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认识氨、铵盐的性质与转化,促进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设计实验,如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铵盐的性质实验及铵离子的检验
等,实现氨的转化与生成,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铵盐的性质与检验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一、氨的性质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氨的性质
AN
DE
XING
ZHI
01
1.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一种无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容易
。
2.氨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1)喷泉实验
知识梳理
①按图所示装置,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
,烧瓶内液体呈
色。
②上述实验说明氨
于水,其水溶液呈
性。
刺激性
小
液化
喷泉
红
极易溶
碱
(2)氨与水的反应
①氨气易与水反应:
,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在氨水中:
,氨水具有
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
②氨水中的氮元素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只有少量的NH3·H2O电离为NH
和OH-,但在求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时应将
视为溶质。
③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因此,氨水
应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弱碱
NH3·H2O
NH3
3.氨与酸反应
(1)氨与氯化氢相遇时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工业上用氨、二氧化碳和水制取碳酸氢铵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工业上用硫酸吸收氨的化学方程式是
。
产生白烟
NH3+HCl
===NH4Cl
NH3+CO2+
H2O===NH4HCO3
2NH3+H2SO4===(NH4)2SO4
4.氨具有还原性
(1)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
。
(2)氨气可被氧化铜氧化为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NH3+5O2
4NO+6H2O
2NH3+3CuO
N2+3Cu+3H2O
(1)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其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
(2)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
(3)新制饱和氨水中含氮粒子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NH
( )
(4)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 )
(5)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反应中只能升高而具有还原性( )
判断正误
√
×
×
×
√
思维启迪
液氨、氨水、一水合氨的区别
名称
液氨
氨水
一水合氨
物质
类别
纯净物
氢化物
非电解质
混合物
氨的水溶液
溶质为氨
纯净物
一元弱碱
电解质
粒子
种类
NH3
NH3·H2O、
NH3、H2O、
、OH-、H+
NH3·H2O
主要
性质
不导电
不具有碱性
能导电
具有碱性
极易分解
具有碱性
存在
条件
常温常压
下不存在
常温常压
下可存在
常温常压
下不存在
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深度思考
装置中的气体a可能为①氯气、②氢气、③氨气、④氯化氢、⑤二氧化碳。打开装置中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若液体b为水时,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气体a可能是
(填序号,下同);若液体b为氢氧化钠浓溶液时,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气体a可能是
。
③④
①④⑤
归纳总结
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
产生喷泉的原因为气体a易溶于液体b或易和b反应,造成烧瓶内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压强急剧减小。
2.若将22.4
L氨气(标准状况)溶于水,得到500
mL氨水。
(1)氨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氨水呈碱性的原因是
。
(2)该氨水中的含氮粒子有
,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
。
(3)写出氨水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稀硫酸:
;
②氯化铁溶液:
。
NH3·H2O部分电离产生OH-
2
mol·L-1
3.工业上常用氮气与氢气合成氨,再以氨为原料制取硝酸,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各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2NO+O2===2NO2 NO发生氧化反应
3NO2+H2O===2HNO3+NO NO2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链接
喷泉实验及装置
(1)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所以液体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产生气压差的方法有:
①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与其反应等;
②增大烧瓶外压强。
(2)常见装置图
①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烧杯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而产生压强差,烧杯中的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②图乙装置形成“喷泉”可采用使烧瓶受热的方法,瓶内气体膨胀,打开止水夹,止水夹下部导管中的空气受热排出,烧瓶内的气体与液体接触而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③图丙装置中锥形瓶内的物质反应产生气体(或锥形瓶中液体受热挥发出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解析 氨气易液化,液氨常用来作制冷剂;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氨气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一水合氨,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氨气是非电解质。
1.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易液化,液氨常用来作制冷剂
B.氨气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实验室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D.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跟踪强化
1
2
3
√
2.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A.它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B.氨水极易挥发出氨
C.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只有少部分电离成NH
和OH-
D.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3分子形式存在
解析 NH3溶于水后,大部分结合成一水合氨的形式,只有少部分NH3·H2O电离成NH
和OH-,因此溶液碱性较弱,C项正确。
1
2
3
√
3.下列关于氨气、液氨、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气、液氨、氨水的成分相同,均为纯净物
B.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生成
C.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氨水的溶质为NH3·H2O,是氨水中含量最多的微粒
1
2
3
√
解析 氨水是混合物,氨水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氨水中水的含量最多。
返回
02
铵盐的性质与检验
AN
YAN
DE
XING
ZHI
YU
JIAN
YAN
1.铵盐及其性质
(1)常见的铵盐
①
与
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铵盐。
②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如
等都属于铵盐,它们都是
溶于水的晶体。
(2)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NH4Cl
,
NH4HCO3
。
知识梳理
酸根离子
NH4HCO3、(NH4)2SO4、NH4NO3
易
NH3↑+HCl↑
NH3↑+CO2↑+H2O
(3)铵盐与碱反应
2NH4Cl+Ca(OH)2
。
NH4NO3+NaOH
。
CaCl2+2NH3↑+2H2O
NaNO3+NH3↑+H2O
2.铵盐(NH
)的检验
(1)原理
(2)方法
①NaOH溶液法
取少量固体样品或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浓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有白烟产生),证明固体样品或溶液中含有NH
。
②碱石灰法
把碱石灰与某物质的固体混合物在研钵里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研钵口,有白烟产生),则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铵溶液(或氯化铵溶液、硝酸铵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镊子夹住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深度思考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H2O
2.铵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铵盐溶液与烧碱溶液混合后加热:
。
(2)铵盐稀溶液与烧碱稀溶液混合:
。
(3)铵盐浓溶液与烧碱浓溶液混合:
。
3.根据铵盐的性质,分析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
提示 贮存铵态氮肥时,为了防止受热分解,应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通风处;施肥时应将铵态氮肥埋在土下,且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用。
特别提示
(1)铵盐受热分解都有氨生成,但硝酸铵受热分解最终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
(2)分别用试管加热氯化铵和单质碘时,都由固体变为气体,而在试管口遇冷又凝结为固体,其本质不同,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
(3)检验溶液中含有NH
时,需要加入浓碱溶液并加热,其目的是利用氨气的生成与检验。
相关链接
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
(1)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是易挥发或易分解的酸,则固体铵盐受热分解时,氨气与酸一起挥发,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铵盐。如NH4Cl、NH4HCO3等。
(2)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是难挥发性酸,则固体铵盐受热分解时,只有氨呈气态逸出,而难挥发性酸残留在容器中,如(NH4)2S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
NH3↑+NH4HSO4或(NH4)2SO4
2NH3↑+H2SO4。
(3)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是具有强氧化性的酸,则在较低的温度下慢慢分解可得到NH3和相应的酸,如NH4NO3。由于生成的氨气具有还原性,硝酸具有氧化性,生成的NH3易被HNO3氧化,则反应时的温度不同,形成氮的化合物也不同,如将NH4NO3在不同的温度下加热分解分别可得到N2O、NO2、N2O3、N2等。
1.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其产物中都有氨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烧碱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OH-
NH3↑+H2O
D.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跟踪强化
1
2
3
√
解析 A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如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最终不产生氨(如硝酸铵);
D项,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1
2
3
1
2
3
√
1
2
3
解析 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写成离子形式,错误;
C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正确;
3.(2019·伊春市二中期末)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是将待测物取少许置于试管中,然后
A.加水溶解后,再滴入酚酞溶液
B.加强碱溶液加热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
C.加入强酸溶液加热后,再滴入酚酞溶液
D.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后,再滴入酚酞溶液
1
2
3
解析 将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强碱溶液加热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氨,则该盐中含有铵根离子,B正确。
返回
√
03
氨的实验室制法
AN
DE
SHI
YAN
SHI
ZHI
FA
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知识梳理
(1)反应原理:
。
(2)碱石灰的作用:
。
(3)由于氨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常用
法来收集。
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向下排空气
(4)验满方法
①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
;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
产生。
(5)尾气处理
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
浸湿的棉花球。
蓝色
白烟
水或稀硫酸
1.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制取哪种气体的相同?使用该装置需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该套装置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加热时要使试管口略低于管底,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在制取氨的实验装置中,使用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若为干燥的棉花则起到减缓氨气与空气对流的作用;若为蘸有水或稀硫酸的棉花,则还可以吸收多余的NH3。
深度思考
3.氨气是化学实验室常需制取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氨气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用固体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共热反应;
②在常温下用固体氢氧化钠与浓氨水混合反应。
(1)下面的发生装置图中,方法①应选用装置
(填“A”或“B”,下同),方法②应选用装置
。
A
B
解析 装置A适用于固固混合加热制取气体,装置B适用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制取气体,故方法①选A装置,方法②选B装置。
(2)在制取氨气后,如果要干燥氨气,应选用的干燥剂是
(填字母)。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五氧化二磷
D.稀硫酸
B
解析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与硫酸、P2O5反应。
(3)如图是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
,集气的原理是________
。
D
解析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故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其中B装置排不出空气。
利用氨气
的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特别提示
(1)制取氨时,不能用硝酸铵代替氯化铵。因为硝酸铵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性的反应,发生危险。
(2)制取氨时,不能用氢氧化钠代替熟石灰。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3,且在加热条件下易腐蚀试管。
(3)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酸性干燥剂(浓硫酸等)干燥,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因为它们均能与氨气发生反应,常用碱石灰作干燥剂。
相关链接
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
浓氨水
NH3·H2O
H2O+NH3↑
浓氨水+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
浓氨水+固体CaO
NH3·H2O+CaO===NH3↑+Ca(OH)2
CaO的作用:①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②增加溶液中OH-的浓度,减小NH3的溶解度
1.(2019·贵阳高一检测)在实验室里,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制取纯净干燥氨气的方案,简易、可行的方案是
A.加热氯化铵固体,再通过碱石灰
B.在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加入铁触媒,并加热至500
℃,再通过碱石灰
C.加热浓氨水,再通过浓硫酸
D.在生石灰中加入浓氨水,再通过碱石灰
跟踪强化
1
2
√
2.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C.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
1
2
解析 ①中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而在试管口温度降低,氨气和氯化氢又重新化合成固体氯化铵,无法得到氨气;
②中漏斗没入水下起不到防倒吸的作用,应使倒置漏斗的上边缘刚好没入水中;
③氧化钙能与浓氨水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使浓氨水分解放出氨气;
④中的收集装置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因空气对流,而使氨气逸出。
返回
1
2(共31张PPT)
第1课时 氮气和氮氧化物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1.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熟知氮气与镁、氧气、氢气
的化学反应及其条件。了解氮的固定和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能从物质类别和氮元素的化合价认识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熟知工业制
硝酸的反应原理,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与氮的固定
DAN
QI
YU
DAN
DE
GU
DING
01
1.氮——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
族,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氧元素
,比碳元素
,硝酸的酸性比磷酸
。
(2)氮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氮原子很难
电子形成离子键,一般通过
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3)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①游离态: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②化合态:部分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
中;部分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
中。
知识梳理
ⅤA
弱
强
强
5
得失
共用电子对
氮分子
蛋白质
硝酸盐和铵盐
2.氮气
(1)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
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
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
,通常情况下
与其他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
(2)写出氮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金属镁:
,氮气表现
性;
②氢气:
,氮气表现
性;
③氧气:
,氮气表现
性。
共价三键(N≡N)
较多
稳定
很难
氧化
氧化
还原
3.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
—
概念:将大气中
的氮转化为
的过程
分类
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如雷雨天气N2转化为NO)
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人工固氮
合成氨(工业上合成氨)
仿生固氮(某些金属有机化合物可起到根瘤菌
的作用)
游离态
氮的化合物
(1)氮元素有多种化合价,其最高正价为+5价( )
(2)氮原子与其他原子只能形成共价键,不能形成离子键( )
(3)氮气常用作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食品的保护气( )
(4)白磷(P4)在空气中能自燃而氮气能稳定存在,说明磷元素非金属性比氮元素强( )
(5)硝酸盐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转化成氮气为自然固氮( )
(6)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1
mol
N2与3
mol
H2混合可生成2
mol
NH3
( )
判断正误
√
×
√
×
×
×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多种污染物,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油和柴油中基本不含氮元素,那么汽车尾气中的NO是如何产生的?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
深度思考
提示 汽车尾气中的NO是由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内燃机中高温条件下反应
而生成,N2+O2
2NO。
2.金属镁在空气(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生成哪些产物?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下图所示。
(1)氮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
提示 大部分以氮气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化合物的形式(如硝酸盐、铵盐、蛋白质等)存在。
(2)人体里的蛋白质中的氮元素是从哪儿来的?
提示 人体里蛋白质中的氮是从外界摄入的,特别是肉类、蛋类物质等。若溯本求源,则来自大气中的N2。
(3)自然界中有哪些固定氮的途径?
提示 自然界中固氮主要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自然固氮有高能固氮(雷电作用)、生物固氮(豆科植物)。
(4)氮循环中含氮物质有多种形式的转化,有的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益,有的则产生负面作用,请举例说明。
提示 ①对人类有益的有:人工固氮如合成氨,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氮元素,而且为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②对人类有害的有: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会造成大气污染等;工厂废液、生活废水中的氮元素对水体造成污染。
解析 活泼金属钠、镁、铝可以在N2中燃烧。
1.下列关于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任何物质在氮气中都不能燃烧
B.氮气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C.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
D.氮气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跟踪强化
1
2
3
√
2.下列叙述与氮的固定无关的是
A.工业上氮气与氢气化合成氨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
植物吸收
解析 氮的固定是指把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
1
2
3
3.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发生在含氮的化合物之间。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含氮的化合物的是
A.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形成酸雨
B.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动物尸体腐烂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1
2
3
√
解析 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是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的缘故;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过程是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1
2
3
返回
02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YI
YANG
HUA
DAN
HE
ER
YANG
HUA
DAN
1.不同价态的氮的氧化物
知识梳理
氮的氧化物
N2O(笑气)
NO
N2O3
NO2
N2O4
N2O5
氮元素化合价
____
___
____
___
____
____
+1
+2
+3
+4
+4
+5
上述氮的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N2O5和N2O3
2.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探究
(1)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观察颜色:
,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现象:
,结论:
。
(2)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现象:
;振荡注射器。现象:
。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NO和NO2可以相互转化。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NO→NO2:
;
②NO2→NO:
。
无色
注射器内无明显变化
NO难溶于水
注射器内气体变
为红棕色
气体的红棕色消失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3.二氧化氮的性质
(1)
、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
(2)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
(3)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O2、KI等反应。
(4)自身二聚:2NO2
N2O4(无色气体)。
红棕色
有毒
3NO2+H2O===2HNO3+NO
归纳总结
NO和NO2性质比较
氮氧化物
NO
NO2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
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氧化物
类别
非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非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氧化性或
还原性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主要表现强还原性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主要表现强氧化性,能氧化SO2、KI等物质
毒性
有毒(易结合血红蛋白使人中毒)
有毒(刺激腐蚀呼吸道黏膜)
相互转化
(1)由于NO极易与O2反应,并且其密度与空气相差不多,因此收集NO只能用排水法( )
(2)由于NO2极易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收集N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 )
(3)NO2能与碱反应生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水,NO2是酸性氧化物( )
(4)N2与O2反应时,不论O2是否足量,其一步反应都只能得到NO,不能生成NO2( )
(5)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溴蒸气和二氧化氮两种红棕色气体( )
(6)NO和NO2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们都是大气污染物( )
判断正误
√
√
×
√
×
×
1.俗话说“雷雨发庄稼”,试说出其中的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深度思考
2.在上述NO、NO2性质实验中
(1)如果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通入过量的空气
在用水吸收NO2制取硝酸的反应过程
中,要不断地补充一些空气,使NO2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
1.(2018·江苏淮阴中学期中)下列关于氮的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氮的氧化物只有NO、NO2
B.氮的氧化物均为红棕色气体
C.氮的氧化物均有毒
D.氮的氧化物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
跟踪强化
√
解析 氮的氧化物包括NO、N2O、NO2、N2O3、N2O4、N2O5等,A项错误;
NO、N2O4等均为无色气体,B项错误;
氮的氧化物均有毒,C项正确;
NO在空气中易被O2氧化为NO2,D项错误。
1
2
3
2.对3NO2+H2O===2HNO3+NO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2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N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在反应中若有6
mol
NO2参与反应时,有3
mol电子发生转移
解析 该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硝酸为氧化产物,NO为还原产物。硝酸与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还原剂(NO2)与氧化剂(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若有6
mol
NO2参与反应,则转移电子4
mol。
1
2
3
√
3.按图进行实验。试管中装有12
mL
NO,然后间歇而又缓慢地通入8
mL
O2,下列是有关最终状态的描述:
1
2
3
①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②试管内气体呈无色 ③试管内液面不变 ④试管内液面上升 ⑤试管内气体是O2 ⑥试管内气体是NO。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
解析 根据4NO+3O2+2H2O===4HNO3可得,剩余气体应为NO,体积为
mL,试管内液面上升。
返回(共35张PPT)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硝酸的性质及含氮物质间的相互
转化,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认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大气污染物,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
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酸雨及防治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一、硝酸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XIAO
SUAN
DE
XING
ZHI
01
1.硝酸的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
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
,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为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
硝酸”。
2.硝酸的强氧化性
(1)浓硝酸中的+5价氮元素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还原剂一般被其氧化为最高价态。
知识梳理
刺激性
挥发
发烟
(2)硝酸与铜反应如图所示,填写下表。
硝酸浓度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浓硝酸
反应
、铜丝
,产生
色气体,溶液呈绿色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
,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烈
变细
红棕
NO2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稀硝酸
反应
、铜丝
,产生
气体,溶液呈蓝色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缓慢
变细
无色
NO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根据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强氧化性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稀硝酸(HNO3过量):
。
②碳与浓硝酸共热生成CO2和NO2:
。
③硫与浓硝酸共热生成H2SO4和NO2:
。
Fe+4HNO3(稀)===Fe(NO3)3+NO↑+2H2O
思维拓展
(1)硝酸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硝酸浓度不同,其还原产物不同,一般情况下,浓硝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被还原为NO。
(2)硝酸能与大多数金属(金、铂等除外)反应,将金属氧化为高价态金属的硝酸盐。但在常温下,浓硝酸能使铁、铝钝化。
(3)热的浓硝酸可将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最高价含氧酸。
(4)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离子,如SO2、FeO、Fe2+、Br-、I-、S2-、SO
等均能被硝酸氧化。
3.硝酸的不稳定性
(1)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
。
(2)长期存放的浓硝酸呈黄色是因为其分解生成的
溶于硝酸中;实验室常将浓硝酸保存在
试剂瓶中,并放在
处。
4HNO3
4NO2↑+
O2↑+2H2O
NO2
棕色
阴凉
(1)硝酸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使用时要注意防护和通风( )
(2)稀硝酸可溶解Fe(OH)2生成Fe(NO3)2和水( )
(3)碳、铜与浓硝酸反应时,浓硝酸只表现强氧化性( )
(4)浓硝酸、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它们都能使铁、铝钝化( )
(5)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体积比为1∶3的混合物,其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 )
判断正误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除去浓硝酸中的“黄色”?
提示 在浓硝酸中通入足量的氧气,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使NO2转化为硝酸,即可除去浓硝酸中的“黄色”。
(2)足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能否完全被还原?其还原产物可能是什么?
提示 浓硝酸不可能完全被还原,因生成的硝酸铜溶液中仍有NO
;在反应过程中,硝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还原产物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物。
(3)将铁粉溶于稀硝酸,铁元素的存在形式可能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深度思考
Fe(NO3)3
Fe(NO3)2
Fe(NO3)3和Fe(NO3)2
思维感悟
认识无机物的主要角度
相关链接
(1)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
①浓硫酸、硝酸等都是氧化性酸,因为其中的
易获得电子,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而盐酸、稀硫酸、碳酸等的酸根部分不能或不易获得电子,是非氧化性酸。
②在水溶液中任何酸都能电离出H+,H+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电子,被还原为H2,从这一点来说,酸都具有氧化性,但此时H+表现出的性质是酸性,这与氧化性酸中心元素获得电子表现出的氧化性不同。
(2)“三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变稀”问题辨析。
①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时,浓盐酸浓度逐渐变小,变为稀盐酸时不再与二氧化锰反应。
②浓硫酸与足量的铜反应时,浓硫酸浓度逐渐变小,变为稀硫酸时不再与铜反应。
③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反应时,浓硝酸浓度逐渐变小,变为稀硝酸时,还原产物发生改变,生成NO。
解析 浓硝酸在见光或受热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二氧化氮和水,A项正确;
硝酸是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B项正确;
常温下铁和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因此可用铁和铝制品盛装冷的浓硝酸,C项正确;
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氮的氧化物和水,不属于置换反应,D项错误。
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浓硝酸在见光或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B.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
C.可用铁和铝制品盛装冷的浓硝酸
D.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跟踪强化
1
2
3
√
2.0.3
mol铜和含1.2
mol
HNO3的浓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NO2的量为
A.0.2
mol
B.0.6
mol
C.小于0.6
mol
D.大于0.6
mol
解析 因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稀,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所以放出的NO2小于0.6
mol。
1
2
3
√
3.氮及其化合物的变化关系如下所示。
1
2
3
解析 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氮气与氧气不能一步转化为NO2,D错误。
返回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2
√
02
酸雨及防治
SUAN
YU
JI
FANG
ZHI
1.酸雨的概念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这是因为雨水中溶解了
的缘故。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酸雨的形成
(1)大气中的
、
及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
而形成酸雨。
知识梳理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雨水
(2)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写出图中标号所示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④
。
SO3+H2O===H2SO4
2H2SO3+O2===2H2SO4
(3)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写出图中标号所示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3.酸雨的危害
(1)直接
农作物,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土壤、湖泊
。
(2)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
。
(3)导致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加,污染水源,危害人体健康。
4.酸雨的防治
(1)消除
,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2)对
的排放加以控制,如燃料脱硫处理,废气中二氧化硫回收利用、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等。
(3)健全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损伤
酸化
腐蚀
污染源
酸性物质
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理解应用
测试时间/h
0
1
2
3
4
雨水的pH
4.73
4.63
4.56
4.55
4.55
(1)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H2SO3+O2===2H2SO4
解析 酸雨放置时pH变小,其原因是雨水中的H2SO3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致: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②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变___,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
Cl2+2H2O
+SO2===H2SO4+2HCl或H2SO3+HClO===H2SO4+HCl
解析 雨水和自来水混合,应考虑SO2与Cl2(或H2SO3与HClO)的反应:SO2+2H2O+Cl2===H2SO4+2HCl(或H2SO3+HClO===H2SO4+HCl)。因此雨水与自来水混合后溶液pH将变小。
(2)下列措施中,可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的是____(填字母)。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 减少酸雨的产生需减少SO2的排放,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燃料脱硫、固硫,开发不含硫的新能源(如氢能、核能等),都是有力措施。因此①③⑤正确。
C
2.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城市环境中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提示 SO2、NO2、CO、烟尘等。
(2)根据所学知识,你知道采取什么办法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①治理已酸化的湖泊和土壤。
提示 对于已酸化的湖泊和土壤,可以加入生石灰进行改良。
②保护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
提示 对于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可以通过粉刷油漆进行保护。
(3)某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SO2,先用石灰浆吸收SO2,然后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将产物继续氧化成石膏(CaSO4·2H2O)。写出有关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提示 SO2+Ca(OH)2===CaSO3+H2O,
2CaSO3+O2+4H2O===2CaSO4·2H2O
相关链接
常见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酸雨
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危害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
臭氧空洞
氮氧化物和氟氯代烃的排放
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
赤潮和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及废水的任意排放
使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发生在海水中为赤潮,淡水中为水华
白色污染
聚乙烯塑料的大量使用、任意丢弃
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
1.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呈酸性的雨水都称为酸雨
B.酸雨的形成只与SO2的排放有关
C.煤的脱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酸雨的形成
D.为了不形成酸雨,应停止使用一切化石燃料
跟踪强化
1
2
3
√
解析 A选项,正常雨水中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也呈酸性,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
B选项,酸雨分为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的形成与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
C选项,利用石灰石等物质,使燃煤中的含硫物质最终转化为硫酸钙,达到脱硫的目的,减少SO2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酸雨的形成;
D选项,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不可能一点都不使用,应推广使用脱硫技术,大力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减少酸雨的形成。
1
2
3
1
2
3
2.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煤作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解析 煤及其他化石燃料中含S元素,它们燃烧产生的SO2的大量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对燃煤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少用、不用原煤作燃料,开发清洁能源都可以减少SO2的排放,减少酸雨的产生。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只能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不能减少SO2的排放。
3.某企业利用下列流程综合处理工厂排放的含有SO2的烟气,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
题述流程中各反应都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项错误;
题述流程吸收SO2,不能循环利用,故D项错误。
1
2
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