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认识轴对称图形 青岛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认识轴对称图形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6 19:5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本课以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
五四制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日常生活中许多具有轴对称特征的事物也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学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对生活中图形的运动也有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情感保障。但四年级的孩子受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可通过跳一跳、画一画等多种活动来进行学习,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探索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对称美、数学美、生活美。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次认识轴对称
1.找一找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图形,它们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播放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师:是啊,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画一画
师: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再次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用语言加手势进行汇报,对于有多条对称轴的图形全班一起用手势比划。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预设:黑板、窗户、地砖……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前面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认识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和“画一画”这两个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动探究,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本质
1.数一数
播放动画出示方格中的松树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图案,你看到了什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动画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点A和点A′的关系: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小格,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小格;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点重合,从而引出对称点。
2.找一找
师:你还能找出图形中其它点的对称点吗?
同伴合作:同桌两人合作,找出轴对称图形中B、C、D、E点的对称点,依次命名为B′、C′、D′、E′,并描红点。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3.玩“跳一跳”游戏
师:同学们找得真是又快又准啊,老师为了奖励大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吧。
游戏规则:小组内两人对玩,学生甲拿棋子在轴对称图形指定的A、B、C、D、E任意一点上,垂直往对称轴跳,跳完后报出跳的格数,学生乙也要拿棋子到相对称的点上,垂直往对称轴跳,跳完后报出跳的格数。
4.跳完后,小组讨论:
(1)对称点A和A′到对称轴是距离都是(
)格。其他对称点呢?
(2)把对称点A和A′连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上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设计意图】将例题设计成“跳一跳”的游戏,把普通的数学平面图形变成变成生动有趣的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眼和动脑中多感官参与学习,轻松掌握对称点的概念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例2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猜一猜
出示例2方格图。
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猜一猜补全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
(1)怎样画又快又好?
(2)先找到什么?再确定什么?最后怎样?
(3)学生交流画法。
3.小组代表汇报:画完后,找小组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画出来的图形,并说说自己小组的画的步骤。
4.师生小结画法:教师结合小组代表汇报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为找、定、连三个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按所绘制的图形的形状依次连接各对称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图、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折一折:动手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2.找一找:给下面的脸谱找朋友,补全每一个脸谱。
3.连一连: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4.画一画: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想一想: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浅入深,分层次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拓展数学思维。
(五)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播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称美总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在我们广州,对称美无处不在,同学们课后快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让学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对称美、数学美、生活美!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小小设计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课后在方格纸上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将学习活动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课后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七)板书设计
认识轴对称图形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对称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同时,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找一找”、“跳一跳”、“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另外,在新知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探索发现等学习过程,自主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在合作交流中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去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练习环节设置了“折一折”、“找一找”、“连一连”和“画一画”等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同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拓展数学思维,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注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和“小小设计师”等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学生“画一画”环节,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铅笔,这样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建议先用铅笔来画图,最后再用黑笔描一遍,避免出错涂改混乱。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