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11: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文本精读
拓展研讨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整体
感知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听范读,梳理作者荷塘赏月的游踪。
煤屑路
荷塘周围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游踪
荷塘四周
江南采莲
回家
离家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划出表现情绪变化的相关语句,看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情感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这是一个副标题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缘 起:(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作品结构分析
荷塘月色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
动态作结
第1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第3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
的夜景。
第4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
第5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吵闹作一转折。
第7-9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
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颇不宁静
得宁静
求宁静
失宁静
文章的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圆形结构
文本
精 读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1927年大革命失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此处景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此处之景写的如此幽僻,说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种“哀愁”是不是浓烈的呢?那是怎样的?
作者的心情有无变化?(有) 这种心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幽僻
哀愁
作者的“哀愁”是“淡淡的哀愁”。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说明作者的心情由哀变喜。由情与景的结合看,这种喜也只能是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
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色?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这是一个副标题
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
这是一个副标题
此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将出水很高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丽,且化静为动,赋予敢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妖美、绰约丰姿。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这是一个小标题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是一个副标题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
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这是一个副标题
Hi~大家好,我是墨仔!这里是正文区域,为了当前的排版样式能有良好的呈现效果,建议您输入的内容总量最好不要超过三行,您可以直接在这里输入内容来替换这段文本,非常方便。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这是一个副标题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通感
这是一个副标题
这是一个副标题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这是一个小标题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月光的朦胧淡雅。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相通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视觉
听觉
和谐
相通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荷塘上的月色
朦胧优雅
月光
月影
如流水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荷塘上的四周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以闹衬静),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荷塘的四面
整体的风光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月下荷塘
素淡宁静
塘上月色
四周景色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月光:泻
月影:和谐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青雾:


叶花: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朦胧和谐
清幽热闹
回首江南采莲
为什么想起了
“江南采莲”?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
①至此由“实”到“虚”,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以及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②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惦记江南
采莲盛况《采莲赋》
《西洲曲》
热闹 风流
少年女子看的人多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轻轻推
门进去

怜 情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1.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2.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3.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①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
②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
③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这是一个副标题
众说纷纭: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吴海发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 》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 〈荷〉主题探》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荷〉有浓浓的哀愁》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小结
课堂
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课后
作业
1.背诵4~6自然段。
2.整理笔记。
3.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