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的认识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形”的认识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四大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本课时主要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通过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沟通各种图形(点、线、角、面、体)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打基础。为学生形成图形知识网络体系作铺垫,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以“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沟通各种形之间的关系,强化图形的联系,突出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2.通过思维导图工具的辅助,进一步构建图形的知识体系。
3.感悟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中的价值,发展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强化图形本质的再认识;2.建构图形知识体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引入课题
唤起旧知
谈“形”( 形是什么?哪些是形?形在哪里?形是怎么来的?)
1.课件。以“形”字引入话题
板书:形
2.谈话:
“看到‘形’,你想到了什么?”
“形在哪里?你在哪些物体中见到过形?”
“那么你认为‘形’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物
3.课件展示由实物图像抽象出形。
板书:象
启发认知:
因物得象,抽象得形。
“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形在我们的生活中…”
“形在物体中……”
“形在各种各样的物体中……”
“我在书本上看到长方形……”
“形从物体中来……”
以“形”字的演变来认识形与物的关系,并感悟形字的文化内涵及合二为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以“形的产生”启发学生重新思考,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并知道数学中的图形“因物得象,抽象得形”。感悟“形”是什么?从哪儿来?
活动二:
回顾反思强化概念
认“形”
变“形”
点
线
角
面
体
一、点。
1.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 ‘形’是一个点?”
“点包括得真多,点在世界中,世界在点中,那么一个点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呢?”
2.播放课件(移动点形成线)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最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达出来吗?”
(板书:点动成线)
3.“这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你还想到了什么?”
二、角
“那线动会成什么?”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板书:旋线成角)
(运动:旋转)
“这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面
1. “线动还可能会成什么?”
(板书:线动成面)
课件,移线成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怎样表述?”
“你想到了什么现象?”
“你还有什么想法?”
4、体
“点动成线”“积线成面”“接下来你想到了什么?如何验证?”
板书:面动成体
“面可以做哪些运动”
(板书:平移,旋转,对称,投射)
“你能描述一下吗?”
“大米”“沙”“雨点”
“一个学校”“一个地方”
“茫茫宇宙中的地球”……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思考
“一个点移动变成一条线”“点移出线”
“点连成线”
“点动成线”……
“雨点落下成线”“流星划过夜空”“子弹射出枪膛”“抛出篮球”……
猜想,“线动??……”
“移线成面”“线动成面”……
观察,思考,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旋线成角”“转线成角”“旋线成角”。
直线l或者线段AB围绕点o按时针方向旋转了30°。
“立交桥”“钳子”“扇子”“钟面上时针和分针”
观察,思考,用简洁和语言表述:“线动成面”“移线成面”“复制线成面”“积线成面”
“打毛衣”“串门帘”“编草席”“织布”“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360度后会形成一个圆”……
“想到了积面成体”
学生举例,如:“堆纸”“一个盘子落地”
旋转纸成圆柱体,旋转三角形成圆锥体。
想象力的培养有两个过程:一是由物体抽象图形,二是由形构物。一个点可代表的物的大小,开启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重新认识形,重新树立新的空间意识。
训练数学表达
训练想象力
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或者想象到点移动成曲线,移动形成圆……
训练想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复习图形的运动——旋转。
迁移能力训练
活动三:
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交流知识。
“请你从线、角、面、体中任选一项作为核心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相关知识点”“请同学们拿出思维导图,同桌两人交流。”
集体交流
展示作品,互相交流,提出优点和不足。
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复习是数学复习的一种方法,也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既巩固所学,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活动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升华想象引发思考
出示问题
一、填空
1、直线a和直线b均与直线c垂直,那么直线a和直线b互相________。
2、直角梯形中,锐角是45度,那么钝角是( )度。
3、有两根6cm厘米的小棒,如要组成一个三角形,还需要一根( )cm的小棒。
4、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 )个长方形,在这种情况下,就有( )条棱的长度相等。
二、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形状如下,猜猜它是什么?
三.连线。
四.把下列平面图形折成正方体,哪些会发生重叠?你想到了什么?
一、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2.学生观察,发言,互相矫正。
3.思考,猜测,交流,矫正。
“第三根小于两根之和,大于两根之差”
4.“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此时有4个长方形,有8条棱长度相等”
二、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到的图形。想象,渐渐逼近。
“球,圆柱,圆锥……”
三、观察,思考,想象,汇报。
四、“正方体展开图中不会出现四个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
“展开图中也不会出现5个一排的情况。”
(巩固、运用、提升、强化)
1.线与线之间的关系练习,感悟平行线与垂线的传递性。
2.直角梯形的认识,两个直角,另外一个锐角和钝角互补。
3.开放题的练习重在让学生理清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充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强化学生想象力。
二.从不同方位去猜想立体,强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并渐渐逼近结果。
三、连线。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立体图形。强化面和体之间的关系。
四、想象力练习,也是正方体展开图的逆向练习,感悟到正方体展开图不可能得到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活动五:总结提升评价体验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还有哪些困惑?
2.师:形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在对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人们开始着手对形进行改造,于是,你们可以看到如此多精美的物品。因物得象,抽象得形,用形造物,这就是创造。创造源于认识。
六、板书设计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物 象 形
点
平移 平行
旋转 相交 垂直
对称 对应
投射 相似
线 角
面 运动
体
七、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图形的运动沟通图形与物体,图形与生活现象,点,线,角,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图形的特征,为后续复习图形的测量打基础。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图形离不开运动,没有运动,图形只能停留在低维度水平。一些学生空间想象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与教学时教师训练有关,如果教师在图形的认识中只做静态研究,没有研究运动及变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不会形成,特别是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就会受限。所以,图形的认识应加强运动状态下的认识,沟通运动(包括剪切、拼补、移动、旋转等)。但本节课要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关图形的特征,我采用学生自己任选一项作为核心词作思维导图,在课上交由学生自己来交流,互相做补充。并试图在练习中以开放式练习再强化想象力的训练及图形运动。但由于前部分用时过多,造成后面没有时间解决问题,只让学生做了一部分,从线、角、面、体中截取几个点作了概念练习和想象练习,且练习的点还没有按预定落实到位。其次是在学生汇报中,没有及时干预学生强化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迁移到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没有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来总结课堂,又是教学的一个遗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思维导图,让学生能感受到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魅力。学生在15分钟的交流中,展示了精彩,是课堂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