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实验探究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实验探究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25 22: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题目: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使用教材: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实验器材: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改进要点:1、点燃两根火柴(或小木棍),将其火柴头朝下放,则能正常燃烧直至燃尽;而将燃着的火柴竖直起来,则会发现火焰慢慢消失,直至熄灭。积极思考: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积极思考:火灾现场逃生的正确方法
实验原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实验教学目标: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奠定基础。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1、用教师所给的实验用品,探究燃烧的条件
2、利用蜡烛、烧杯和火柴,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教学过程:探究燃烧的条件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实验目的是:________。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3)点燃两根火柴(或小木棍),将其火柴头朝下放,则能正常燃烧直至燃尽;而将燃着的火柴竖直起来,则会发现火焰慢慢消失,直至熄灭。积极思考: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3、利用蜡烛、烧杯和火柴,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在_??????_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_??????_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_??????_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_??????_目标。同时本堂课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化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 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实验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 1、燃烧条件的探究
分组实验 , 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 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_??????_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达到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精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让学生归纳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火场如何逃生来做共同探讨:通过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让学生总结火场自救有方法,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实验效果评价: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实验探究法的灵活运用,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精诚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理念。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