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22:1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考向1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考向2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向3 理解重点句段的作用
考向4 结合作品谈感悟与启示
考向5 把握人物形象
考向6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
考向7 表现手法——铺垫
考向8 标题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风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脸色通红地、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
。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唉,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1.文章的结尾写到老人落泪,你觉得老人落泪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概括回答。(4分)
2.第一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具体分析。(4分)
(1)“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2)“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4.“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5分)
1.老人是为自己和小狗而流泪。他后悔因为舍不得身上仅有的几个硬币,没有早一点主动为小狗买吃的,让小狗忍受饥饿的煎熬和面包、香肠的诱惑;他因为遭受年轻人的羞辱,自己的尊严受到深深的伤害而痛苦。(从自己和小狗的角度,两方面回答)
2.画线句描写了里加湾冬天暴风呼啸、海岸上坚冰覆盖等景象,为读者烘托出了一种清冷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1)老人因为自尊而不想小狗去打扰别人,又不能给小狗食物的无奈(难过、矛盾)的心理。
(2)老人受辱之后非常愤怒的心理。
4.①老人的外貌和穿着,表现了他的贫穷,生活艰辛。②从老人再三阻止小狗馋嘴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不想打扰别人,他也不想被人瞧不起,表现了他的善良和自尊。③面对年轻人的羞辱,老人没有忍气吞声,而是用自己掏钱买面包这个行动表达了他的愤怒,这表现了他很有骨气。④从老人阻止小狗馋嘴时内心的难过以及最后给小狗买面包而自己不肯吃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孙道荣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躲雨的是个年轻人。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③他又和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外面的雨,一直在下。
④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地憋出一句话:“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太凌乱了,可是,不瞒您说,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他先将小伙子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小伙子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小伙子点点头。在嗡嗡的电推剪声中,小伙子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小伙子闲聊。不一会儿,就将小伙子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小伙子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⑥小伙子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
小伙子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他的手,板着脸说:“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小伙子红了脸庞,又红了眼圈,慢慢收起了钱。
⑦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他给小伙子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一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拽住他,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我没有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有钱,可是,既然你走进了我这个剃头铺,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父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小伙子也没有问,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小伙子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目送小伙子一脸精神地走出他的理发店,
他笑着嘟囔了一句:“不管你是谁,你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开端 年轻人到屋檐下躲雨 ①
发展 ② 感激、茫然
高潮 “他”为年轻人理发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③
结局 ④ 充满信心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4分)
3.第⑦段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4.阅读全文,说说“一个理发匠的根本”的含义以及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4分)
5.本文多次写到“雨”,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雨”在文中的作用。(4分)
1.①犹疑 ②“他”请年轻人进店躲雨并闲聊 ③感动、若有所思 ④年轻人告辞离店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
2.示例:小伙子,你误会了,我不收你的钱,也不瞒你说,我学理发时间也不长,这个店也刚开不久,你就当给我练习一下,如果剪得不合你意,你还要多包涵。
3.不能。第⑦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他”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既解释了“他”无偿帮助年轻人的原因,也表现出“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并能传递善良,向社会报恩的人。(意对即可)
4.①敬业精神。作为理发匠,美化顾客的外表是职责,不管谁,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他”的理发店,可见“他”的敬业。②手艺精湛。一个头发蓬乱、狼狈的年轻人经“他”理发之后,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可见“他”手艺精湛。③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于一个经济窘迫的年轻人,“他”
无偿为年轻人理发,并且帮助年轻人树立信心,可见“他”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④懂得感恩并能传递善良,向社会报恩。“他”因为有老师傅的帮助,有了稳定的生活。当遇到那位落魄的年轻人,“他”像当年的老师傅一样主动伸手帮助,可见“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并能传递善良,向社会报恩的人。
5.①本文中的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了下文躲雨、进店、理发等情节。②烘托人物心情,由“说下就下”到“一直下”再到“慢慢小了,停了”的过程,烘托出小伙子由“茫然”到“若有所思”再到充满信心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女士
[美国] 兰斯顿·休斯
她是个高头大马的女人,背着一个大皮包,里面除了铁锤和钉子外,什么都有。皮包的带子很长,挂在她的肩上。时间差不多是晚上十一点了,她独自走着,忽然一个男孩从后面跑上来,想抢她的皮包。那带子被男孩从背后猛然拉了一下,就断了,而那男孩被自己和袋子加在一起的重量弄得失了平衡,不但未能如愿抢走皮包,反而在路边摔了个四脚朝天。高头大马的女人回过身来,准确无比地朝他穿着牛仔裤的屁股上踢了下去,然后弯下身,揪住男孩胸前的衬衫,不停摇晃他,直到他的牙齿咯咯作响。接着那女人说:“把我的皮包捡起来,小子,拿起来交给我。”
她仍然紧紧抓住他,但身子再弯下去一些,好让那男孩蹲下去捡她的皮包。她说:“你不觉得可耻吗?”胸前衬衫被紧紧扭住的男孩说:“觉得。”
“嗯哼!你的脸很脏。我真想帮你洗洗脸。你家里没人告诉你要洗脸吗?” “没有。”男孩说。
“那么,今天晚上得清洗一番。”高头大马的女人一边说,一边拖着那个吓坏
了的男孩往前走。他穿着球鞋、牛仔裤,看起来像是十四五岁,弱不禁风,没人管的小孩。女人说:“你应该当我儿子,我会教你如何分辨是非。至少我现在能帮你洗脸。你饿不饿?”
“不饿!”被拖着走的男孩说,“我只希望你放开我。”
女人说:“如果你以为我们的接触就只那么一下子,那你就错了。等我把你料理完毕,你一辈子都忘不了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
汗不断从那男孩脸上冒出来,他开始挣扎。钟斯太太停下脚步,把他扯到她前面,架住他的脖子,继续推着他往前走。到了她家,她打开灯,让房门开着。男孩可以听见这幢大房子的其他房间里,有人在谈笑。在她的房间中央,那女人仍抓住他的脖子。她说:“叫什么名字?”“罗杰。”男孩回答。
“好,罗杰,到那个水槽边,把脸洗一洗。”女人说,并且放开他。罗杰看看门,看看那女人,再看看门,然后走到水槽前面。
“打开水龙头等水热,”她说,“这是干净的毛巾。”
“你会让我去坐牢吗?”男孩问,一边弯向水槽。“不会让你带着那张脏脸去,我不会带你去任何地方的。”
女人说:“我正要回家给自己弄点东西吃,而你却来抢我的皮包!也许你还没
吃晚饭,虽然这么晚了。你吃过了吗?”
“我家一个人也没有。”男孩说。
“那我们一起吃好了,”女人说,“我想你是饿了,或者,刚才就一直是饿着的,才来抢我的皮包。”
“我想买一双蓝色的麂皮鞋。”男孩说。
“好吧,你不需要抢我的皮包去买麂皮鞋,”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说,“你可以要求我买给你。”
“女士?”那男孩看着她,水珠沿着脸庞滴下来。好一会儿两人都没有说话。他擦干了脸,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女人坐在靠椅上,过了一下子她说:“假使我再年轻一次;倘若我想要我得不到的东西。”
两人又静默了好一会儿。男孩张开了嘴,然后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女人说:“嗯哼!你以为我接着要说但是,对不对?你以为我要说,但是我没有抢人家的皮包,我并不打算说这句话。
“我也做过一些事情,不过我并不想告诉你,孩子,也不想告诉上帝,如果他还不知道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你就坐下吧。你可以用那把梳子梳梳头,看起来会舒服些。”
钟斯太太站起来,走到屏风后面。现在,那女人并没有注意男孩是不是打算跑掉,也没有看她放在靠椅上的皮包,但是男孩小心地坐在房间的另一边,离皮包远远的。他不相信那女人相信他了,而他现在不希望有人不信任他。
“你需不需要有人替你跑腿,”男孩问,“买点牛奶什么的?”
“我不必,”女人说,“除非你想喝甜牛奶。我可以用这里有的罐装牛奶冲可可。”
“那就好了。”男孩说。
她把从冰箱拿出来的青豆和火腿弄热,泡了可可,铺好餐桌。女人并未询问他有关住处、家人及其他任何会令他困窘的问题。倒是吃东西时,告诉他她在某个旅馆的美容部工作,总是工作到很晚,也告诉他工作的内容。然后把她那块一角钱的蛋糕切了一半给他。
“再吃一点,孩子。”她说。吃完后,她站起来,说:“现在,这儿,你拿这十块钱去买那双蓝色麂皮鞋。下次,别再打我的或其他人的皮包的主意,因为用不正当手段弄来的鞋子会烫到你的脚。我要休息了,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好好做人。”
她领着他穿过通道,走到前门,把门打开。
“晚安!好好做人,孩子!”她说。
他走下台阶时,她的眼光顺着街道看过去。除了“谢谢你,女士”之外,男孩还想对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说些什么,但是一直走到了光秃秃的台阶下层,他仰头看着门内那高头大马的女人,他仍只动了动嘴唇,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有删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2分)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汗不断从那男孩脸上冒出来,他开始挣扎。
3.“但是我没有抢人家的皮包,我并不打算说这句话。”结合上下文内容,请分析女人说这句话的原因。(3分)
4.请你分析“因为用不正当手段弄来的鞋子会烫到你的脚”这句话的含义。(3分)
5.钟斯太太是个怎样的人?请你举例分析。(4分)
6.文章结尾处,男孩还想对钟斯太太说些什么呢?请揣摩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钟斯太太感化了一位抢她皮包的小男孩,让小男孩迷途知返。
2.“不断”是不停的意思,这句话写出了小男孩听到钟斯太太要料理他之后的神态,表现了小男孩紧张、害怕的心理。
3.女人曾经也做过一些糊涂的事情;女人理解小男孩,她并不想责怪他;她不想说出让男孩反感的话,以便让小男孩能接受她的帮助。
4.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的鞋子自己穿了会感到不舒服;深层含义是不劳而获,走歪门邪道会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
5.“高头大马的女人回过身来,准确无比地朝他穿着牛仔裤的屁股上踢了下去”写出钟斯太太的高大干练;“你应该当我儿子,我会教你如何分辨是非”表现出钟斯太太的正直,有同情心;“打开水龙头等水热”表现出钟斯太太热情、细心,关爱孩子;“你可以要求我买给你”表现出钟斯太太的大方宽容;“我也做过一些事情,不过我并不想告诉你”表现出钟斯太太善于劝诫;“再吃一点,孩子”表现出钟斯太太关心、体贴孩子。(答出四点即可)
6.示例:钟斯太太,谢谢您!您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把我引到正道上来。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好好做人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肖建国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A)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B)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
?1.文章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有何好处?(3分)
2.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A: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
B: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3.老铁让儿子回来一起去捕鱼,用意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4. 文中的老铁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2分)
6.结尾写“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有何作用?(4分
?1.老铁让儿子回来一起捕鳜鱼,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捕鱼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桃花流水鳜鱼肥”是诗句,以此为题,增添文章的诗意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锅烟”来比喻夕阳的余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天空的黑暗,暗示了人的郁闷之情。B句:运用心理描写,写出儿子感觉父亲发现了他今晚的行动,在父亲的监视下,不敢肆意妄为、走偏人生之道的心理。
3.用意是借机教育当官的儿子要接地气,不能把人生之道走偏。
4.示例: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从“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等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退而不休,奉献余热的人,从退休后,“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着认真的人,从“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
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可知。他是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父亲,从他以捕鱼来教育儿子可知。(答对两点即可)
5.示例:“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这一处暗示了当官的儿子走了偏道,为下文他的知错改错埋下伏笔。
6.写“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内容上与文章开头写狗叫形成对比,暗示了儿子已经改错;结构上照应开头,与“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等句相互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音胡硕的冬天
何君华
道尔吉老人的牛粪让人偷了。
说偷其实也不准确,因为牛粪并不是道尔吉的牛下的。但这堆牛粪是道尔吉老人围了石头的。围了石头,那这牛粪就是道尔吉的了。
白音胡硕草原上人人皆知的规矩是,一堆牛粪一旦被一圈石头围起来就表示这堆牛粪有了主人,别人是不可以捡的。
“是谁破坏这个老规矩呢?真是个不道德的家伙。”道尔吉老人在心里骂道。
每年只有捡满十车牛粪才能熬过白音胡硕长达六个月的寒冬,可如今家里只有九车,上哪里再捡一车呢?
面对空空如也的勒勒车,道尔吉老人决定把这个偷牛粪的人找出来。
抽完一锅旱烟后,道尔吉心中已经有嫌疑人选了。
这个嫌疑人就是阿古拉。
道尔吉的怀疑是有道理的。阿古拉是前几天才搬来嘎查的,只有他没有圈牛粪。没有圈牛粪,怎么生火点炉子?怎么熬过这个刺骨的冬天?所以只好去偷了。
道尔吉老人推着空空如也的勒勒车径直走向了阿古拉家。
阿古拉倒是爽快,当即便承认他在乌兰牧场捡了一车干牛粪。“实在抱歉,我不知道白音胡硕草原上的规矩,不知道牛粪被围起来就不能捡。”阿古拉说着就要把牛粪往道尔吉老人的车上装。
道尔吉老人却制止了阿古拉。
阿古拉的牛粪是在乌兰牧场捡的,但他的牛粪却是在巴音牧场丢的。
事情弄清楚了,阿古拉的确偷了一车牛粪,但他偷的不是道尔吉老人家的,而是别人家的。
一个很简单的解释是,阿古拉偷了某人的一车牛粪,那人眼见自家的牛粪被偷,只好去偷别人家的牛粪,那被偷牛粪的人家也只好去偷下一家的。这样偷来偷去,最后道尔吉老人家的牛粪丢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古拉作为破坏规矩的始作俑者,导致道尔吉老人牛粪被偷,过错还是在他,他这一车牛粪还给道尔吉老人也没有错。
道尔吉老人却不收。他抽起一锅旱烟,回头对阿古拉说:“我前几天去了一趟赛罕牧场,发现那里还有些牛粪没有人围。就是远了点儿,从这里往北,大概十里路,你抓紧时间去捡回来吧。冬天没有牛粪怎么能成?”
这些牛粪是道尔吉老人原打算自己去捡回来以备不时之需的。现在,他决定让给阿古拉。
阿古拉连声称谢,连忙推起勒勒车往赛罕牧场走去。
伟大的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牧场不能一人独占,所有的牧民一起放牧,牛羊才会肥壮;美酒不能一人独酌,所有人一起畅饮才清香。”这句话道尔吉老人是突然想起来的,像一个灵光一闪的念头毫无防备地钻进脑海里来。道尔吉老人咂了咂嘴,又燃起一锅旱烟叼在嘴里,推起嘎吱作响的勒勒车朝家的方向走去。
道尔吉老人抬头看了看天,西天边的云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偷偷变成了乌黑色,一场大雪看起来正准备漫卷而至。
“谁说九车牛粪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呢?我偏要试试。”道尔吉老人在心里说。(选自《通辽日报》)
1. 理顺文章的思路,填空。(2分)
丢牛粪——______ 牛粪—— 拒牛粪—— 牛粪
2.文中多处写道尔吉老人抽旱烟这一细节,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6分)
3.“阿古拉说着就要把牛粪往道尔吉老人的车上装”,为什么面对失而复得的牛粪,“道尔吉老人却制止了阿古拉”?(2分)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西天边的云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偷偷变成了乌黑色,一场大雪看起来正准备漫卷而至。
5.“阿古拉连声称谢,连忙推起勒勒车往赛罕牧场走去。”发挥想象,试将阿古拉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3分)
6.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得到的启示。(不少于50字)(4分)
1.找 让
2.第一处:“抽完一锅旱烟后,道尔吉心中已经有嫌疑人选了。”分析:一锅旱烟的时间,道尔吉老人已经有了嫌疑人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道尔吉老人的聪明。第二处:“他抽起一锅旱烟,回头对阿古拉说……”分析:抽一锅旱烟,真实地表现了老人内心的矛盾和思索。第三处:“道尔吉老人咂了咂嘴,又燃起一锅旱烟叼在嘴里……”分析:道尔吉老人从成吉思汗的名言中获得心理安慰,再次抽旱烟表现了道尔吉老人与人分享后的舒坦。
3.因为阿古拉的牛粪是在乌兰牧场捡的,但他的牛粪却是在巴音牧场丢的。虽然他推导出导致自己的牛粪被偷的过错还是在阿古拉,但是他看到阿古拉家没有圈牛粪,无法过冬,他不忍心找回。
4.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一场大雪正准备漫卷而至,暗示了牛粪在冬天的草原的重要性,也暗示道尔吉老人只有九车牛粪过冬的艰难,突出了老人让牛粪的高尚品德。
5.示例:想不到在冬天的草原牛粪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不是道尔吉老人,我真不知怎样度过寒冬。道尔吉老人自己的牛粪丢失了,不仅没有要我的牛粪,还告诉我哪里有牛粪捡,他真是一个善良热心的老人啊。
6.示例:好东西不能独占,要学会分享,分享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素质,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如读了一个笑话、一段警句,看到了一张美丽的风景图、一篇好文章,听到了一首动听的音乐等,与他人分享快乐,能使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会讲故事的人
秦 俑
有土地的地方,就有讲故事的人。正是这些讲故事的人,塑造了王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有一天,国王心血来潮,他想知道在他统治的王国里,谁最会讲故事。于是,我谋到了一份差事,我将踏遍这个国家每一寸土地,去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
我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我听过不计其数的故事,但最会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
第二年春天,在白巴哈镇,我见到了“无人不知的扎玛”。扎玛是一个画匠,他一生只画一个人。
扎玛画的是他的救命恩人。九岁那年冬天,他不小心掉进河里,一个长着一头卷发的帅小伙救了他。他冻傻了,等到他想起要向那个救他的哥哥说一声谢谢时,却只看到他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从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寻找他。”扎玛说起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往事,好像它们就发生在昨天。
在扎玛的画室里,我见到了那个帅小伙的画像。刚开始的时候,扎玛三个月画
一幅他恩人的画像,后来改为一年一幅。扎玛一年一年地长大,他恋爱了,结婚了,有了孩子。他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多,头上的白发一天比一天稠。画像上的帅小伙,也随着扎玛一起长大变老。那天的阳光有些忧郁,在那间小小的画室里,我看到时间像河水一样缓缓流淌,像最动听的音乐。
“每一年,我都会抽出时间,带着画像,去寻找我的恩人。我走过白巴哈镇的每一条街道,问过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找到他。”这么多年过去,扎玛的脸上还会流露出失落的表情。他后来去过很多相邻的城镇,那个卷发的帅小伙已经长成了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他们还是未能相见。
我用很长的时间才从扎玛的故事里走出来。我说:“我好奇的是,这么多年来,你做了那么多的善事。我一路在走,一路在听你的故事。你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你的恩人,你的恩人没有找到,你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
“四十岁那年,我感觉自己找不到他了,但我并没放弃希望。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轻生投河的少年,我救了他,就像当年他救我一样。那一天,我的世界豁然开朗,与其盲目无助地寻找,不如在旅途中做一些善事,用这些善事去感念他。于是,我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大家都叫我‘无人不知的扎玛’。”
那个下午,扎玛给我讲了许多故事。最后,在画板面前,七十岁的扎玛又画了
一幅恩人的画像。画中的老人还是帅帅的,一头卷发全白了,连胡子也是白白的,卷卷的。我看了看画中卷白胡子的老人,又看了看面前卷白胡子的扎玛,惊讶地说:“扎玛,你看看,你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你自己了。”
扎玛好像没有听到。或许他听到了,却不知道要怎么回应我。
告别扎玛后,我继续上路。我又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到达黑木河镇,找到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这一路上,在不同的城镇,我遇到过十多家“彩虹爷爷的老院子”,每一家都说,是跟“黑木河的洛伊娜”学的。
在“彩虹爷爷的老院子”里,我见到了洛伊娜。黑夜降临,她和一群老人在向另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告别。老人已经没法说话,他安详地闭上眼睛,就像进入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梦境。“这几年,我告别了二十多位‘老爸爸’,他们有的被亲人接走,有的永远离开了。每次有人告别,老院子都会安静好几天,一直等到有新的老人住进来。”说这些的时候,洛伊娜的脸上写满了忧伤。
十年前,洛伊娜的父亲走失了。他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为此,洛伊娜十分自责,这些年她一直在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倒是遇到了很多流离失所的老人。父亲走后,给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为表达对父亲的愧疚,她开办
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十年间,这里共收留过九十九位老人。对每位老人,无论男女,洛伊娜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爸爸”。
洛伊娜现在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她只有七个孩子,却有九十九位父亲。“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出走那天,刚好下着太阳雨,天边有一道绚丽的彩虹。”洛伊娜说,“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我父亲还活着。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如果你遇到他,你一定能认出他来。他的左下巴长着一个瘊子。他已经失去记忆,只会说一个词语:麦片。”
我静静地听着洛伊娜的故事,内心却难以名状。就在一周前,在另一个镇子的“彩虹爷爷的老院子”,我跟一群老人一起,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告别。他真的太老了,弥留之际只会重复说一个词:麦片,麦片,麦片……他的左下巴处,就长着一个刺眼的瘊子。
“我也相信,他一定还活着。我还会去很多地方,见很多人,我会帮你寻找他。”和洛伊娜告别时,我不敢看她的眼睛。
前面还有很多的山,很多的河,很多的村镇。我还会听到不计其数的故事,我依然在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你恰好遇到他,请你告诉我。
(选载于《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1.文章围绕“我”寻找“最会讲故事的人”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扎玛,你看看,你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你自己了。”为什么说“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扎玛自己?(2分)
3.第十三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4分)
4. “我静静地听着洛伊娜的故事,内心却难以名状。”试揣摩此时“我”的心理。(4分)
5.本文的结构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叙述。(3分)
6.文中两则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
1.第一件:扎玛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恩人,恩人没有找到,自己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第二件:黑木河的洛伊娜为父亲走失感到愧疚,开办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
2.因为扎玛六十年来一直没有见过恩人,他感念着恩人,以恩人为榜样,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于是自己也像恩人一样,成了做善事的人。
3.插叙。交代了洛伊娜开办“彩虹爷爷的老院子”的原因,以及十年间收留过老人的数量,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更为合理,也为下文写洛伊娜牵挂着父亲,“我”隐瞒她父亲已去世的真相作铺垫。
4.示例:“麦片”“瘊子”?难道一周前去世的老人就是洛伊娜的父亲?我要将知道的事告诉她吗?不行,洛伊娜是多么善良啊,她一直坚信父亲还活着,如果让她知道她的父亲已经去世,那对她是多么残酷啊,看来只能向她撒谎了。洛伊娜收留其他老人,其他人也收留了她的父亲,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今后也要多做善事。
5.示例一:本文以“最会讲故事的人”为题,虚构了一个故事:“我”为国王寻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不计其数的故事中,重点讲述了“我”听到的两则爱
的故事。以“讲故事”为线索,故事中有故事,构思巧妙,条理清晰。示例二:开头写“我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我听过不计其数的故事,但最会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结尾“前面还有很多的山,很多的河,很多的村镇。我还会听到不计其数的故事,我依然在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如果你恰好遇到他,请你告诉我”,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6.示例: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要多存善念,多做益事,让爱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