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认识时间单位:日(天)、小时。认识钟面,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时半,12时计时、24时计时)。根据时刻在钟面上画出短针的位置。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主题二、实践操作,运用知识。三、拓宽延伸,引导探究
出示《小胖的一天》主题图。1、观察。要求: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与同伴交流。(2)、你有什么疑问,能互相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等会再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讲清以下知识:钟面认识。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说出某一时刻指针的位置。知道日(天)的两种含义。5、根据24时钟面图了解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6、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正确、流利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胖的一天。1、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要求:(1)、把钟拨到0时、6时、10时、8时、9时、12时、15时、20时。2、看图说一说小巧下午起在干什么?要求:(1)、根据图先自由说一说,再交流。(2)、说一说每个时刻与上午的哪个时刻时指针的位置是相同的。3、短针在哪里。
要求:根据所给的时刻,在钟面上画出短针的位置。15时
17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你还知道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时间的哪些知识?想办法去了解,课后再做交流
。
2、爱时、惜时教育。
根据要求学生开始学习活动。2、交流。要求:(1)、把你和同伴交流的说给全班同学听。(包括看懂的与互相解决的问题)(2)、集体解疑。(2)、同桌互动:一生说一时刻,另一生动手拨,再交换。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观察、表达、合作能力。通过自主、独立或合作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教师把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贯穿于学生的观察交流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小胖的一天),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学习,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手段与方法之一。通过学生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留有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全方位交往的心灵碰撞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有角色的改变,同时有个性的自我完善。在师生互相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的氛围中,让学生去探究相关的知识,学生乐意并主动的去做。
反思与重建:对于“时间”的有关知识,学生已有所知,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交流、整理相结合。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认识钟、表及计时。学生对几时和几时半掌握较好,但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1.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钟表教具,钟表学具等。
一、情境导入
每天早晨,你们几时起床?你们自己会看时间吗?
播放视频,教师提问:小红是几点起床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你们看钟表虽小,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它能
告诉我们时间,提醒我们工作和学习,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结合生活,探究认读电子表上整时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ppt师生交流:
(1)刚才有的同学说从这个钟表上可以看出这是7时,谁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你们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表?这些钟表叫做电子表。
2.巩固电子表时刻认读方法。
3.感知钟面,探究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
出示实物钟表。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长针、短针、数字)
(2)明确: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3)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哪些数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有1~12的数字,它们是按从小到大转圈排列的)
(4)可引导说出长针、短针都是按数字的排序运转的。
4.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①图中都有什么,小红是几时起床的?(7时)
②你怎样看出来是7时的?(小组讨论)
a.从墙上的挂钟可以看出来。(学生说方法,大致对即可)
老师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可以看出来。(学生说方法)
老师归纳:原来电子表是这样表示7时的,冒号前边写7,后边写两个0。
(2)出示8时的钟面模型,请学生试认,并试写电子表表示8时的方法。
(3)拨时间。
①小组拨3时,并说方法。
②自己拨6时,互相判断。
(4)归纳认整时的方法。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生活动:
①
教师用钟表拨时间,学生说时间及认读方法。
②
同桌之间,一人用钟表拨时间,一人说时间。
③
师生互动:随机指定一名学生说一个时间,师生共同用钟表拨出他所说的时间,同桌、师生交流、纠正。
5.观看ppt或课本85页讨论:小明的一天,他什么时间在做什么?
6.学习时间的两种书写方法
(1)
介绍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
(2)
请学生在教科书上把时间写下来。
三、巩固提升(见ppt)
四、作业布置:
五、课后反思
几时、几时半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
学校
课题名称
几时、几时半
章节
教学目标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工具--钟表,认识钟面的构成,知道“时针”和“分针”,能正确认读“几时”、“几时半”。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语言比较、归纳、概括出“几时”、“几时半”的特征。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时间方面的知识储备,如知道起床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等;能分辨钟面上的长针和短针,但不知道这两根针叫分针和时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不习惯说成几时……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时间”提供了经验基础。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接触、游戏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时刻,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在活动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半时。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半时。
教学策略
借助媒体呈现充分的、利于揭示数学实质的感性材料;在“做”中学;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与健康心理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术运用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展现问题
介绍钟的历史,初步感知钟面的构成
情景引入:播放钟的历史的图片以及录音。观察:形状各异的现代钟。
1、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为观察、认识钟面准备素材。
二、探究新知,体验感悟
认识钟面,比较、归纳几时、几时半的特征
认识钟面(1)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小结:时针(短)、分
针(长)、12个数、12个大格
(2)介绍时针和分针行走的方向认识几时(1)出示钟面6时、9时、10时,提问:什么时候,小胖在干什么?提问:你是怎么看的?(2)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3)快速口答认识几时半(1)出示钟面11时半。提问: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刻?和我们刚学的整时有什么区别?试一试:出示2时半、5时半的钟面(2)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3)快速口答揭题:几时、几时半专项练习(1)游戏:分针去哪儿了?提问:在游戏中你发现什么秘密?(2)画一画(分针在哪里)(3)摆一摆(时针在哪里)
1、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间的交流指向明确,内容充实。2、几时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亦是学习几时半的基础,在充分认读3个时刻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发现、总结出认读几时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半时的认读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演示钟面从11走到11时半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亲身感受整时和半时的区别,重点感知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为了更好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我又设计了小游戏:分针去哪儿了?时针怎么摆?这里设计的小游戏不仅旨在活跃课堂气氛,更是对整时和半时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整时半时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内化新知。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看时间找到正确的钟面,在钟面上拨出时间,画分针
我是管理员要求:帮动物们找到午餐时间的钟面,并说说你是怎么看的?2、我们的一天。3、猜一猜出示残缺的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时刻?
从读时刻引到拨时刻,再从动手拨时刻到只在脑子里想时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利用残缺的钟面猜时刻,是对所学知识的提升、拓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数学课堂更体现出数学味。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让学生体验收获,并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出示情景图:小胖睡觉和上课的时刻时一样的。
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时刻小胖却在干不同的事?2、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最后让学生感知到同一钟面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时刻,为后续内容“24时记时法”作下铺垫,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