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 教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平面镜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2、探究活动中平面镜成像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及物与像的对称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实验器材: 自制魔术箱、钱币、平面镜若干、镀膜玻璃、两只型号均为2号的干电池(颜色和品牌相同)、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手电筒、白纸、白平泡末板、方格纸、电脑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魔术表演:教师将魔术箱全方位的展示给同学看,将开口的一面对着同学们,再用抽拉挡板将口封闭。表演:将纸币从上面的投币口投入魔箱。问学生看到的情况;导入:纸币到哪里去了呢?要想知道魔术箱的魔力所在,我们就要来学习平面镜 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 从储蓄罐的窗口看去,储蓄罐是空的,但扔进纸币后,并没有看到纸币。纸币到哪里去了呢?魔术的奥秘在于人们不知其究竟;而物理学的奥秘在于不断的思考、实践与积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教学:(一)、平面镜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镜子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通过平面镜前后、左右移动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然后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能有哪些?3、用手电筒演示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有什么?再让学生用白纸看能否接收到受平面镜成的像。教师对比得出虚象的定义。4、要想研究这些猜想是否正确,首先要能够找到像的位置,能否找到这样一种器材既能成像,又能看到像那边的东西?那又怎样才能找到像呢? 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活动并提出各种猜想。 观察并发现屏幕上能接收到灯丝的像。兴趣盎然地进行活动,最后却发现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平面镜成的像。学生讨论得出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思考交流方法,并上台用电池进行演示。其他学生再活动找像。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接触,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并能说出猜想理由,这就让学生体会到猜想不同于主观臆造,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建立在已有知识及实验事实基础之上。通过小孔成像让学生了解所成的像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光屏能接收到的像叫实像;另一种是人眼能看到但光屏无法接收到的像是虚象。这样就很自然,而不是唐突地给出虚像的概念。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不仅是实验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这里通过物理的比较和数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替代物和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提问:请大家思考,在我们找到像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已经验证了其中哪一个猜想?2、让学生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脸的像,并且闭上左眼,看平面镜中的像闭上哪只眼?让学生体会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3、我们如何来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强调玻璃板要竖直放置(三)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出现的问题。(四)讨论交流1、让小组代表上台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2、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所成的虚象和物体成轴对称。(五)平面镜成像作图 A B(六)生活·物理·社会1、解密魔箱展示魔术箱并将侧面的纸板打开,让学生看清里面有一个平面镜,接着再用多媒体打出其结构图来分析。2、举出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事例并用多媒体展示3、小活动 潜望镜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转过身去,再在讲台的另一边藏好一位同学,然后,再让第一位同学转过身来,并询问他能否看到讲台的另一边藏着什么?教师:其实平面镜的这种应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以及在军事上的潜水艇的潜望镜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师:用多媒体打出古人应用的图片和潜水艇的视频。4、光污染 平面镜使用不当会造出光污染,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后发现可以验证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活动并认识到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学生讨论:(1)可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替代物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进行比较。(2)可用方格纸,很方便地比较出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有目的地自主实验研究,并记录数据。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探究数据和结果。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举例原来台上的学生不能知道,其他的学生上台帮忙(用平面镜转动到与水平面约为45度角时,第一位学生能够看到藏着一位同学。 学生亲自活动得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让学生自己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讨论,自己想办法,既解决了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纸上留下实验痕迹,一目了然,并且对研究得出物体和像成轴对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既发挥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在数学里已经学过对称图形的画法,这里将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使课堂首尾呼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将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上台利用平面镜“找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自然的过度到古代的“潜望术”和现代的潜望镜。让学生对刚才同学们的这一活动原来还有如此重要的应用,深深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 A B C D 2、身高1.6m的体操运动员站在平面镜前3m处,他在镜中的像离镜______m,像高______m,这时运动员和他的像的距离是 m.当他后退时,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湖水深度为5m,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3.84×108m,则月亮在湖水中所成的像到 湖面的距离为 m。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