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阿旗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双百金科”大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双百金科”大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6 16: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百金科"大联考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语文试题
(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嗖赋"、"朦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邺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其。
A.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B.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献诗,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C.《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B.子晨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资站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B.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C.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伐檀》的原意。
D.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从立项到发射,经历了近10年的艰辛奋斗,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领域新的技术高度,并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铸就了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编自北京青年报《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
央视网消息∶对于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返回,参与到此次探月任务的欧洲航天局为之振奋。欧航局地面控制中心跟踪站网络负责人比利格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很高兴能够见证嫦娥五号取得的探月重大成就。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并积极参与支持嫦娥五号探月任务,此项任务圆满结束并不代表中欧航天合作就此告一段落,正在奔向火星的"天问一号"就受到欧航局在深空导航方面的支持。等到"天问一号"抵达目的地,欧航局的"火星快车"空间探测器还将提供数据中继方面的支持。比利格相信中欧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还能走得更远,将会取得更多互利的成果。
(摘编自央视网《嫦娥五号成就巨大,中欧航天将继续合作》)
材料三∶
美联社报道指出,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被认为比美国和苏联获得的要"年轻"数十亿年,也是人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为月球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在实现载人登月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在创新思想上的投资日益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却大幅增加。事实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2019年的初步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已超过美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发表文章说,随着近期嫦娥五号登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突破,中国科技成果迎来井喷期。文章还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
(摘编自央广网《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报道嫦娥五号任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能够成功返回,离不开欧航局一直以来对嫦娥任务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B.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有重要意义。
C.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领域新的技术高度,并在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D.英国《金融时报》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名官员都关注到近几十年,中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过目
A.材料一高度概括了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
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得到了欧洲航天局的支持,欧航局也希望中
欧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还能走得更远。
C.通过材料三可以发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国际主流媒体的
广泛关注。
D.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除美国和苏联外,中国嫦娥五号首次将月球最年轻的月壤样
本带回地球。
6、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嫦娥五号取得探月重大成就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茅店塾师
蹇先艾
跨出了狭笼似的骡车,我和M君走进曲阜县城的一家茅店。我们的宿舍是一间像佝偻老人似的茅草房,里面的大小,类似船棚。窗户大约是为了充分地吸收空气起见,便采用十分简便的建筑法,把几根木柱很稀疏地嵌在墙中间。因为离厕所不远,绿豆蝇和饭蝇自然便开起队伍,袭进这没有防御工事的要塞,叮在墙上各处;兴会所至,它们也不惜翱翔着扰乱室内的宁静。窗户的木栏又是热气输入的最便利的孔道,把屋子变成了火上的蒸笼。一张条桌和两张大床已经占据着全屋面积四分之三,人只能在床桌之间伫立或者坐下。夜色慢步轻移地笼罩上来了,伙计拿进来一盏煤油灯,这时蚊子也乘机成群嗡嗡地从床下钻出来。忘记了带蚊香,想不出什么驱蚊的方法,只好硬着头皮,听凭它们的狂吮。
后来,我和M君一个端着灯,一个拿了两个凳子,逃到院中来了。但是小院中所剩的空隙已经不多,却早有了一个人光着臂膊铺了一床席子,躺在那里。
"伙计!"M君大声喊着。那个人并没有睡着,正在扇着芭蕉扇,毫不理会。M君继续着命令∶"伙计,起去!我们要在院子坐一坐,房里太热。"
""俺不是伙计!"一个倔强的回答从地下跃起来。
我们把灯放在花盆边的凳子上,才看出来对方是个头上盘着辫子的白胡子老头。M君不好意思地走开了,我在灯下赶看一本英文的《泰山指南》。
那个老头子,忽然翻身坐起来,鼓着眼睛问我道∶"你念的是什么书?把你念的书念几句给俺听听,是不是圣书?我们这条街上差不多见天晚上都有人说圣书。"
我把书合上递给他看。他很正经地从裹肚内取出一副老光眼镜来戴上,拿过书去只瞥了一瞥,马上就还回来,翘着嘴,很不满意地说∶"这是洋书俺不看,俺也看不懂。
把眼镜收好,接着又摇晃了一下他那道士似的脑袋,看样子绝不像农工一类的人物。老头子神气并不显得粗野,在我们眼中越来越温文;不过个性很倔强,这大约正是一般山东人的本色。在黯淡的灯光底下,隐约可以看出他的饱经世故的三角形脸上,布满着忧郁的成分。他扇了几下扇子,又问M君道∶"你们都是学堂的吧?"
"俺的儿子也是在济南上学堂。尽念洋书,俺叫他回来咧,俺叫他种庄稼,也不叫念咧。为什么学堂里不念经书呢?"老头子表示上学堂的不足为奇,而且这种人是他生平最看不起的。
"为什么一定要念经书?"我这样反问道。
"生在孔子的地方,不念经书!"他提出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答复。M君忍不住抿着嘴笑了起来。老头子看见了,大声指斥道∶"笑什么?我问你,四书你背得上来吗,你笑!我们这儿衍圣公是念经书的,他是孔子的
都应该拿他做模范。他从前也请两个老师,一个教经书,一个孝;如今专门念经书,把教科学的老师辞了。这个俺赞成,把经书读通了,什么不会!还念啥科学!"
为是在圣地,而且遇见这样一位敬圣崇经的老人,他又有着一副鲠直的心性。除了顺从他的意旨之外,事实上就缺少任何劝说方法。对方因为我们的沉默,便以为已经说服了我们了,严肃的脸色渐渐变成笑容,问我们道∶"你们两位都是从济南来的?"
“不是,我们从北平来。"M君应。"唉!难得!难得!"老头子赞叹着"你们是来朝拜孔林的吧?如今像你们这样的人有几个!各处地方都去过没有?"我说∶"打算明天早上才去。”
"好极了,早上去不热。你们念书的人不要忘记孔子,没有他的四书五经,不用说你们学生,中国早就亡了。到大成殿同孔林,你们都要磕头才能表示尊敬啊!"
第二天早晨,我们起来,院中的那位崇经老人已经出门了。问起伙计,口道他姓秦,从前是教私塾的,如今因为县里开办学校,便闲下来了,他和店主是亲戚,所以暂时寄住店内。一直到下午我们离开曲阜县城的时候,这位老人都没有回来。
(原载1934年8月23日《文史》第1卷第3号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随笔,作者的笔墨重点不在风光名胜而在写人,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B.本文如一帧成功的速写,画面上既有独特的背景,又有鲜活的人物,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C.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抓住茅店塾师的特征,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使人物神貌毕现。
D.本文语言简洁、精确、生动、幽默,宛如无伴奏的清唱,有一种朴素自然的本色美。
8、概括茅店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茅店塾师""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项襄王,项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选自《史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下列各项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 熟悉。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 另
D、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
12、下列各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屈原品行高洁,忠君爱国。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为楚国竭忠尽智,其高尚节操可与日月争光。
B、屈原才干突出,而被奸臣嫉妒。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进谗言并疏远了屈原。
C、屈原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内心充满怨恨而赋诗抒情。
D、屈原品行高洁,至死不渝。他被流放后,渔父在江边劝他与世俗相合,但他宁死坚守节操,最后抱石投江。
13、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其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9 分)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之大,堪为妙笔。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菜细细香"两句,描写细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环境,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诗人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是高明的手法。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点睛之笔。"殷勤"犹言"多承",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隐藏着词人
的无限感慨。
16、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菜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离骚》中表明屈原宁可死去也不会像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非凡气魄。
(3)《氓》中"" , !"用形象的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
(4)《赤壁赋》中" , "两句概括了曹军队顺流东下时的军容盛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中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游记散文给人们的滋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提高对自然景物审美价值的理解,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业余休息的需要,而且"江山之助"早已被视为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家____政治家能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江山之助"从何而来?当然要"行万里路",直接攀涉过许多名山大川,对名山大川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事物有亲切的体验,多方面的实践。_____对任何人来说,直接经历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我们文学史上优秀的大量游记散文之所以会得到历代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直接经历之不足的缘故。"卧游"成为向来渴望多得一点"江山之助"者的一件快事,绝不是偶然的。读《答谢中中书》、《与朱元思书》、《水经注·江水·三峡》诸文,对未曾经历过这些山水胜境的读者固能引起清新美妙的兴趣,如入画境,就对曾经亲历过这些山水胜景的人来说,也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重温美好的记忆,而且从那____、鱼清丽的描摹中,的确可以感觉到一种____的艺术享受,并领会到不少当时自己尚未自察出的东西。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以及 但是 栩栩如生 意味深长
B.甚至 而且 绘声绘色 意味深长
C.甚至 但是 绘声绘色 隽永无比
D.以及 而且 栩栩如生 隽永无比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文学史上优秀的大量游记散文所以会得到历代人们的欢迎,就是它们可以补充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的原因。 前只。
B.我们文学史上优秀的大量游记散文所以会得到历代人们的欢迎,就由于它们可以补充人们直接经历之的原因。
C.我们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所以会得到历代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的缘故。
D.我们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之所以会得到历代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
20.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卧游"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在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先生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C.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她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D.但是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21、仿照示例,以《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离骚》为对象,另写三句,要求句式与示例
相同。(6分)
示例∶《归园田居》写陶潜生活,语言质朴,隐者性情尚自然。
《孔雀东南飞》 。
《赤壁赋》 。
《离骚》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7 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 118 名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的同学回信中写道∶"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这届高校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平。"
读了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文。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双百金科”大联考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B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A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答案:C
解析:原文是在一些前沿领域,选项扩大了范围。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三,应该是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中国也是首次。
6、(6分)答案要点
(1)?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4)?中国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勇于技术创新。
(5)?合作精神,欧航局的支持。
?????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
7、答案:C
解析:描写茅店塾师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8、(6分)给分,
茅店特点:低矮、狭窄、简陋、昏暗、闷热。
答作用可参考以下几点。
(1)茅店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生活场景。
(2)为主要人物茅店塾师的出场做铺垫
(3)衬托出茅店塾师处境艰难,生活落魄。
结合文本围绕环境描写的作用答,言之成理即可。
9、(6分)本文刻画一个倔强、善良、落魄又迂腐保守的老塾师形象。
(1)倔强,如当M君叫老人挪开地方时,他先是继续“扇着芭蕉扇,毫不理会”,接着用“俺不是伙计!”一句硬梆梆的话把M君顶了回去。
(2)迂腐保守,老人饱读经书,他对经书以外的书一律加以鄙夷和嘲讽,对科学和进步则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拒绝接受新事物。
(3)善良,老人得知“我们”是从北平来的时,大为高兴,伤今感怀,殷殷叮嘱。
10、答案:D
11、答案:C
解析:疾,痛恨。
12、答案:B
解析:不是上官大夫疏远了屈原而是楚怀王。
13、答案:D
解析:不是国别体,是编年体。
14、翻译10分
(1)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重点词:绌,罢免。???其,这。???从,合纵。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枯萎憔悴。
重点词:被,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15、答案:B
解析: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不恰当。
16、(6分)答案要点
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任意三点满分)
17、(8分)每句一分,错字不给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C项的引号是特殊含义与“卧游”一样。
解析:A是特定称谓。B是引用。D是反语讽刺。
21、(6分)答案参考示例
《孔雀东南飞》讲刘焦故事,情节曲折,爱情悲剧警世人。
《赤壁赋》赏赤壁夜景,主客互答,深挚情理醒迁客。
《离骚》诉屈原真情,文辞优美,高尚节操耀千古。
22、(60分)作文
建议评分标准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因为是高一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是要体现出作文的档次。
立意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在磨练中成长
(2)?中国梦,我的梦(我和我的祖国)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层做起)
(4)?无奋斗不青春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