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辨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dǐ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妄下断语(
)
dǐ(
)抗
虐待(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2分)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对“我”进行了______描写,其中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C.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咕哝)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事物不清晰)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C.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B.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6.下列各句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C.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D.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7.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8.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语言描写)
B.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C.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D.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9.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②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③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
④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⑤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②⑤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
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
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11.七年级(1)班开展“关注动物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欢迎你来参加。(9分)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拟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2分)
(2)你从下述材料中学到了什么?(4分)
(材料一)据动物学家介绍,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当狼群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你不会发现哪只狼在受伤时独自逃走。
(材料二)一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其中的一匹狼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开。然后,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不同的狼来不停撕咬驯鹿,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
(材料三)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
(3)2021年的生肖为
,请你写出2个与该动物有关的成语:
、
。(3分)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这咋办呢?阿健说。
?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二伯的办法失败了。
?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4分)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鸟蛋,招鸟儿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4.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猫的故事
梁实秋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地一声一声地吼,然后哇咬之声大作,稀里哗啦的。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有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蹦蹦跳跳,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且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奄奄一息的瘦猫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爬到枣树上,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垄一垄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垄的声音是咯噔咯噔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被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重罚,绝不会系一个铁罐就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掉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猫怎么到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使我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感的事物。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感人肺腑!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把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4分)
猫窜入书房被活捉→ →猫深夜潜入书房给小猫喂奶→ ?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句话写得很精彩,请说说好在哪里。)
(2)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叹息”中包含着什么?)
3.第1段叙述“我”对猫叫很厌烦,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3分)
4.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做简要分析。(4分)
三、微写作(10分)
本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描写生动,文中的三只猫,各具特点,各有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这些描写,表现出三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其各自的特征。
请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抓住其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以突出其特点。(1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辨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dǐ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妄下断语(
)
dǐ(
)抗
虐待(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2分)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4)语段对“我”进行了______描写,其中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答案:(1)wàng
抵
nüè
(2)辨诉
辩诉
(3)我难道不想补救我的过失吗?
(4)心理
比喻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C.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D.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解析】A项中的问号应放在引号里,B项的顿号应去掉,C项“畏罪潜逃”要加上引号。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咕哝)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事物不清晰)
【解析】D项
“若有若无”在此处应是形容关系不亲密。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C.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解析】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不符合语境色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B.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解析】B语序不当,应为“猫是老鼠的天敌”。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看能否”;D项语义重复,“第一趟”与“首飞”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6.下列各句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C.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D.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尽管有“似乎”“好像”这类词,但都不是比喻句。
7.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解析】“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语言描写)
B.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C.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D.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神态描写)
【解析】A.有误。结合“想到”一词分析,该句属于心理描写。
9.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①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②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③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
④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⑤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②⑤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
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
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
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解析】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故B项错误。
11.七年级(1)班开展“关注动物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欢迎你来参加。(9分)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拟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2分)
(2)你从下述材料中学到了什么?(4分)
(材料一)据动物学家介绍,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当狼群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你不会发现哪只狼在受伤时独自逃走。
(材料二)一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其中的一匹狼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开。然后,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不同的狼来不停撕咬驯鹿,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
(材料三)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
(3)2021年的生肖为
,请你写出2个与该动物有关的成语:
、
。(3分)
【答案】
(1)示例: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2)学会团结;学会勇敢;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学会不怕失败。(写出其中1条即可)(3)牛;示例:牛头马面、对牛弹琴、目无全牛、泥牛入海、九牛一毛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这咋办呢?阿健说。
?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二伯的办法失败了。
?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4分)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________→移鸟蛋,招鸟儿过来→________
(1)
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2)
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做了铺垫。
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示例:情感关键词:寂寞、羡慕、惋惜、盼望、不甘、无奈;“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4.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猫的故事
梁实秋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地一声一声地吼,然后哇咬之声大作,稀里哗啦的。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有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蹦蹦跳跳,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且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奄奄一息的瘦猫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爬到枣树上,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垄一垄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垄的声音是咯噔咯噔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被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重罚,绝不会系一个铁罐就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掉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猫怎么到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使我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感的事物。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感人肺腑!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把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4分)
猫窜入书房被活捉→ →猫深夜潜入书房给小猫喂奶→ ?
猫被系上一个铁罐放走 猫连夜把小猫运走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句话写得很精彩,请说说好在哪里。)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猫逃脱“魔掌”后的喜悦与兴奋。“绝尘而去”写出了猫跑得很快,“稀里哗啦地拖着铁罐”又表现了猫的狼狈;“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给人滑稽可笑的感觉,表明了猫的逃离是迫不及待的。
(2)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叹息”中包含着什么?)
包含着痛苦、无奈,也包含着为尽到母亲职责的那份执着。
3.第1段叙述“我”对猫叫很厌烦,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3分)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猫也具有伟大的母爱,第1段描写“我”对猫叫很厌烦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4.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做简要分析。(4分)
“我”讨厌猫,当猫进入书房,搅乱了“我”的书桌书架后,“我”让厨师设法逮住它。猫落入圈套后的可怜样,让“我”拍手称快之余又宽容了猫。历史重演,被惩罚的猫又回来了,这让“我”惊诧之余又决心除恶务尽。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为之动容,且挂念担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的下落。
三、微写作(10分)
本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描写生动,文中的三只猫,各具特点,各有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这些描写,表现出三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其各自的特征。
请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抓住其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以突出其特点。(100字左右)
示例: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仓鼠,别看它长得乖巧,实际上它可是一个淘气鬼。有一次我没把笼子关好,它就用头使劲一顶偷偷溜了出去,一眨眼就不见了。它一会儿爬到桌子上,一会儿跑到沙发上,甚至爬到瓜子袋子里“咔咔”地吃了起来,吃得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还有一次,我给它洗澡,一不留神它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而胖乎乎的它却快速地游走了,接着就甩甩毛,溅了我一脸水,那表情就像个英雄一样。这只小仓鼠给我们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我们都非常喜欢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约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字词积累。
(1)正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释词: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3.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①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
②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5.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喜欢
死亡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喜欢
丢失
愤恨、诅骂,怅然
第三只猫
流浪猫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忧郁、懒惰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三、课文解读
(一)第一只猫
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1)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2)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么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第一部分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病死的酸辛的感情。
(二)第二只猫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
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你来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课文解读---第三只猫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芙蓉鸟事件”
3.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
似乎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5.真凶是谁?
明确:黑猫
6.依据是什么?
明确: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7.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冤案。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赏析: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二、讨论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三、思维拓展
1.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
2.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勿偏见待人———平等;勿主观断事———民主
主旨: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四、反思升华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五、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5.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6.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7.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地位低下
8.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10.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自责之情。
六、揣摩结构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七、写作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
八、课堂总结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
溢满人间。
●老师寄语: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九、作业布置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
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
(?https:?/??/?p1.ssl.?/?t019c5869ed4d1c60df.jpg?)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完成“思考探究
一”
3.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4.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sè( )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líng( )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 ),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缕 洗刷 神态安详 为罪潜逃
B.怅然 凝望 提心掉胆 忘下断语
C.虐待 和谐 若有若无 性情忧郁
D.惩诫 眼脸 毛色污涩 蜷伏足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B.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C.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D.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庞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一共写了几次养猫?.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5)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5.下列对课文《猫》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答案:
1.涩 yù 绫 chèn
2.C(A项“为罪潜逃”应为“畏罪潜逃”;B项“提心掉胆”应为“提心吊胆”,“忘下断语”应为“妄下断语”;D项“惩诫”应为“惩戒”,“眼脸”应为“眼睑”。)
3.D(“庞大”应为“肥大”。)
4.(1)三次。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2)“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①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②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3)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4)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5)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5.B。本文主要表达作者对自己冤枉猫的行为的反思,认识到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并没有表现“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3.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①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
②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5.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喜欢
死亡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喜欢
丢失
愤恨、诅骂,怅然
第三只猫
流浪猫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忧郁、懒惰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二、课文解读
(一)第一只猫
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1)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2)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么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第一部分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病死的酸辛的感情。
(二)第二只猫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
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你来小结第二部分:
(三)第三只猫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芙蓉鸟事件”
3.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
似乎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5.真凶是谁?
明确:黑猫
6.依据是什么?
明确: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7.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冤案。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划线句的作用: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三、讨论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四、思维拓展
1.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
2.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勿偏见待人———平等;勿主观断事———民主
主旨: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五、反思升华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六、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5.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6.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7.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地位低下
8.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10.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自责之情。
七、揣摩结构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八、写作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
九、课堂总结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
溢满人间。
●老师寄语: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十、作业布置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4.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
?
答案:
(1)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2)本性不活泼,不喜欢顽游;(3)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4)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5)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开头“我家养了好几交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概括了猫的共同命运。
“从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又为下文蓄势。
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照应全文,凸显情感高潮。
3.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的万分懊恼和悔恨。
全文情感由此达到高潮,“我”从前两只猫事件的受伤者变成了第三只猫的施害者,妄断冤枉了一个弱小动物。当发现真相后带给我的良心上的谴责,让我愧疚不已,为后文“永不养猫”的行为做了情感铺垫。
4.不是。因为我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快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之人。
或者:是。从前两只猫的事,能表现三妹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但因为遭遇了第一只猫的忧郁而死,第二只猫的失踪后,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第三只猫的出现,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她也就没太大兴趣。但结尾处的“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包括三妹在内的全家的愧疚和自责,也可看作是真正爱猫的人的自我惩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约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
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
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郑振铎
猫
1.
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
理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yōu
yù
sè
chàng
quán
chéng
níng
zǔ
sǒng
yǒng
dīng
zhǔ
字词积累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整体感知
2.养猫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作用:①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
②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3.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5.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完成下表。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一只
花白猫
第二只小黄猫
第三只丑猫
次别
内
容
项
目
从隔壁
要来的
舅舅家
抱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很活泼
更有趣
更活泼
宠
物
宠
物
病死
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一缕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1—2)
(3—14)
(15—34)
张婶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第一、二、三只猫档案记录表:
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1)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2)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课文解读
第一只猫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么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
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
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
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
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
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第一部分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病死的酸辛的感情。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的
。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
“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课文解读
第二只猫
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
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
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你来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课文解读
第三只猫
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那只丑猫
对黄鸟
似乎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5.真凶是谁?
6.依据是什么?
7.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
芙蓉鸟被害案
黑猫?
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冤案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心理描写
8.案件反思: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讨论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联系全文来谈谈
思维拓展
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勿以貌取人———博爱
勿偏见待人———平等
勿主观断事———民主
启示
小人物的悲剧!
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反思升华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品味语句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5.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6.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品味语句
“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猫的轻捷活泼。
7.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8.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地位低下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品味语句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的
自责之情。
品味语句
10.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揣摩文章结构: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写作特色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
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
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
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
特的细节。
课堂总结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
溢满人间。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老师寄语
作业布置: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
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
(?https:?/??/?p1.ssl.?/?t019c5869ed4d1c60df.jpg?)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完成“思考探究
一”
3.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4.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sè( )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líng( )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 ),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缕 洗刷 神态安详 为罪潜逃
B.怅然 凝望 提心掉胆 忘下断语
C.虐待 和谐 若有若无 性情忧郁
D.惩诫 眼脸 毛色污涩 蜷伏足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B.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C.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D.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庞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一共写了几次养猫?.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5)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5.下列对课文《猫》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2.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3.找出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文中标记)
5.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二、课文解读
(一)第一只猫
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明确: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么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示例)第一部分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病死的酸辛的感情。
(二)第二只猫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
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
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你来小结第二部分:
(三)第三只猫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
2.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
3.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2)犯罪嫌疑人: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
4.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明确:
5.真凶是谁?
明确:
6.依据是什么?
明确:
7.案件定性: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8.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明确:(30段)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_____描写)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赏析:“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划线句的作用:
三、讨论探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揣摩一下上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
2.联系全文来谈谈,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
3.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
四、思维拓展
1.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是什么造成的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
2.结合“写作背景”谈启示、主旨。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一批所谓的“问题”小说。他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1925年5月30日,一帮备受剥削的工人,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街头游行抗议的队伍,竟被租界当局任意枪杀。死十余人,伤百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人权的践踏,生命的蹂躏,淋漓的鲜血唤起了有良知的人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的血和泪”。
——《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
启示:
主旨:
●你来小结第三部分:
五、反思升华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六、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1段)
明确:
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段)
明确:
3.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1段)
明确: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3段)
明确:
5.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3段)
明确:
6.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段)
明确:
7.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5段)
明确:
8.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22段)
明确: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23段)
明确:
10.下面的句子“是”字有什么作用?
①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9段)
②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
七、揣摩结构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八、写作特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
九、老师寄语
让我们用冷静浇灭冲动的火花,
用理智消融误会的冰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别再雾里观花、一叶障目,
愿哀鸣能够沉默,
愿生活无需辩护。
十、作业布置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可怜猫”这样的委屈吗?请以《我的一次委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4.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