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愤
陆游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2)当堂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陆游(1125-1210),字
,自号
。南宋著名
。
诗作今存
,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歌风格
,语言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著名作品有诗《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诉衷情》《钗头凤》
务观
放翁
爱国诗人
九千多首
雄浑豪放
通俗流畅
知人论世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五六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朝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诗人“书”写了什么?又因何而“愤”?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2.译读:理解内容,循文入义
注:塞上长城,南朝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译读:理解内容,循文入义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陆游《诉衷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三首词共同都写到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
3.解读:探究思考,披文入情
同学们,我们学习《书愤》一诗,不仅要学会如何品味诗词佳作,更要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是有情怀的民族,胸有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的民族英雄应该被铭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流传中,家国情怀代代相传,而它在今天新冠疫情之下,我们更要时刻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背诵并默写《书愤》
2.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最朴实的情怀,请运用《书愤》的任意一句,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对爱国的理解。
作
业《书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二、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三、难点: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2、诗歌中的典故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陆游的《示儿》。这首绝笔诗是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今天我们就走进陆游,研读《书愤》,体会诗人这种悲愤的爱国情怀。
(2)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决心“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五六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读
1、吟读
: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做出评价。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方式:学生自由吟读,小组读,师生齐吟。
2.译读
:理解内容,循文入义阶段
(1)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哪些事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热气沸腾啊怨气如山。)艰者,难也。“世事”,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仅拿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来看,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书: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曾经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追溯25年前两次抗金胜利。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冬,金主完颜亮企图率大军从瓜州渡江攻下建康,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麟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勾勒出当年水陆两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在“豪丽语中言征伐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书:两次抗金胜利
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丧)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理想照进现实,诗人揽镜自照,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却是衰鬓先斑,这是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
——书:年事高,志未酬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缅怀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我,为人所敬仰,有谁又能和他相比呢?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书:敬仰孔明,建功立业
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
3.解读:探究思考,披文入情阶段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点拨:诗人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
(3)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书愤》一诗,不仅要学会如何品味诗词佳作,更要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而这样的以国为先,家国情怀的英雄我们应该铭记。而英雄不只存在于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甚至在我们身边就有。在今天新冠疫情之下,更显生动具体!诸如所熟知的敢医敢言的钟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张定宇医生、陈薇将军,更有“吾一日为医,终生不弃!”的普通人,还有“放哨人”李文亮、刘智明院长等倒在“战疫”前线英雄们。白衣天使与家逆行,解放军战士召必回,而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最美逆行者”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家什么是国。
中华民族是有情怀的民族,胸有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的民族英雄应该被铭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流传中,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学生再次朗读
爱国不只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我们虽然无法真实感受陆游家国破灭之痛,但我们和陆游都有一颗爱国心,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书愤》
2.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最朴实的情怀,请运用《书愤》的任意一句,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对爱国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