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3.2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3.2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8 09:5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生物进化的历程》
科目 初中生物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指导 思想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1、建立开放的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师生收集资料、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处理一些信息、探讨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解答与之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渗透:(1)、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图片的收集和整理,使学生了解我省博物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初步形成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5、课堂内容的延升:通过课堂知识的延升,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又促使知识的增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思路 关于进化历程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复习各个类群生物的主要特征,并准备好磁性黑板贴、课件等。课堂上让学生先根据预习学案完成贴纸进化树,再引导学生完成采访的游戏,17位同学共同完成黑板上进化树贴图,并要求每位同学说出自己贴在这个位置的理由。引导学生以植物进化为例,逐步从结构特征、进化地位和生活环境三方面,归纳出生物在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各种细胞色素C、同源器官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教学疑点 通过观察学生是否能推测出不同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当时的形态
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是否完整的总结出生物进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 以多媒体和ipad的同屏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准备 1、做好课件
2、制作动植物名称的磁性黑板
3、制作构建概念树的关键词磁性黑板
4、设计并批改预习学案和贴纸
学生准备 1、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2、收集和整理与化石及生物进化有关的证据和历程的资料图片。
3、了解和调查当地的生物化石的情况。
4、制作生物进化树的贴纸。
教学资源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自制配音录音文件。
教学过程设计
内容 教师任务 学生任务
导入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经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诉说着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神话。
下面请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1、黄志宇:大家好,我是无颌鱼类化石。我距今已有大约五亿年的历史了。那时我生活在咸水环境里,由于我没有颌,科学家称我为无颌类。我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所以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我是一种不会游泳的鱼类,是最古老的鱼类化石。
2、张雨:大家好,我是“始祖鸟”化石。我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爬行动物一样的长尾,我的出土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振奋不已。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就在我身上找到了依据。
3、曹子俊:大家好,我是大象的祖先——猛犸化石,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作为大象的祖先,我的体形比大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现在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我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好的,感谢黄志宇、张雨、曹子俊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用掌声表示感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有200多万种。还有许多生物没有被发现,有的甚至已经灭绝。这么多的生物,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灭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粘贴“生物进化”、“化石”)
刚刚三位同学扮演的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的一幅幅真实的图画和可靠的文字。
展示图片: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这是一本用特殊文字记载的巨大“史书”,书页就是地层,文字就是化石,越往下的地层越古老,越靠近地面的地层越晚形成)
(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再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科学家可以根据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出现的先后顺序来推测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除了化石以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研究得更深入,科学家还找到了很多能说明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生物体中有那么多的蛋白质,为什么就要研究这种呢?
(因为细胞色素C在所有细胞中都有,在进化过程中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关于生物进化还有没有其他证据,请看大屏幕。
(这四种动物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骨骼排列均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构成,排列方式相似)
这三个资料,在研究方法上有没有共同之处呢?(粘贴“方法”“比较”)都用到了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会让我们更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法常分两种: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例如,对不同年代化石比较属于纵向比较,对现存的生物种类比较属于横向比较。
通过比较的方法,科学家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粘贴“历程”)把这个复杂的过程以一棵进化树形象而简洁地表示出来。树的基部表示生物的共同起源——原始生命,经过进化发生分支。
下面同学结合课本P57页的资料一,完成第一个任务。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粘贴“遗体、遗物、生活痕迹”)
2、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粘贴“证据”)
3、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分布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课本P57页资料二,完成第二个任务。
从人的细胞色素C跟其他生物比较,请你说出人和谁的亲缘关系最近?和谁亲缘关系最远?
凡是结构相似、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叫做同源器官,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课本P58页正文,完成第三个任务。
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什么进化来的?(共同的祖先)
(人和猫的前肢适应陆地生活,鲸的前肢特化成鳍适应水中游泳的生活环境,蝙蝠的前肢特化成了翅膀适应空中飞行的生活环境)
2、同源器官在形态和功能上为什么不完全相同?(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以前我们学过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也对生物进行过分类,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习学案和制作贴纸的任务。从完成的情况来看,总体表现不错,例如部分同学认真的查阅了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的内容,用课本上关于各种动植物特征的黑体字来回答,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其中一到两个重要特征来体现进化的过程。错别字老师已经帮你们用红笔圈出来了,普遍错的比较多的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进化顺序,例如很多同学认为爬行动物进化出鸟类,再由鸟类进化出哺乳动物,应该说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哺乳动物比鸟类更高等才是正确的。制作的贴纸完成的较好,主要的错误是一些错别字,例如……。下面请同学把课本关上,拿出预习学案和贴纸,独立构建进化树,完成后小组内先互换,相互交流和评价。(同屏展示3个完成的最快的。)
从进化树中,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吗?从结构特征、进化地位、生活环境三方面分析思考。下面我们以植物为例来分析进化趋势。下面我们请同学从结构特征来说说进化趋势:藻类没有叶片,苔藓叶片只有一层细胞构成,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的叶片由多层细胞构成,越来越复杂。(粘贴“简单”“复杂”)。接下来请同学从进化地位来说说进化趋势: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出现了茎和叶,蕨类出现了根,裸子出现了种子,被子植物出现了花、果实。(粘贴“低等”“高等”)最后请同学从生活环境的角度来说说进化趋势:藻类生活在水中,苔藓、蕨类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裸子、被子植物生活在陆地上。(粘贴“水生”“陆生”)。
学生完成采访的游戏,17位同学共同完成黑板上进化树贴图,并要求每位同学说出自己贴在这个位置的理由。引导学生以植物进化为例,逐步从结构特征、进化地位和生活环境三方面,归纳出生物在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课堂小结 对于生物进化的研究,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化石的证据也是不全面的,例如有的生物没有形成化石,有的化石没被人类发现。因此有关生物进化的研究仍然在继续。
好的,今天我们新课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跟平时一样结合这堂课中的各个关键词,去构建这堂课的一棵概念树。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学案上独立完成。(ipad同屏展示3个)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
探 讨 技能训练:评价证据与假说
提出问题: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学生倾听“最后一只恐龙蛋”的自白,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介绍,下节课以小组辩论赛的形式,认识证据与假说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拓展了教学的时空增加了课堂容量;话剧表演,观察化石图片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预想效果;通过资料分析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课前搜集丰富的资料、课上思考分析、进行拼图游戏等,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来解决疑问,在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模拟生物进化的历程,小组进行游戏比赛。归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化水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重点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为例)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拼图比赛,从中比较出生物类群的等级。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也体现出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明确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的情感,非常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