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卷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实验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卷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6 20:0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上)高二级模块5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相应的位置涂黑考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禅让(chán) 殚精竭虑(dān) 肆无忌惮(dàn) 鸡毛掸子(dǎn)
B.笑靥 (yè) 妍媸毕露 (yán) 狼吞虎咽 (yàn) 雁过拔毛 (yàn)
C.汲取(jí) 负笈从师(jí) 佶屈聱牙(jíe) 疾恶如仇(jí)
D.稽首(jī) 犄角之势(jī) 缉拿归案(jī) 畸轻畸重(j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搏 笼络 跆拳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B.渲泄 内敛 炒鱿鱼 曾经苍海难为水
C.贸然 气慨   流水帐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D.谛造 矫键   四不像 解铃还须系铃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亦步亦趋,而希望后辈有创新意识,有个人独到的建树,最终能超越自己。
B.社会治安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街头上公共设施被破坏、金属构件不翼而飞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C.江塘镇教育办为了迎接市教育局的扶贫检查,将全镇几所初中的贫困生都集中到中心中学,接受上级的调查,以此骗取扶贫资金,这一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D.美国情报部门在“9 11”事件中究竟有没有失职,这场悲剧是否不可避免,美国会独立调查机构一直讳莫如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振兴中华,赶超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动漫产业,把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并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5.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实甫,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社会礼教为题材,如《西厢记》《墙头马上》塑造了崔莺莺、李千金等妇女形象。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C.《陈情表》为西晋李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写给晋武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奏章。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D.《报任安书》是司马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写给其友人任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一封回信。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二、课内文言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鲜:少,无。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除去。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卒:终结。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今臣亡国贱俘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邠人偷嗜暴恶者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 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命名
11.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耸然而特立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辟地以为亭 不然,籍何以至此
C.盖天下之平久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1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的活用一致的一项( )(3分)
例句: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晞一营大噪,尽甲
C.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之不耻
D.颍考叔,纯孝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以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第Ⅱ卷(主观题题,共111分)
14.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6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3分)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3分)
1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9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分)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逸事状》)(3分)
(3)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3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6.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分)
18.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五、古诗文阅读鉴赏(15分)
(一)默写(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
19.补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 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杜牧《阿房宫赋》)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苏轼《赤壁赋》)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乎己, 。(荀子《劝学》)
(二)诗词鉴赏(7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í揉搓)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斗鸭阑干独倚”的“独”字,又有版本作“遍”字的,你认为用哪个字更能传达主人公的心情? (3分)
(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试对此句加以赏析。 (4分)
六、语言表达(6分)
21.
(1)将下列5个句子组成一段话,怎样排列句序最恰当?(只填写句子的序号)(3 分)
①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发生危机,至少表明这个人、这个民族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②但是,与麻木相比,危机却显示了生机。
③如果时代生病了,一个人也许就只能在危机与麻木这二者中作选择,但愿他能正视危机,不要使自己在危机中麻木。
④诚然,与健康相比,危机是病态。
⑤人们常把“精神危机”当作贬义词语,一说哪里发生精神危机,似乎那里的社会和人已经腐败透顶。
句序排列:
(2)将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3分)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
②美国在2月27日公布了这一提案。
③提案拟提高高收入者税率。
④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提案。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立意。(3)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2011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
必修五综合测试答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Ⅱ卷
14.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6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3分)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3分)
译文:
1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9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3分)
译文:
(3)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3分)
译文: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16.(4分)
17.(5分)
18.(6分)
五、古诗文阅读鉴赏(15分)
(一)(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
19.
(1)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______________ 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 ?(杜牧《阿房宫赋》)
(5) , 。(苏轼《赤壁赋》)
(6) 。(荀子《劝学》)
(二)、诗词鉴赏(7分)
20.
(1)(3分)
(2)(4分)
六、语言表达(6分)
21.(1)句序排列: (3 分)
(2)(3 分)
七、作文(60分)
广东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上)高二级考试
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
1、B(A禅shàn,C佶jí,D稽 qǐ)
2、(B宣泄、曾经沧海难为水,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缔造、矫健)
3、C(A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B不翼而飞,本意是不必宣传而自会迅速地传播。现则用它比喻消息传播极迅速。也比喻物品突然丢失。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讳莫如深,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泛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
4、A(B项成分赘余,“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长期以来”是多余修饰。C项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把“靠的”删掉。D项搭配不当,“提升”与“发展”不搭配。)
5、A(《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
二、
6、C(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授予官职。)
7、C(辨析古今异义。 A.不行:不能走路。 B.成立:成人自立。 D.告诉:报告情况诉说苦衷。)
8、B(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和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A.前者表原因解释为“因为”,后者表修饰。B.都解释为“我”。 C,前者表比较,后者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D.前者用于主谓间,取独;后者结构助词“的”。)
9、B(A为被动句B是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
三、
10、A(“按”义近于“考”,查核)
11、C(均为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12、C(A使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意动用法,D形容词作名词)
13、A(原文“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14、(1)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2)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
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剧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死光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描绘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15、课内翻译(略)
四、
16、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
17、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答案: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18、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
答案: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五、
19、默写(略)
20、(1)“斗鸭阑干独倚”是独自依靠斗鸭阑干的意思,“独”字表明主人公的孤独。而“斗鸭阑干遍倚”是说哪怕把斗鸭阑干处处都倚“遍”了,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难捺的心情精细地刻画出来。 注意比较二字,言之成理即可。
(2)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只是像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面对着明媚的春光,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该怎样消磨这良辰美景呢?(李璟曾戏问作者“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后来用成语“吹皱一池春水”作为“与你何干或多管闲事”的意思)
【附】鉴赏:
冯延已(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做官一帆风顺,两次被任为宰柏,生活优裕。他的词思想内容可取的不多,但在艺术上对北宋一些词人影响很大。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妇女在思念她爱人时的复杂感情。
词一开头就写了主人公周围的环境。这里有一个池塘,时当春天,春光明媚,她深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己孤单单的太寂寞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乍”,是忽然的意思。忽然间吹来一阵春风,池水出现了微波,象乎滑的丝绸被轻轻抖动产生了皱纹一样。在这里,作者暗示她的心情象“吹皱一池春水”那样引起波动的情绪。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情绪波动呢?这里没有说明。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句是倒装关系。按正常的顺序应说“手挼红杏蕊”“闲引鸳鸯芳径里”。写诗写词,因为格律和表现手法的需要,是允许这种颠倒的。她看到水边成双的鸳鸯鸟,感到自己的孤单,引起情绪波动。“闲引”是说无聊地逗引着。“鸳鸯”,鸟名,雌雄常常成对地生活在水边,所以文学作品中喜欢用鸳鸯来比喻夫妻。“芳径”,指池边的小路。她想逗鸳鸯玩玩,便顺手摘了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搓揉着花蕊来逗弄鸳鸯。
“斗鸭栏杆独倚”,不是写她离开了鸳鸯,又去看斗鸭了,只是写她靠在池边的栏杆上。“斗鸭”是修饰栏杆的,是什么样的栏杆呢?是曾经圈养过斗鸭的栏杆。斗鸭是使鸭相斗,那要有人逗弄,当时只有她一个人,可见没有斗鸭,要是她真的去看斗鸭,那她的心情就变了。可是她的心情没有变,是“终日望君”。所以当时没有斗鸭,只有曾经圈养斗鸭的栏杆。她独自依倚在栏仟上,心情不佳。因为她斜靠在栏杆上,所以“碧玉搔头斜坠”,这是写她低头俯视的样子。“搔头”,就是别头发的簪子。“碧玉搔头”,就是用碧玉做成的簪子。“斜坠”,是说它斜露在头发外面,给人以一种快要掉下来的感觉。
作品没有直接说主人公是多么闷闷不乐,而只是写她的一些漫不经心的动作,这就形象地刻画出了她百无聊赖的心情。她为什么不快活呢?那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终日”,整天,“君”,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这里指妇女心爱的男子。假若是平庸的作者,也许还要把她的愁写下去,可冯延已不这样,他笔锋一转,却写起了这个妇女突然变得高兴的心情:“举头闻鹊喜”。俗话说:“喜鹊叫,行人到”。把喜鹊叫当作一种预兆,当然是一种迷信。但这里不是要表现人物的迷信思想,而是通过她听见喜鹊叫,便高兴地抬起头来朝树上看这一动作,进一步刻画出她对爱人的思念之切。把她转优作喜的感情变化,不仅写得跃然纸上,如见其人,而且也使作品:更有余味了。
六、
21、(1)【解析】本题语言的连贯,注意连贯的基本要求,从“诚然”和“但是”判断④②之间的关系,再推出话题的源头应为“精神危机”,对精神危机的初步解释,得出⑤④②的排列,再从话题的警醒作用判断出①③的句序。
【答案】⑤④②①③
(2)答案:今天,美国国会通过了2月27日公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拟提高高收入者税率的2010年税率调整提案。
七、作文
【审题分析】
材料解读:本题材料由两则独立的故事构成。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海明威作品文字表达的只有八分之一,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海”里的有八分之七。第二则讲的是花生最可贵的是将果实埋在地理。两者揭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的东西都藏着的,没有露在外面。
在第二则故事末尾有一句话“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题的一个提示语,即这种“藏”是一种品质,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我们立意时,应该褒扬这种品质。
二、话题解读:“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 “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立意参考】
自问自答打开思维:
藏是什么?露是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藏与露”告诉我们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为什么藏?为什么露?(从为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如何藏?如何露?(从怎么办角度代开思维)
如何处理“藏与露”的关系?(从两者关系处理角度打开思维)
二、将话题变成一个判断句:
藏而不露是一种韬略;(主张“藏”)
高贵的品质常常隐藏于平凡小事中;(主张“藏”)
才能只有显露出来方能显其功用;(主张“露”)
竞争需要显露才能;(主张“露”)
也藏也露彰显人生智慧;(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知藏避露是一种品质;(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高╝考∵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