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一并将试卷和答题卡收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反映了
A.周王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B.周王酬报开国臣的功绩
C. 西周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D. 分邦建国的制度开始出现
2.《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国民革命运动B.遵义会议的召开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5月,晋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作战,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据此可知
A. 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B. 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
C.战略决战正式拉开序幕D.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
4.柏拉图认为,古希腊理想社会中的法律要由具有最高知识水平的公民制定,而这些公民当然应该是哲学家。该观点
A. 旨在提高哲学家的政治地位B. 体现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征
C.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D.针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而提出
5.1791年12月,由美国国会决议并经各州批准,通过了10条修正案,构成了美国的《权利法案》,保证了言论、出版和宗教信仰自由,规定了陪审团的审判权和诉讼程序,禁止对公民的“无理审查和扣押”,规定不能强迫被告自证其罪。该法案
A.弱化了各州的权力B.保障了全体民众的基本权利
C.限制了政府的权力D.落实了《独立宜言》的各项原则
6.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画面右下方的文字是“欧洲”,该漫画讽刺的是
A.杜鲁门主义B.柏林危机C.马歇尔计划D. 北约集团
7.“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材料体现了
A.精耕细作模式B.铁犁牛耕普及C.重农抑商政策D.江南初步开发
8.《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民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幸而······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此处“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最有可能是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出台发展实业的法令D.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广泛传播
9.下表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日程安排。这一系列活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影响是
A.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推进改革开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C.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运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问题
10.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主要是因为垄断组织
A.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C. 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D.干预了国家的经济生活
11.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B.质疑新政侵犯了思想自由
C. 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2.
分析上图数据可知,造成这一时期苏联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弊端B.赫鲁晓夫改革中推行急促冒进的政策
C.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与美国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13.
综合上表信息,可归纳出的主要结论是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体现以民为本治国理念
C. 民贵君轻维护君主专制D.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
14.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B.理学演变的历史阶段特征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15.顾炎武反对盐铁专卖,指出由商人自由贩卖才是“得中正之法”;唐甄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增值是一个自然而然进行的过程。出现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集权的强化B. 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主导D. 抑商政策的松弛
16.下图为我国古代各类科技成果所占比例的数据。据此可推知,我国古代科技
A. 长期领先世界B.学科体系完善C.注重经验总结D. 科技实用性强
17.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 小篆B. 隶书C.草书D. 楷书
18.“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该言论批判的是
A. 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康梁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19.1916年,陈独秀撰文将明中叶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分为七期,第七期是“民国宪政实行时代”,强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陈独秀此番言论意在
A. 说明思想启蒙对民主政治的影响B.纠正辛亥革命中的过激倾向
C. 改造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D.赞扬民主宪政建设成果硕大
20.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十八年的经验,已经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该文发布的时期应是
A. 井冈山时期B.延安时期C.过渡时期D.“文革”时期
2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出自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论点
A.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
23.“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应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粮票制度被废除
C. 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D.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4.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 重视道德培养B. 主张理性思考C. 关注人的理想D.主张美德即理想
25.14-15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成为展现个人风采、追忆先人的媒介,世俗人员成为肖像画表现的主体,绘画风格也独具个性、非常生动。这主要缘于
A.专制王权的强大B. 宗教改革的推动C. 人文思想的影响D.近代科学的兴起
26.“1789年以前,所有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由此可以推知
A.启蒙运动在欧洲达到高潮B. 启蒙思想在民间影响较大
C.法国科学技术领先于欧洲D.图书畅销促法国文化繁荣
27.“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A.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B.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D.法拉第创立电磁感应理论
28.“正像 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应该是
A. 哥白尼B. 牛顿C. 达尔文D. 赫胥黎
29.针对世界文学,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席勒曾这样评论:“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现实。”他们共同评价的作品是
A.《人间喜剧》B.《等待戈多》 C.《红与黑》D.《巴黎圣母院>
30.“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他”是指
A.达·芬奇B. 莫奈C. 塞尚D.毕加索
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三小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廷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危机,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廷面临这样一个图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一-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二 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宪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年。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年下降到23.5%,1960年下降到18.2%,1970年再降到15.5%.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摘编自肖艳《浅析“滞胀”的原因及其表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三线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原因。(6分)
33.(16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泰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大現》端暴委員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材料二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现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现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A卷:
1.A 2.C 3.A 4.D 5.C 6.C 7.A 8.B 9.B 10.A
11. B 12. A 13. B 14. B 15.B 16.D 17.C 18.C 19.A 20.B
21. D 22.D 23.C 24.A 25.C 26.B 27. D 28. C 29.D 30.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
分)
31.(1)日俄战争带来的亡国危机;新式学堂和新式教育的普及;清政府部分顽固大臣
失势,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大臣地位上升。(6分)
(2)一定程度引发了政治动荡,进一步导致后来地方军阀混战、威权真空;带来思想和
意识形态的混乱;大大推动了近代教育迅速发展与大批学生留学;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
增与分化加剧,大批新式知识分子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
点即可)
32.(1)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经济危机的发生(或“经济滞涨”的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明显减弱;美
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逐渐下降(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
长的刺激逐渐消失(6分;任答三点即可)
33.(1)地域性;民族性;整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时代性(创新性);延
续性(继承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血缘宗族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延续;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的建立;长期大一
统的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8分,任答
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