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 列方程解决问题(四) 沪教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 列方程解决问题(四) 沪教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20: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程问题的复习
教学内容:上教版五年级下册———行程问题的复习
教学目标:1、能熟练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法正确解决有关行程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中较隐蔽的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师:今天早上上学时,小胖由于走得匆忙,在离开家300米时,想到数学书忘记带了。
如果你是小胖,你会怎么处理?
媒体展示:
妈妈的速度:90米/分
小胖的速度:60米/分
1、编相遇应用题
师:结合这个情景,老师再提供你们两条信息,请你把它编成一道相遇应用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编应用题,反馈
这道相遇问题谁能解决
2、编追及应用题
师:追及应用题谁会编?自己先试试看。
学生编应用题,反馈
这道追及问题谁能解决
3、揭示课题
师: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都是行程问题,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呢?
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从行驶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最后结果、线段图、等量关系来区分。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先要从行驶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最后结果来判断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可以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最后来列方程解答。
三、复习提高
相遇问题
1、共同探究
出示: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先行90千米后,轿车再出发。
师:根据这些条件,请你猜一猜这是一道追击问题还是相遇问题?
学生猜想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先行90千米后,轿车再出发。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师:现在呢?(相遇问题)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画出线段图,并列出方程。
汇报
师:你认为这道题中哪句话最关键?为什么?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读清楚题意,圈一圈关键词,划一划关键句。
2、变式练习
(1)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90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客车因让道停了半小时,结果轿车开了2小时后与客车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分组完成
(2)完成后,个别交流反馈
a)学生说等量关系及方程,教师板书简单线段图
b)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这三个都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有的是两段路程相加,有的是三段路程相加。
(二)追及问题
1、把上题改编: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行驶。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先行90千米后,轿车再出发。轿车经过几小时追上客车?
师:现在是什么问题?(追及问题),从哪里看出来的?
2、变式练习
(1)甲乙两地相距20千米,一辆轿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向同一方向行驶,客车在前轿车在后。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经过几小时追上客车?
(2)甲乙两人从A地到B地,甲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去追先出发的乙,已知乙每分钟走45米。甲用20分钟追上乙,乙比甲先出发几分钟?
a)学生演一演,理解题意。
b)学生独立解题
C)交流反馈
(3)小结:这两题都是属于追及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按照“慢速者先行的路程+慢速者后行的路程=快速者一共行的路程”这样的等量关系解决。
火眼金睛,我来选!
(1)师徒两人加工同一种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工作了2小时后,师傅开始工作,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几小时后师傅做的零件和徒弟一样多?
解:设X小时后师傅做的零件和徒弟一样多。下列正确的方程是(
B

A、20X+12X
=2×12
B、2×12+12X=20X
C、2+12X=20X
D、(2+X)×20=12X
(2)师徒两人加工同一种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工作了2小时后,师傅开始工作,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几小时后师傅反而比徒弟多加工8个零件?
解:设X小时后师傅反而比徒弟多加工8个零件。下列正确的方程是(
D

A、2×12+12X=20X+8
B、2×12+12X=20X
C、2+12X=20X-8
D、2×12+12X+8=20X
(3)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8千米,两车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35千米。相遇时两车行了多少小时?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下列不正确的方程是(
D

解:设相遇时两车行了x小时
A、82X=68X+35
B、82X-68X
=35
C、82X-35
=68X
D、82X+68X=35
①学生独立思考,出示一题选择一题。
②说等量关系,说说这样选的理由
师:以上的问题都没有难倒我们,有没有信心继续挑战。请同学们完整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五、拓展练习
(1)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同时从AB两地的中点相背而行,货车开出5小时后,客车到达终点,货车走完剩下的路还要3小时,已知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2)甲乙两人从相距11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5米,乙每分钟走75米,甲出发4分钟后,乙带了一条狗一起出发,狗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向甲跑去,遇到甲后立即回头向乙跑去,遇到乙后又回头向甲跑去,直到两人相遇为止。这时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附: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的复习
相遇
追及
线段图
线段图
解:设X分钟后小胖和妈妈相遇。
解:设X分钟后妈妈追上小胖。
90X+60X=300
60X+300=90X
150X=300
30X=300
X=2
X=10
答:2分钟后小胖和妈妈相遇。
答:10分钟后妈妈追上小胖。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行程问题中典型的相遇与追及问题的复习拓展,解题步骤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题思路没变。依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设计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解决此类典型问题的经验与策略。所以,在教学引入时,以生活情景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添加缺少条件,激活学生已有数量关系结构,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之后,通过探索、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回归基本的等量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主动把握解题规律与方法。
2、重视画图分析,渗透
“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行程问题,常可利用线段图来清晰地显示数量之间关系。拓展练习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在图形中把题目中的已知量表示出来,找到直接的等量关系。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关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对数量相等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当然有时为了发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应以寻找直接简明的等量关系为主,不宜过于追求一题多解。所以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各种解题思路,评判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合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行程问题有具有特殊的数量关系结构。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适当地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的特征和基本数量关系。在问题、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题型多样化的形式,例如,看线段图列方程,根据文字描述找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选择合适的方程,改变不同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信息解读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结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