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
你上学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入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初读
生字词:
“振”的书写、读音内容: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疑惑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国妇女受辱的三件事情。
资料卡片: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一)表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修身课上学生们都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那少年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呢?
(清晰而坚定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类回答有什么不同?
(前者都是为满足私欲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则是把自己读书的目的与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国而读书)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有不同寻常的追求,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少年周恩来的赞赏和钦佩。
(二)目睹中国妇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欺侮
1.你能具体说说这位中国妇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了怎样的欺侮吗?
(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仅不惩罚肇事者外国人却反过来训斥她)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因为“中华不振”)
3.说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当时的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政府无能,群众敢怒而不敢言)
4.这件事情给少年周恩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通过这件事情令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站起来,就必须振兴中华。也就使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六、品读
读完少年周恩来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要向少年周恩来学习,更要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七、小结作业
作业:搜集周恩来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