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小说阅读分点训练3 语言和技巧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小说阅读分点训练3 语言和技巧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21: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阅读考点
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体会表达技巧
4、结合文本内容,畅谈启示感悟
这辈子做好您儿子
①父亲不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一直不是。
②这跟他的目不识丁无关,七十岁往上数的乡下老头,认得的字可以用罕见来形容。父亲一辈子跟文化沾边的事只有两样。一是大集体时每年年底在超支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为这个不算长脸的事,父亲花了三天时间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一个字一天工夫。把那些横撇竖捺绑架到一个方块里,对父亲来说,比耕田耙地轻松不到哪儿,父亲弄出了一身冷汗,骨子里,他更倾向于出一身热汗,那样每个毛孔都是透爽的。二是父亲的五个子女中,居然有一个我,靠文化吃饭了,还当了作家。这让他每次看我时,目光中总有藏不住的怀疑,这是那个曾经骑在他脖子上撒尿淘气的小儿子吗?
③父亲不受人尊重的理由很多。固执是首当其冲的一个,暴躁屈居第二,位列第三的,则是为人父而不尽责。不能再往下排了,做儿女的,总得给父亲留点脸面。但我还是想违背一下做儿女的原则,细说说父亲的不是。
④就从父亲的固执说起吧。父亲的固执,使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一再跌入
生活的低谷。打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就生活在贫困交加中,好在那时大家都穷成一个模式。
⑤父亲当过不到一年的生产队长,不是他多有能力,而是他除了勤扒苦做,还干活不惜死力。队员们本以为,找了一个不偷懒的人当队长,干活时可以少摊点活,孰料,父亲以自己的苦做要求所有的队员向自己看齐。五个指头伸出来是有长短的,乡下有句老话,吃不过人怪各人的饭碗,做不赢人怪各人的能耐。吃不过父亲也做不赢父亲的人就使出手段,把父亲的队长拿了下来。人生的辉煌至此结束,父亲是不甘的。好在生产队很快解体,包产到户,父亲又独断专行着家里的生产。结果是,高产杂交稻进入农村五年后,父亲才接受这个新生事物,这是以家庭经济五年入不敷出为代价换来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父亲被两个哥哥拉下了马,大权最终旁落。那时他才五十岁,古人说的知天命的日子到了。
⑥父亲没有知天命,也没有顺应天命。他的脾气无端暴躁起来,沾不得酒。偶一沾酒就吼叫咆哮,为此曾吓哭过哥嫂刚出生的孩子,哥嫂口中就有了微词,不仅分了家,还不让他带孙子.没见识过父亲暴躁脾气的村里人很意外,在他们眼里,父亲是个和善的人,树叶掉下来都怕砸了头的那种。
⑦父亲是个懦弱的人,他在家里的暴躁,是要掩饰自己在外面的懦弱。明白了这点,我深为父亲悲哀。可惜,这种悲哀的日子老天爷都吝啬着,不愿意多给我几年。一向以勤扒苦做为命的父亲过了六十以后,做不赢别人,也吃不过别人了。先是心脏有了问题,再就是腿脚,肿得像牛膝。请医生看了,说是年轻时做得狠了,静脉曲张导致,用了药,腿不肿了,那血管却吓人地暴起。医生严重警告过,想多活几年,就少逞强,他的心脏承受能力极为脆弱。
⑧我是在父亲脸色真正白如锡纸时赶回的乡下.
⑨父亲七十有三了呢,居然叫父亲熬了过来。那晚,我在病房里百无聊赖陪床看电视打发漫漫长夜。是一个家庭伦理剧,里面有一个场景,比较煽情的那种,一对彼此仇视多年的父子冰释前嫌抱头痛哭,已是弥留之际的父亲问那个儿子,说你恨我不?儿子泣不成声说,不恨,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儿子!我对这种戏向来不以为意的,所以没看出半分泪点,父亲忽然不看电视了,转头看我,看得我很不自在。末了他从枕头下摸出一本书来,我写的,他带到医院不是自己看,他是向医生护士炫耀他有一个作家儿子的。父亲把书扬了一下,冲我谄媚地说,如果真有下辈子,我会做好一个父亲的。
⑩我心里忍不住酸了。
?父亲不是会讨好子女的人,他定是觉得亏欠我的太多,因为家贫,初中未曾毕业的我就弃学务农,连我结婚,父亲都没拿出一分半毫作为帮衬。
?我站起来,把枕头替父亲抬高了一些,说,干吗要等下辈子,下辈子想做好父亲的人多了去了,您只记住一点就够了,这辈子,我会做好您儿子!
(刘正权/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为全文作了哪些铺垫?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说明。(2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绑架”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2分)(★)
3. “父亲”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作答,并另找一处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写在下面。(2分)
词语:
照应的内容:
4.文中细数了“父亲”的种种“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诋毁“父亲”吗?说说你的理解。(2分)
5.第⑧段中“白如锡纸”一词是说______;“真正”一词是说
6.第⑨段在描述“我”和“父亲”看电视剧的不同表现时,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7.从全文看,第⑦段画线句“不愿意多给我几年”中的“我”是否用错了?换成“他”行不行?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1.①借“贬”写“褒”。 ②运用曲笔,明写“父亲”的种种不是,实则是写“我”自己的种种不是。 ③给“父亲”下结论,为下文数落“父亲”开张。 ④以否定的语气为全文定调。 ⑤使全文充满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从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突出了人物的身份,表明写字对于“父亲”而言很艰难(不会写字),也表明“父亲”写出来的字很丑(没有笔顺笔画以及间架结构)。
3勤扒苦做 “干活不惜死力”“苦做”“骨子里,他更倾向于出一身热汗”“父亲又独断专行着家里的生产”“父亲没有知天命,也没有顺应天命”“年轻时做得狠了”“那血管却吓人地暴起”。(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不是。运用曲笔,看似在诋毁“父亲”,实则是自我讨伐,目的是以此来传达自己深藏内心的自责与忏悔。
5 .“父亲”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自己从来不以“父亲”为意,直到他的病危重到不得不回时才回家看他,以此写出了“我”的自私、无情、不懂事、不尽责
6.对比。 人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既凸显了“我”的冷漠,又突出了“父亲”的动情和对“我”的依恋与深沉的爱。
7.不行。这里一方面写出“我”的自责、遗憾、忏悔和企盼,另一方面反映出“父亲”在“我”心中的分量。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考查语句或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辨识表达技巧,体会作用。
方法总结
1.理解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修辞角度入手。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表达方式入手。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2.理解句子的含义。
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3.辨识表达技巧,体会作用。
(1)从表达方式角度入手:一般涉及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等。
(2)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4)从材料组织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答题模式:这篇小说运用了……方法(或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内容,具有……效果。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原野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虽然雪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会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荒原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2分)
2根据提示,恰当填充。(4分)
情节:突遇暴雪→ ①____ →发现黑点→ ②_____→发现村庄
心理: ③___________→焦急万分→④_____________→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2分)
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3分)(★)
6。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3分)
答案:
1、“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雪地迷路 看到水井 满心恐慌 精神一振
3、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的心理。
4略
5 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6略


台儿庄大战那年,峄(yi)县望族苏家住进了一位姓丰的国民党军官。
临开战,军官交给苏焕文老先生一块玉玺,说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印,乃无价之宝,让苏老先生代为保存,打完仗他来取。
苏老先生看过玉,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接。丰军官单膝跪下说:“此玉自祖上传至鄙人手上,鄙人一直视若性命,未有一分一秒不带在身上,但鄙人此去战场,生死未卜,最担心的就是这块玉落入敌手,故托于苏先生。生,我来取玉;死,玉归您。望勿推辞。”
苏老先生见他言辞恳切,不便再推托,只得收好,并许诺说:“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要在。你的玉,等你来取。”
台儿庄大战历时十余日,惨烈异常,中日双方军人战死无数。大战结束,丰军官却未来取玉。苏老先生叹了口气,以为丰军官已战死,把玉取出来,看了又看,不知该如何处置,想了半天,就把玉装在一只铁匣子里,在大门外挖了一个深坑埋了,又在上面栽了一棵芙蓉树。
又过了几年,峄县一带闹土匪。一天夜里,一伙蒙面恶人闯进了苏家,把苏老先生绑起来,点名要那块玉。苏老先生摇了摇头。
为首的土匪阴笑着在苏老先生的脚下架起了柴火。 ,

苏老先生的儿子苏树玉哀求父亲说:“那位军官也许已经死了,他说过,如果他死了,玉任你处置.你把玉给了这些人吧。”
苏老先生瞪了儿子一眼,说:“我答应过人家的事,就要做到,纵死无憾。记住,我们苏家繁衍数百年,从未失信于人,我死后,你一定守好玉,直到完璧归赵!”
苏老先生被土匪活活烧死.玉仍无恙。
转眼到了“文革”,一伙造反派听说苏家给一位国民党军官保存过玉,就给苏老先生的儿子扣了一顶“内奸”帽子拉他去游街,造反派的头子垂涎那块无价之宝,把苏树玉叫去,说只要他交出玉,就既往不咎。
苏树玉学着父亲摇了摇头。
造反派头子就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苏树玉已经奄奄一息,仍是摇头。
抬回家,苏树玉只给儿子苏守玉交代了一句:“那块玉上有你爷爷和你父亲的血。守好玉,我们苏家不能失信于人……”说完就咽气了。
十几年后,苏守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也知道了那块玉的价值。有一年,他做生意失败。欠下银行巨额贷款,为还债,一天夜里,他伐倒老宅门前的芙蓉树,找到玉,想卖玉翻身。这时他想起了爷爷与父亲的惨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不由痛哭失声。天明.他没卖玉,而是把传了数代的苏家老宅卖了。


又过了几年,忽然从台湾来了一位老人,几经辗转找到苏守玉。苏守玉看了他的证件.二话没说就把那块历尽劫难的玉交到了老人手上。
他只字未提苏家为了这块玉所付出的代价。
老人颤巍巍地说:“孩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爷爷和你爸爸为了守玉而牺牲自己的事呢?”
苏守玉像父亲那样摇了摇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吗?再说,我们一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初的诺言。”
老人老泪纵横,把玉交给苏守玉,说:“这块玉应该放在你们苏家。”
苏守玉坚拒,仍然把玉还给老人,说:‘‘我们苏家有一块玉,那就是做人的诚实和信用。”
老人对着苏守玉跪了下去。
他找回了玉,同时.他还找到了比玉更宝贵的东西。
为了一句话,为了一块玉,苏家三代人,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置生死于不顾.终于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1.小说以玉为线索,依次写了 、铁匣藏玉、苏老先生和苏树玉 以及苏守玉 的故事。
2.小说题目为“玉”,仔细分析,有两层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一是: ;
二是: 。
3.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完璧归赵:
(2)既往不咎:
4.苏家三代人中重点写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5.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主要通过 描写和 描写进行形象刻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6.小说在褒扬苏家三代人诚实守信精神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苏树玉劝父亲向土匪献玉和苏守玉伐树想卖玉的情节?这样写是否有损人物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军官托玉 舍命保玉 遵嘱还玉(话语不一定相同,意思对即可)
2.指军官托付苏家三代人保护的玉玺 指苏家三代人诚实守信,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违背诺言的高尚品格
3.(1)指要把完好的玉还给军官。 (2)指不计较苏家以前帮助国民党军官藏玉的事。
4.苏老先生。正是他为了诚信不怕牺牲的精神影响了儿子和孙子,那块价值连城的玉才得以历经磨难,最后物归原主。
5.语言(对话) 动作
6.这样描写,真实地写出了苏树玉既心疼父亲又想保护玉和苏守玉在生活困顿时既想卖玉又自责斗争的矛盾心情。但是他们最终都战胜了自己.信守了诺言。这样写,不仅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反而显得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掌声/高军
  ⑴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⑵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⑶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⑷“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⑸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⑹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
  ⑺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⑻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⑼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⑽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11)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12)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13)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14)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15)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6)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17)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
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8)——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19)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20)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21)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22)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2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24)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
比给我的更热烈。
  (25)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26)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27)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28)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2、体会文中画线句“我一下子惊呆了”和“我心中一惊”,说说两个“惊”字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何不同。(2分)
3、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⑵段中“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一句的作用是为接下来矛盾的突然出现蓄势。
  B.从高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智慧,善于克制自己又能随机应变的老师。
  C.第(27)段写李晓成为作家和王娜娜在法国留学且博士后在读这一结果,印证了这两个学生都不是“坏学生”。?
  D.从这篇小说的主旨来看,是要告诫同学们要尊重老师,不要随意损害老师的人格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仔细揣摩本文第(25)段写王娜娜发言的文字,体会它对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5、本文的标题若改为“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好不好?请简述理由。(3分)
   
?
 
      
答案:
1、高老师面对突发事件,巧妙地把黑板上的那句话变成说话课的题目,与学生交流,不仅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而且把对抗化解成对话,使教师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3分。能答出①“突发”、“偶发”或“意外”,②“巧妙”或“机智”,③“对抗”、“对话”三个要点,每个1分)
2、第一个“惊”是震惊,甚至有被学生捉弄之后的生气、愤怒。第二个“惊”是惊叹,意想不到,同时内心还隐含一丝对学生能明察秋毫、善解人意的惊喜。(2分。若第一个答出“震惊”、“震怒”、“生气”、“愤怒”等,第二个答出“惊叹”、“惊喜”、“意想不到”等即可给满分)
3、D(3分。小说的主旨是启示老师们要理性、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育效果)
4、这段文字揭开了前文所设置的悬念。(3分)
5、不好。理由:以“掌声”为题,内涵更为丰富,事件本身、人物情感及评价都融入在“掌声”这一文题中。而“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仅就事件本身而拟题,内涵显得单薄。(3分。意思相近即可给满分;若答“好”并阐述了理由的均不给分)?
????????????? ??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

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1. 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3分)
2.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3分)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4分)
答案:
1. 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2.(4分)(1)“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2)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示例二: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致地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3.示例: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4.结构上:点题,收束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