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1)》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学科及科目
小学一年级·数学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阅览室》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在实际的情境中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能表达,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情现状
在前期学习进位加法时,学生已经具有计算的经验和解题能力,但小部分学生对于算理仍然不清晰,因此本节课在对语言表达方面和解题方式方法上作为学生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结合相对应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方法
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认知退位减法的算法,并通过情景理解不同方法的区别,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增加对阅览室的兴趣并懂得爱护书籍,热爱学习。
教学策略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方式方法
利用情境图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以往经验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案,体会退位减法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计算的兴趣。
媒体技术
多媒体课件,小棒 ,计数器,练习本。
教学流程结构
课后习
总结评价
探究竖式计算的算理及格式
解决实际问题
集体交流
情感渗透
积极学习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当堂测试
巩固应用
课堂评价
知识要点
学习效果
汇报探究
探究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操作探究计算方法
互动掌握退位减法
师生互动交流展示
解读信息
发现问题
小组交流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材主题图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 课前速算,复习加减法计算。
2. 回顾学校图书馆开馆时的情境,出示孩子们在图书室阅读的场景,引导学生爱护书籍。
出示:“阅览室”的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2)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以“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为例。
(1)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1)借助小棒。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
.
(3)10 -7 =3 ,20 + 3 = 23 。
(4)
3 0
- 7
2 3
注意: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减被借走的“1”,
教学时要结合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写竖
式时,一定要把被借走的“1”点在十位上,这样才不容易忘记。
2.解决“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
(2) 2 5
- 8
1 7
3.解决“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4 6
- 9
3 7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答。
3.完成课本第76页第1、2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