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笔算乘法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笔算乘法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6 20: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乘法巧算
学科 数学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三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京版教材第六册数学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通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学习实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可以更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促进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第六册数学《乘法巧算》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口算的算理和算法,也理解并会应用简单的凑整十整百整千的算式 ,具备口算和计算的良好能力,学生在计算连乘算式时遇到简算算式没有简算的意识部分学生知道要简算但是应用过程不清晰,在此基础上学习从连乘算式中提取能凑整的算式先算这样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巧算依据,掌握并运用巧算方法。 2、在算式对比中优化简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巧算方法,掌握巧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巧算方法
媒体与资源
硬件:交互电子大屏 软件:多媒体课件,各种应用程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复习铺垫 口算: 5×2 =10 25×4 =100 125×8 =1000 625×16=10000
(学生记忆这几个算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长25,宽4,高7的长方体图片,数一数, 算一算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学生口述观察方法和计算方法
生1:从前到后看:25×7×4
生2:从上到下看:25×4×7
生3:从左到右看:7×4×25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的过程和演算的过程)
2、比较计算方法,得出简算方法
3、练习(1)笔算 (2)口算
(三):小结简算方法:
几个因数连乘线,
因数搬家积不变,
积是10、100、1000优先算,
再算其他因数最简便。
(四):运用新知练习
一个篮球场有125排座位,每排能坐32人,永乐店小学和东方小学共3800名师生去观看篮球比赛,能坐下吗?
125×32
=125×8×4
=1000×4
= 4000(人)
4000>3800
答:能坐下。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一、学生之间互评。1、你觉得他的回答怎么样?还有什么补充吗?
2、请你为他的表现打分。
二、师生共评:先学生间互评,对于学生没说到的,教师给予建议,补充。
教学反思
一、数形结合,有序观察 遵循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本着数与形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结合,计算与应用的结合,让孩子们在观察、数数、思考、计算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寻求新知的规律所在,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对枯燥的计算进行有形的思考,从而有所收获。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长方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不同方向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调动孩子们的空间想象,有一个数理的计算从而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比较得出简便方法。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眼、手、脑都被调动起来,空间的形象思维与平面的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突出主体,优化算法
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教师分别找学生讲述观察顺序和对应的算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算式的对比得出简便算法。在学习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大家,从而得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三、儿歌形式梳理知识
探索简便算法后,我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梳理了新知,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新知,感受数学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