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记录》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调查与记录》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校名称 教学班级
时间地点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教学领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与记录相关知识,教学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调查的必要性,探究调查方式与记录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后期学习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好铺垫。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针对本课时教学,学生已具备两方面认知:一是学生一年级已掌握分类的知识,具备通过分类来统计数据的知识基础;二是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过投票等相关统计事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对于数据记录方式的多样化认知不足,利用数据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调查的必要性,认知不同的调查方式和数据记录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与分析,根据数据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调查的必要性,认知不同的调查方式与记录方法。 数学思考:体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信息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认知调查与记录在生活当中的价值与应用。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采用Flash动画,创设动态的“动物踢球比赛”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实物展台,展示与交流学生作品;呈现生活中的统计现象,认知统计在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利用课堂前测与后测,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得与失。
方 式 方 法 1、重视情境教学。以创设动物踢球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聘请学生当裁判,转换角色,探究数据记录方法;通过颁奖仪式,对比与分析数据。 重视自主探究。“如何记录数据 ” 遵循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尝试----交流----提升”教学模式,让学生认知不同的记录方法。 重视联系实际。开展“小组夹球比赛”。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统计意识;“看哪一部动画片?”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学习评价设计
(
课前检测
)
【测评内容】
下面是2019年9月罗湖区上半月的天气情况:
类型
天数
2、班级“六一”节目调查:
喜欢( )的最多,喜欢( )的最少。
【评价方式】
1、能结合分类知识,能够分类统计不同类型天气的天数。
2、能认知不同记录方式表示的意义,会对不同记录方法进行描述。
(
课堂练测
)
【测评内容】
1、小组现场展开“夹乒乓球”比赛,比赛规则:
每个小组推荐1人参加比赛;
用一手夹筷子,将乒乓球夹入桶里,中途掉球不算;
比赛时间1分钟,谁夹球最多谁就获胜。
2、调查活动:播放哪一部动画片?
《哪咤》 《疯狂动物城》 《小猪佩奇》
【评价方式】
1、能用不同的的方式记录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2、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运用统计的数据解决问题。
(
课后评测
)
【测评内容】
1.
查询资料,了解生活中的调查与记录现象。
2.
在饮食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评价方式】
1、能运用调查与记录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统计现象。
2、能根据数据分析,结合具体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
情境导入
)
【 情境创设】
看一看:观看动物踢球比赛,比赛规则:每只动物各踢6个球,谁进球个数最多谁就获胜。
猜一猜:你认为谁会获胜?说说你的想法。
3. 试一试:转换角色,请同学们当踢球比赛的裁判,边观看比赛边记录每种动物各踢进几个球?
4.揭示课题:调查与记录
【设计意图】
1.通过创设观看动物踢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变换学生角色,由观看者转换为裁判,尝试记录每种动物的进球数。
(
学与教的活动
)
【记录数据 】
1.尝试探索:记录每种动物的进球数。
2.展示交流:如何记录?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
3.教师示范:介绍“正”字法
4.优化提升: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历经数据的“尝试----交流---探索”过程,加深对数据记录方法的理解。
2.对比不同记录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
【分析数据 】
学生统计:每种动物各踢进球的个数。
分析交流:哪种动物的进球数最多?哪种动物的进球数最少?谁最终获得了冠军?
情感交流:小白兔最终获得了胜利,此时此刻,如果让你跟小白兔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这次比赛输了,你又想对老虎说些什么呢?
提出问题:面对我们收集的数据,不仅知道谁多谁少,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正确判断提供数据依据,感受数学的价值。
结合比赛结果,通过与动物的表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解决问题(一)】
1.实践活动:开展小组“夹乒乓球比赛”,明确比赛规则。
2.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各夹进了几个球?哪个获组获得了冠军?
结合每个小组的夹球数,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小组夹球比赛”,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二) 】
1.提出问题:围绕《疯狂动物城》、《小猪佩奇》、《哪咤》三部动画片,你最喜欢看哪
部动画片?”
2.思维冲突:因时间有限,只能播放一部动画片,但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什么办
法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确定解决问题办法,即喜欢看哪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就看哪部动画片。
3.投票统计:根据举手设票的数据来确定播放哪部动画片。
【设计意图】
1.“到底看哪一部动画片?”激发学生思维冲突,感知调查的必要性。
2.“如何调查?”从而引学生思维交流,感知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
课堂小结
)
1.欣赏:生活中的调查记录现象,例如班级荣誉竞赛栏、学校德育量化考核表、深圳市2019年空气质量统计图……等等。
2.回顾:媒体显示课堂中学生的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照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认知调查与记录在生活当中的价值与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统计现象。
2.让学生通过观察照片展示,让学生认知的调查与记录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
板书设计
)
调查与记录
调查方式:举手、投票
记录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思
(
教学设计
)
【优点与特色】
1.创设有“趣”的情境。纵观整节课,遵循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动物踢球比赛”-----“小组夹球比赛”-----“看哪部动画片”等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眼中的数学知识不再抽象、枯燥,反而生动有趣!整节课学生热情饱满,参与度高,正是因为情境的“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彰显有“道”的学法。如何调查?如何记录?.......整节课教师以“问题”为驱动,以“合作交流”为引挚,采取“尝试:激发思维冲突---交流:探究解决策略----应用:拓展与提升”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合作交流的平台。正是教学方法的“道”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与建议】
本课通过创设三个有趣的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有效的情境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冲淡了数学的学科应具有的特征,显得“趣味浓”而“数学味淡”,建议将情境进行优化整合,深度研究突显数学学科特征。
(
教学过程
)
【优点与特色】
1、捕捉思维冲突,拓展探究空间。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聘请学生当裁判,记录每种动物各踢进几个球?教师捕捉到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记录?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记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疑惑;另一方面是观察动画片,“该播哪部动画片呢?”课中面对学生的不同选择,问题的抛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突显学生主体,搭建展示舞台。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有效情境,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给予了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融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采用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彰显数学价值。本节课通过解决“动物踢球比赛”、“小组夹球比赛”、“看动画片”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知调查记录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课后资料查询调查记录的相关资料,了解调查记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知其价值。
【问题与建议】
针对“动物踢球比赛”、“小组夹球比赛”两项实践活动,两者在思维层次上未见新的突破,应关注学生思维层次的梯度提升。
(
目标达成
)
【优点与特色】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知调查的必要性和记录方法,还通过数据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数据依据。
2、联系生活实际,课内探究与课外查阅相结合,让学生在查阅中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认知统计的价值。
【问题与建议】
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增加一些生活化、开放式的生活现象,结合调查与记录相关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教学反思
)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如何搭建好这个舞台,怎样让学生当好主角,这是教师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舞台上,教师通过创设“动物踢球比赛“的情景,激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思维矛盾冲突,让学生在尝试中收集数据,在许多学生困惑时交流讨论:”如何收集数据?“然后再次尝试收集数据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主动探究,根据收集的数据得每种动物各踢进几个球?准确的判断谁是冠军,同时也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在初步掌握统计知识后,教师将统计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是一个折射灵感与智慧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 ,教师并没有简单演示,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交流,在学生思维的矛盾冲击与动手实践中,在学生的辩论与探索中,探寻答案。使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分享快乐的舞台。
正是教师甘当“配角”,才使得学生在舞台上有更出色的表现,成为真正的“主角”。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趣味”大于“数学味”,二是在解决问题中应注重思维层次的提升。相信今后这些问题将得到改进,课堂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