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08: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年秋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
语 文
2021.01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基础能力(15分)
4366895577851.请仔细辨认右边的书法作品截图,并用楷体端正地写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之相对应的词句。(2分)
眉山市委、市政府为弘扬三苏文化,建立了“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对三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请完成2~3题。
2.三苏文化研究院三位研究员刘川眉、刘小川、熊朝东分别完成了《眉山苏洵》《眉山苏轼》和《眉山苏辙》三本书稿,他们对三苏有如下描述:
(1)一个落拓不羁的旅行者,一个危害言论的预言家,特立独行的布衣、鸿儒,一个器识晚成的散文大家。
(2)性情沉稳温文,寡言少语,不善外露。古今为人者、为学者、为文者、为官者,如其者,有几人何!
(3)他是特立独行的,他一生都在受伤,而每一次受伤都使他变得更强大。他教我们看两点:活着要有意义,生活要有韵味儿。
请据此写出相对应的人物。(3 分)
(1)____ (2)____ (3)
3.研究院一角挂着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书戴嵩画牛》,此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下列文句中与上文主旨最不相关的一项是(3分)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后人作了这样一副对联:“眉山阅古数千载,三颗忧国虑民心;邺下论今八万里,一幅海晏河清图。”有同学对这副对联做了四处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眉山:三苏都是眉山人 B.阅古:三苏都写过《六国论》
C.邺下:曹魏定都邺下 D.海晏河清:曹操希望像周公一样延揽人才
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性情和天赋做了很认真的分析和推断,作《名二子说》,以勉励二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5.根据文意阐明苏洵为二子命名的用意。(4 分)
(1)取“轼”,诫子: (2)取“辙”,诫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苏辙传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宰相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以为河南推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已见,不专用王氏学。”
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落职知汝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节选自《宋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B.青苗法行/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C.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D.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7.根据语意,苏辙熟议《青苗书》话语中的四个加点词,不能用括号内词替换的一项是(3分)
A.以钱贷民(予) B.然出纳之际(时)
C.虽有法不能禁(止) D.虽富民不免逾限(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目光如炬,明言新法本为民,却给了奸吏乱法的机会,也使百姓不免犯错。
B.苏辙公心办事,既提出贬谪旧相以助司马光执政,又反对匆忙间改革科举科目。
C.苏辙与兄情深,苏轼因诗获罪,苏辙也自求贬谪到筠州监管盐酒税,沉沦五年。
D.苏辙为人沉静,徽宗即位后,他在许州筑屋室,保持整天默坐的习惯达几十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
(2)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10.苏辙的行事有没有合乎苏洵为之取名的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3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①
苏轼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雩。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①这首题画诗写于元丰八年。陈直躬,宋画家,绘画、人品皆为世人推重。②苕霄:水名。11.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最可能被编入的一项是(3分)
A.《古诗集萃》 B.《乐府诗选》
C.《律诗选集》 D.《诗余菁华》
1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用“众禽”的“纷争”反衬“野雁”的“闲洁”,“意自得”“若有节”为“闲洁”做注。
B.诗的五、六句点明诗人境遇,虽然被贬黄州,衰老孤独,但每天可与鹅鸭为伴,心境依然乐观。C.诗的七、八句既表明此画的由来,又点明诗与画的关系:苏轼求画,陈直躬赠画,苏轼题诗。D.诗的最后四句中,斜月移动和大雁鸣叫都是画笔所不能呈现的动景,这都出自作者的想象。13.题画诗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两者的关系。(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照周瑜的风华正茂、风流千古,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际,无比感慨,将自己的落寞、超然等复杂情绪融为“ , ”两句。
(2)《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在“ , ”两句中通过对比流露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情绪。这种情绪与曹操《短歌行》开头的“ , ”两句感叹颇为相似。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文章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必须忠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苏轼很强调艺术的真实性,称赞龙眠居士李伯时的画说:“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这是在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
苏轼在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上,还区别了外表的真实与精神实质的真实,这集中表现在他关于形似和神似的绘画理论上。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绘画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但这还仅仅是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_ __①_ , 还必须进一步做到神似。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认为画工画一般只能做到形似,不能做到神似。他对吴道子很推崇,认为吴道子远远高出一般画工,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但当他把吴道子的画同王维的画作比较时,却更推崇王维。他说:“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所谓“犹以画工论”,就是吴道子画仍以形似见长;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不满足于形似,而做到了神似,画出了客观对象的精神境界。苏轼兄弟对韩幹画马的评价有过一次争论。苏辙称赞韩幹“画马不独画马皮”,而能“画出三马腹中事”,也就是赞美韩幹不仅能做到形似,而且能做到神似。苏轼却认为:“幹惟画肉不画骨,而况失实空余皮。”“画肉”“画皮”就是只做到形似;“画骨”“画出腹中事”就是指神似,画出了马的神情意态。
文艺创作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而且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苏轼在《画水记》中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注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苏轼把这种仅仅形似的水叫作“死水”。他认为高明的画家应画出水的气势,“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这样的水才叫作活水。这种活水可给人以“汹汹欲崩屋”的感觉,“挂之高堂素壁”,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这是仅仅满足于形似的画工画根本无法达到的。
与形似和神似、死水和活水的观点相联系,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还提出了常形与常理的问题。常形是指器物所具有的固定形状,常理是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他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 ② 。”前者是死物,能做到形似也就够了;后者是活动的,变化不定的,就应“随物赋形”,画出它的变化规律。苏轼说:“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黄筌画雀就是“常理之失”的典型例子。黄筌是五代后蜀著名画家,他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而实际情况是“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这样的名画家之所以闹了笑话,就因为他没有掌握鸟飞的规律。画得不像,做局部修改也可由不像到像,如苏轼在《传神记》中所说的:“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如果画得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如黄筌所画的“颈足皆展”的飞鸟,改都没法改,只有推倒重来。因此,苏轼说:“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
文艺创作毕竟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所谓似并非要求举体皆似,而是要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传神“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致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
(《传神记》)(摘编自曾枣庄《苏轼的文艺思想》)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称颂李伯时绘画的逼真,如实地反映了山庄的一草一木,是因为李伯时的绘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B.苏轼认为绘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做到如像“以灯取影”,“不差毫末”,是说必须做到神似,形似可不作要求。
C.苏轼兄弟对韩幹画马评价的争论在于苏辙称赞韩幹画马形神俱似,苏轼却认为韩斡只做到形似。
D.苏轼认为高明的画家画出的水能产生“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的艺术效果,是抓住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对画工画是不大看得起的,即使很推崇吴道子,但依然“犹以画工论”,可以看出其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更注重神似。
B.苏轼曾公然嘲弄只知鹦鹉学舌,重复孔孟之道的“世之儒者”,这和他强调文艺创作忠于现实而不机械复制现实相一致。
C.俗话“红花莲子白花藕”,汪曾祺《鉴赏家》中季匋民笔下白荷花的莲蓬却大而饱满,与黄筌画的飞鸟“颈足皆展”犯了同样的错误。
D.苏轼曾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强调文艺作品要有主观的抒情写意,这与其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存在矛盾。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苏轼“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人两股间。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请用文中的观点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文赤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字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 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⑦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有删改)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
C.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D.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
2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以“一下车,远远望见”“迎面一座小山”“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
B.文章第③自然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
C.文章第⑤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
22.请结合语境,写出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②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23.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东坡在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亲的娘家关系紧张起来,也使他父亲的性格因而略见一斑。事情是,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许配给东坡外婆家东坡的一个表兄,……新娘在程家并不快乐。也许她受程家人折磨,总之,不久去世。经过的情况激起苏洵的恼怒。似乎这个新儿媳的公公是个大坏蛋。苏洵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的字眼儿,为女儿之死而自责。然后,他露了一手非常之举。他编了一个家谱,刻在石头上,上面立了一个亭子。为庆祝此一盛事,他把苏姓全族请到,他要在全族面前,当众谴责他妻子家。……他又告诉两个儿子永远不要和那个表兄来往。苏洵的对豪门挑战与当众对豪门的谴责,略微显示出他激烈的性格,他的疾恶如仇,他儿子东坡在晚年时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24.“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推及的人与人之间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格局。请运用这一概念分析苏洵与程家决裂之事。(6 分)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看世事有“变”与“不变”的角度。“变”未必如你所想而推演,“不变”也未必能为你所清晰辨识。同样是“变”,可能是革故鼎新,也可能是江河日下;同样是“不变”,可能是坚守自我,也可能是因循守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年秋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01
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①苏洵 ②苏辙 ③苏轼
3. B 4. D
5.(1)不要过于外露(不要锋芒毕露) (2)要善于避祸为福(要学会免于灾祸)
6. D 7. A 8. C
9.(1)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
(2)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10.示例:没有合乎。苏辙评论禁廷之事,反对青苗法,上书要求贬斥在位新党,都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合乎。苏辙沉静简洁,不愿意为人知晓,虽然不断发表自己的政见,也被贬谪,但最后能筑室默坐,远离祸难。
11. A 12. B
13.(1)以画中野雁徐行和俯仰的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节的情操。
(2)以画中野雁长鸣振翅的姿态表达仍想奋发、有所作为的期望。
14.(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15. C 16. D 17. C
18.①仅仅做到形似还不够 ②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19.要点:①形似:“卷”是翻滚之态,“雪”状浪花颜色。
②神似:“惊涛”之“惊”,赋予了观者主观情态。
③随物赋形:“拍”字写出水的气势,“穿”字从仰视角度写出山的险峻。
20. C 21. D
22.①苏轼满腔的悲愤和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在赤壁的壮丽景色中化为传世杰作。
②苏轼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23.①苏轼的被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②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名声。
③苏轼在黄州的参悟使他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言之成理即可)
24.苏洵与东坡的二姐是有着血缘的父女关系,苏洵与妻子的娘家人之间是由婚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东坡二姐嫁到表兄家被折磨而死,依据差序格局理论,做父亲的非常恼怒,自然不会顾及其妻子娘家人的脸面而要加以谴责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5.参考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Ⅰ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宰相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遭父丧,服丧期满后,神宗已即位二年,当时王安石凭借宰相身份与陈升之兼任三司条例司职务,叫苏辙作为他的僚属。吕惠卿阿谀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论事有很多抵牾(违背、矛盾)之处。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说:“把钱贷给农民,让农民拿出两分的利息,本意是拯救百姓,不是为了利息。但这一出一进之间,官吏狼狈为奸,即使有法令的限制也不能禁止(这种行为),贷款的钱即时是良民也免不了胡乱使用;即使是富裕的农民也有可能逾期。像这样,就怕严刑峻法,州县将会不堪忍受这些烦恼。”青苗法实行,苏辙又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把他降职为河南推官。过了两年,因为兄长苏轼因诗获罪的事被定罪,被贬谪担任筠州盐酒税的监税官,五年不能升调。后来改任主管绩溪县。
哲宗皇帝继位,凭借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被召回。元祐元年担任右司谏。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都还在朝廷做官当政,他们暗中窥探朝政得失,苏辙全都上疏要罢黜他们。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元祐六年,授予尚书右丞,晋升为门下侍郎。绍圣初年,贬职主管汝州。徽宗即位,调动官职到永州、岳州。在许州营造屋舍,自号颍滨遗老,作自传万余字。终日沉默静坐,像这样的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政和二年去世,终年七十四。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