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科书第119-122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目的需要,合理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根据结果做出合理地判断或预测;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统计图特征的认识。
2.借助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判断、决策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其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根据统计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统计需要,合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学习探究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猜地名?考考你对山东了解多少?(课件出示)
苹果之乡---(烟台) 帆船之都----(青岛)
风筝之都---(潍坊) 泉城---(济南) 泰山脚下---(泰安)
师:咱同学知道的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城市名片---“国家森林城市”?获此殊荣的城市咱们山东一共才有9座!而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瞧,这是其中五座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情况:
(课件出示:)
五座城市2015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城市 济南 青岛 潍坊 烟台 泰安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1.3 14.6 17.7 21.3 19.9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上你收集到了那些数据?
生:……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烟台2011--2015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
烟台市2011—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4.2 15.6 18.7 19.8 21.3
师:从图中,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
课件出示:两张统计表
师:从这两组统计表中我们获得了不同的数据,回想之前的学习,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整理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整理数据?
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来老师要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啦?
生: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更合理呢?
师:真是和老师心有灵犀。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板书课题)
【评析】借助猜地名的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了山东5座城市独特的名片以及公共名片----国家森林城市,既然是国家森林城市,那它们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怎样呢?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这两组数据分别选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更合适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表格的数据特点,结合探究学习单的提示,完成探究任务。
要求: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后在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1)比一比: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有何异同?每组数据主要反映了什么?
(2)想一想:从制图者的角度出发,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比较合适?和你的同伴说说理由!
(3) 画一画:方案确定后,分别选用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完成统计图。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教师深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了解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为下面的交流做好准备。
【评析】此环节教师有意将两种统计表一起出示,意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个统计表所反映的数据不同,然后结合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
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啦,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成员按探究提示单进行交流。
课堂预设:
生1:两个统计表都反映的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不同的是表1反映的是5个城市在2015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表2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从2011—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生2:我认为表1反映的是5个城市在2015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表2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从2011—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生3:我认为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第1组数据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重点是反映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生4: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第2组数据比较合适。用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烟台市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出烟台市2011~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对交流的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价。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完了,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有个问题问问你们,为什么表1用条形统计图,而表2要用折线统计图呢?
生:因为表1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而表2反映的是数量的变化情况。
3.回顾总结探究过程
师:咱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探究过程:(播放课件统计表1)
表1反映的是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想一想,什么统计图能直观的反映数量的多少呢?(条形统计图)
出示制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课堂预设: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观、清楚地看出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
师追问: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条形越高,表示的数量越多,条形越矮,表示的数量越少。
师:接着看表2,这组数据反映的是烟台一个城市2011—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哪种统计图能直观的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呢?(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制好的折线统计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课堂预设:
从折线统计图中,能够看出烟台市5个不同年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还能看出看出5个年份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或者:烟台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11—2015呈上升趋势,哪个时间段增加的幅度最大?
师:针对这种变化情况,你能预测2016年烟台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吗?说出你的预测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折线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数学预测。
师总结: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进行合理的预测。
【评析】此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回顾探究方法,意在帮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脉络:第一组数据反映的是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哪些统计图能够能够直观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能够直观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选择条形统计图表示。使学生明白: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不能无依据的选择,要根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
3. 比较、思考:两种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时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对比着看,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则更清楚数量的变化。(板书)
4、师生结合板书共同总结:要反映数量的多少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更直观;要反映数量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评析】在观察对比、讨论交流中,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更加明朗,为接下来合理的选择统计图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
1. 师:同学们,人间仙境是哪儿?蓬莱!是呀,蓬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蓬莱最有名的景点是哪儿?蓬莱阁!来,咱们看看下面这一组信息:
出示表格:2012-2016年蓬莱阁接待旅游人数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接待人数(万人)) 120 123 125 135 140
师:观察表格,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更合适呢?数字1代表条形统计图,数字2代表折线统计图。用手指的数量告诉我你的答案。
预设:
生:选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出从12年代---16年蓬莱阁接待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
师: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趋势?
课堂预设:
生:从12-16年人数呈上升趋势,13到14年上升的最快……
师:预测以下,2017年的人数会是多少?请说明你的预测依据。
2.课件出示:2016年蓬莱阁月接待旅游人数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
月 12
月
接待人数(万人) 1 2 2.5 4 15 13 30 32 20 16 2 0.5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这组信息,从表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据?如果用统计图来表示,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继续用手势告诉我你的答案。
课堂预设:
生1:用条形统计图,因为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个月接待的游客人数最多。
生2: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1月到12月人数是怎样的变化趋势。
师:用哪种统计图都可以,关键是看制图者要关注什么?我们要关注数量的变化情况,就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出示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堂预设:
生:1到8月旅游人数大部分呈上升趋势,8月到12月旅游人数呈下降趋势; 8月人数最多……
师:你能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吗?
课堂预设:1、2、12月天气冷不适合旅游,7、8月温度适宜,适合旅游……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应给予肯定。
2.师:蓬莱是著名的5A旅游景区,蓝天碧海,环境优美,作为蓬莱的小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环境。这不,咱们二小的同学们早已行动起来啦!(课件出示:同学们植树的图片)接着出示:
2017年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植树情况统计表
班级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植树棵树 42 52 38 52 56 46 35 40
师:看,这是咱们401—408班同学在植树节那天植树情况统计表,从图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用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出示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分析条形统计图,再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有优势。
(2)师:老师不仅统计了四年级的植树情况,还把咱们学校2012---2016年学生共植树的情况做了统计,出示:
第二实验小学2012---2016年学生植树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植树棵树 323 300 360 480 640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什么统计图更合适呢?
课堂预设: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通过分析这幅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咱们学校的植树情况呈上升趋势,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行列中,为美化我们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质疑:这两个统计表同样整理的都是植树问题,为什么一个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而另一个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呢?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设计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巩固性练习,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在应用拓展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这两个统计表同样整理的都是植树问题,为什么一个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而另一个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呢?”显然,教师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相关统计图的本质特征,提升辨析和选择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提升:
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这节课重点研究了有关“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反映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要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课后,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出示作业:
1.调查自己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调查自己1---4年级的身高情况,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评析】通过交流收获,引导学生梳理了本节课学习内容。最后,将数学学习延伸至课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拓展中感受数学独有的魅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