历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发展历史,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
环节七
畅谈收获,问题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老师和小强的“1分钟投篮”情况统计图,两张图能不能合成一张图?现在形成一幅崭新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需要我们以后继续探究。看来,探究无止境!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两副折线统计图,动态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设问“有什么优势”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今后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