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考点
考向1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考向2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向3 理解重点句段的作用
考向4 结合作品谈感悟与启示
考向5 把握人物形象
考向6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
考向7 表现手法——铺垫
考向8 标题的作用
考向探究
搭车记(17分)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 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 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
考向探究
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 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
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 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
考向探究
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考向探究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考向探究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 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 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考向探究
1. ○小说●情节梳理
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 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 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 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1)
第二次
(2)▲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考向探究
答案:
(1)感到便捷(优越感)
(2)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考向探究
考向1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应考策略
1.概括情节
可通读全文,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表述。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考向探究
2.梳理情节
(1)通读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注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逐一整理概括出主要情节(或几件事)。
(2)关注小说中主要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
很多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3.情节作用
(1)内容上,塑造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深化)主题思想等。
(2)结构上,推动故事发展、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上文等。
(3)表达效果上,从读者的感受去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考向探究
○小说●语言品味
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 分)
(1)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考向探究
(1)(2.5分)答案示例: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黎鸣回家路途 遥远,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作铺垫。
(2)(2.5 分)答案示例: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 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 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考向探究
考向2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一,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本义,然后看其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或语言环境来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二,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先弄清加点词语在句中的用法,以及其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
第三,一般采用“方法+效果+具体内容+作用”的格式答题。作用,可指作者的情感、感悟的表达,也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形象的塑造。
考向探究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评析句子的作用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承启过渡、统领全文、总结全文、文眼、点题、卒章显志、线索等。
二是表现技巧上的作用,如伏笔、照应、铺垫、映衬、先抑后扬、象征、渲染、蓄势、寓情于景等。
三是内容表达上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及表现技巧作具体的分析,还要揭示句子表现(抒发、反映、突出、揭示)了……。
3.理解句子的含义
(1)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2)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3)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4)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义。
考向探究
4.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第一,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句子所包含的信息:①写作对象; ②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句式的变化、词语的活用等); ③写作角度(如动作、语言、色彩、声音等)。
第二,表达作用,可从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或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等方面去分析。
第三,在进行上述分析后,用“方法+效果+内容+作用”的格式,写出答案。
第四,也可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整句、散句、叠音词、联绵词等,以及由上述条件所形成的语言特色,如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含蓄、凝练、韵律美等方面去作分析。
5.体味语所蕴含的感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词语的褒贬色彩以及句子的含义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语境、全文的感情基调及文章的主旨等进行分析。
考向探究
6. 语句的删除、更换
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说明理由。分析理由时,应先比较语句删改前后的不同,如句式的改变、修饰成分的添减、词语的更换、语气及感彩的变化等,然后再分析由这些不同所引发的内容重点的改变、表达效果的差异、抒情韵味的变化及文章表达的不同等。
考向探究
○小说●写法探究
7.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3 分)
考向探究
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 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作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马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考向探究
考向3 理解重点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及其作用
(1)开头点题。作用:快速抓住文章主题,使读者更好地展开阅读。
(2)开头交代记叙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作用:便于迅速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3)以环境描写开头。作用:帮助读者了解有关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题,了解人物的身份及思想基础等。
(4)设问开头。作用:能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或制造悬念。
(5)引用开头。作用:增加文章的文采与趣味,使文章生动活泼;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考向探究
2.结尾段的作用
(1)点题或照应题目,主要看题目中的用语是否在结尾处出现。
(2)首尾呼应,主要看结尾段与开头有无相呼应的语句。
(3)总结全文。
(4)揭示文章中心或深化文章主旨。
考向探究
○小说●内容评价
8.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 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6分)
考向探究
答案示例:
例1: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 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事实证明“黎 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 鞭策作用。
例2: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 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 一些违纪者产生 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 到从市内开始搭 车即是明证
考向探究
考向4 结合作品谈感悟与启示
1.针对文句内容谈感受或启示
第一,要认真阅读题干所指定的文段或句子及链接材料找出感悟,弄清其中心内容或主题,找出感悟、启示、认识的生发点。
第二,谈感受、启示、认识不能脱离文段或材料,必须紧扣其主旨或中心。
第三,谈感受、启发、认识观点要明确集中、见解深刻,阐述要通畅明白。
2.针对作者的观点谈认识、看法
第一,读懂题干,审清答题要求。
第二,弄清文中作者的观点及链接材料所提的问题。
第三,针对作者的观点与材料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谈看法要观点明确,分析要有深度,理由要充分。
考向探究
考向4 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问方式
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2.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常见题型及应考策略
1.谈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中的观点。
其次,要密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恰当的材料。
最后,要尽量利用文中的观点,结合实际问题和材料进行阐述。
2.谈由文中观点所获得的感悟。
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论点,并选出自己感悟较深,受启发最明显的观点。
其次,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与文章观点的契合之处。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与文章观点谈感悟,做到有理有据。
考向探究
3.对文章中某些问题或观点作出判断或解释
此类试题往往是提出一些似乎矛盾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让考生作出判断或解释。应答时对需要做出判断的,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并借助文章内容或自己积累的材料说明理由;对需要做出解释的,要根据文章内容,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通过分析和实例,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4.进行想象描写
进行想象描写,首先要读试题,明确试题所要求写出的想象内容。
其次,要在题干中找到想象的基点,即想象内容的时代、地域背景。
再次,要根据题干或原文内容的提示,确定所要写出的环境、情景、人物、情节等内容,然后用生动精彩的语言,写出一段完整的内容。
最后,答题时要注意:想象既要大胆,又要合情合理、合乎要求,还要特色鲜明,语言精彩生动。
考向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2分)
龙 虎 斗
梁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正宗的本帮特色,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 特色。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一个爽哩!
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就说小笼包吧。王兴龙做得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
考向探究
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氽来钟”就是用半个 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宛如水中氽钟。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那“神树开花”是用香蕉皮做的,其形状有如金菊绽放,具体做法没人知道,但味道极好,还养颜,深受女士欢迎。金鸡饼是广帮传统菜,并非为谁量身定制,只是刚好契合了七宝文化。其主要原料就是用土豆泥做皮,用鸡丁肉丁香菇丁竹笋丁做馅,包好后压扁,放入油锅炸成金黄即可。
这些新品极大冲击了食客的眼球和味蕾。一时,王家酒店的生意兴隆,丁家饭店门前冷落。丁晓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寻斤头(找岔、挑衅),开始“戳煞爷娘”地骂街。
王兴龙是好脾气,他的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他对谁都客客气气。对于骂街他更不可能接招。那差不多就是一种鄙视了,如果再骂,只能自取其辱。
丁晓虎感觉无趣,便想着对应之策。他也学做了“氽来钟”和“金鸡饼”;他把
考向探究
臭豆腐炸得皮脆肉嫩;还在小笼包的肉馅中加了虾仁;把牛腩和牛筋做得极有嚼头。食客就说:丁师傅,你做得菜大有长进啊。丁晓虎嗓门极大地说:那是,我做得是正宗本帮菜!
转眼就到了1937年的10月,初秋的晌午,食客们坐在酒店的雕花窗棂前,已能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景了。但那一刻,天空突然响起了日机掠过的声 音,然后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前后响了四次。之后就传来了哭喊声。彼时,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
食客们一声长叹:戳煞娘的小日本,往后再也不得安宁喽!
那以后,不管是丁家饭店,还是王家酒店,生意都一落千丈。
之后的一天,有个叫小田一郎的日本军官走进了王家酒店,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把王兴龙叫到跟前,问:你会不会做“龙虎斗“?
王兴龙愣了愣,然后摇头,心想:“龙虎斗”虽是广帮菜,但当地人很少吃野生动物,蛇猫之类更是不碰,偶有吃蛇的,最多来道“龙凤煨”,或叫“龙凤呈祥”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但嘴上只是说:原料恐怕不好找,尤其是狸猫。
小田一郎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我不管,做不了这道菜,就烧了这店。
王兴龙谦卑地陪着笑说:太君,要不做道“龙凤呈祥”?吉利,味道大大的好。
考向探究
小田一郎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不要“龙凤呈祥”,现在是战争,就要“龙虎斗”。中国不是号称“龙的传人”嘛,那大日本的就是虎,我就要“龙虎斗”,虎的,一定能战胜龙!
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他迟疑了一下说:狸猫确实没,最多弄只家猫。
小田一郎瞪他 一眼,用手摸了摸脸说:家猫?,即便是家猫,也能打败蛇!
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做“龙虎斗”很吃功夫,蛇和猫都必须经过去腥、剔骨的流程,尤其是猫,要用甘蔗来去腥,还要去掉脊髓以去酸。骨头熬汤做羹,蛇肉猫肉细细切丝,和菌菇一起烹炒,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再加蛇性微凉 而猫性微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真正的大补佳肴。
小田一郎吃得不住点头,哟嘻,大大的美味!然后就拍案唱歌。微醉的表情,满是怀旧,然后就说起他早年随父做生意,到过台湾、福建、广州,所以知道“龙虎斗”,但一直无缘品尝,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 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说:这个,大大的爽口,能醒酒。
小田一郎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再次喊了一声:哟嘻!
考向探究
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 ”,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于是,王家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对面的丁晓虎因此恨得牙痒痒。每天发戆劲,“戳煞爷娘”的骂街。
有一天,突然传来小田一郎的死讯。据说死得蹊跷,什么原因也找不到。
当晚,王兴龙突然敲开了丁晓虎的家门,说:我要走了,这是我记录的一本菜谱,有空看看。记住: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丁晓虎拿着菜谱,呆了半晌,等他回过 神来想对王兴龙说声谢谢时。王兴龙早没了踪影。
(原载2017年《四季》夏季刊,有删改)
考向探究
1. 文中的主人公王兴龙具有哪些品格?(4分)
考向探究
①在王家酒店生意不好的时候,王兴龙跟从师父学习不断创新,表现了他的积极上进。②在王家酒店生意兴隆而丁家酒店没落的时候,丁晓虎气急败坏地骂街,而王兴龙还是不接招,表现了他心胸开阔,脾气和善。③王兴龙做菜步骤繁复,“龙虎斗”的复杂做法,体现了王兴龙做事有条不紊、认真严谨。④王兴龙与小田一郎的较量:整个过程中,王兴龙面对强大的日本军人始终没有丝毫恐惧与奴颜婢膝,体现了他的不卑不亢和民族气节;在给小田一郎做菜的过程中,设计毒死了小田一郎,表现了他的有勇有谋。⑤在王家酒店生意不好的时候,面对丁晓虎的冷嘲热讽,王兴龙从不计较,在最后,王兴龙要离开七宝镇,还将菜谱送给了始终对他抱有敌意的丁晓虎,表现了他的豁达、不计较。
考向探究
考向5 把握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
第一,找到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情变化的。
第二,分析人物神情变化的原因。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把原因找全,叙事要准确。
第三,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要根据试题要求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同时,要注意其是否有结构及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行动描写
第一,要找到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或所做事件,并加以概括。
第二,根据人物的动作、事件及文章主旨,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要分析其有无结构及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
考向探究
3.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考查人物心理描写的试题,主要有两种题型:
一是心理描写的方法,即有的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也有的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这可根据试题要求及文章的具体写法来回答。
二是心理描写的作用,可根据基础知识中所述心理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它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刻画人物性格的。
4.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情节,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或哪些语句来写人的。要注意具体事例,留心关键词语。
第二,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第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二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性格源于内容,内容表现性格。
考向探究
5.分析、
评价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从内容上应由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形象的性质两部分组成。
其中形象性质指人物的身份、职业、好人、坏人、平凡的人、高尚的人等内容,即要表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题时要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其形象性质,再按照“×× 是一个……的人(或形象)”的格式,写出答案。
考向探究
2. 从正面和侧面对王家酒店的菜肴进行了描写,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考向探究
正面描写:详细描写了小笼包、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的制作过程,变化着花样聚集人气,突出了王兴龙厨艺高超。
侧面描写:写丁家酒店门前冷落和丁晓虎的骂街,侧面表现了王家酒店的红火。对食客的语言描写“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从侧面表现了王兴龙厨艺高超。
考向探究
考向6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
描写角度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
1.正面描写:指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环境、气氛等作直观的描绘与摹状。
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就是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对事物的正面描写就是形状、色泽等的描写。
正面描写可使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音容笑貌、所说所做及性格特征,感知事件的进程及环境气氛的特点等,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2.侧面描写:指作品中用对另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烘托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丰富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因而,这种描写更含蓄、委婉。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侧面描写可以从正面或反面烘托(衬托)人物,突出人物的特点
考向探究
3. 对小田一郎之死,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多次铺垫,请具体分析。(4分)
考向探究
①“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暗示了王兴龙对日军的憎恨。
②“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是神态描写,反映了王兴龙此刻复杂的心理活动。
③“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承接上文王兴龙“笑脸突然凝固”的态度,表明了他的愤怒。
④“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为下文“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作铺垫。
考向探究
考向7 表现手法——铺垫
小说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往往先安排次要人物、事件、情节等作为前导,成为铺垫。
分析句段是否作为铺垫,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确定是否具有铺垫作用,其标志是:有主有次,次为主作铺垫,次在前,主在后。因此,若为铺垫,必在主物(主事)前去找;作铺垫者,常与主者有因果、条件、渲染、烘托等关系;后面必有相应的主者。
第二,铺垫的分析:先概括句段的内容,再指明它为下文的什么内容作铺垫。
注意: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指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运用伏笔可以使前后呼应,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考向探究
4. 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5分)
考向探究
①“龙虎斗”是一道广帮菜,用猫和蛇一同烹制而成的大补佳肴;
②指王兴龙与丁晓虎的斗争;
③指代王兴龙与日本军官小田一郎之间的斗争,小田一郎因吃王兴龙做的“龙虎斗”加萝卜而死亡;
④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日本是虎的象征,中日的斗争就是“龙虎斗”。
考向探究
考向8 标题的作用
1.标题的含义(此类考题出现较多)
此类考题中的标题或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或由特殊词语组成,一般可从深浅两个层次去理解。
浅层含义可从标题的字面上去理解,深层含义则与文章的主题及内容乃至结构、线索有关。至于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更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去挖掘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2. 标题中的词语所指代内容
标题所指代内容要从文章中找。
如所指为一件事,就按“人物+事件”的格式去概括所指事件。
如指人或时间、地点等,则要找到文中的提示语或直接点明的内容。
如若指一些抽象的思想、哲理等,则要根据文中的相关提示,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去找到答案。
考向探究
3.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所叙述的故事或基本内容。
(2)提供文章的写作线索。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交代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人或事。
(5)交代文章的要素。
(6)交代命题的原因、目的、意义等。
4.为文章拟写标题
(1)要能体现文章标题的特点:简洁、醒目、形象鲜明、含蓄优美、概括性强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要充分考虑小说标题的作用。
(3)要紧贴文章的内容或主题。
(4)选取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地点,作为线索的事物、景物、人物,乃至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短语、词句等做标题。
考向探究
5.结尾两段写了王兴龙赠菜谱,离开七宝镇。有人认为删去这个结尾会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5分)
考向探究
示例一:不同意。①结尾补充交代小田一郎的死因,揭开小说的谜底,并与之前两人的“龙虎斗”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②结尾王兴龙将凝聚一生心血的菜谱交给了丁晓虎,并叮嘱他不能将蛇与萝卜同吃,突出了王兴龙心胸宽广和疾恶如仇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丰富并深化了文章主题,体现了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抗争与对民族正义的坚持
示例二:同意。①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去揣测小田一郎的死亡与王兴龙的关系;②有利于体现王兴龙不畏侵略者,坚守国土的精神品质;③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入思考,思考“龙虎斗”的真正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