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是起源于陕北安塞县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
请欣安塞腰鼓视频:1 2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别处打腰鼓的多是退休的老太太
安塞打腰鼓的却是“茂腾腾的后生 ”
上页
下页
返回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上页
下页
返回
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上页
下页
返回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上页
下页
返回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上页
下页
返回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上页
下页
返回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它
震撼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作者简介:刘成章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协会常
任理事。
上高一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六
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
文学奖。写得最多、最好的是“风情神韵散
文”。
上页
下页
返回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上页
下页
返回
1 语音标准
2感情激越
上页
下页
返回
欣赏两个精彩的朗读录音
注 音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
戛然而止
大彻大悟
kàng huì
jībàn mò
rǒng bó
zhuó
chè
jiá
上页
下页
返回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极度兴奋。
昏暗。本课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与“明晰”相对。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突然,猛然。
繁杂。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停止。
按课本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上页
下页
返回
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查词典自学下列词语
上页
下页
返回
尽情,疯狂地舞动。
奋力斗争和冲击。
闪耀;放射 。闪耀出光芒。
像火一样热烈。
向四处溅出。向四处送射。
烧、烫,使受伤。
横冲直撞;奔驰。
飞舞,飘扬。
形容彻底醒悟。
结构
1、表演前
2、表演中
3、表演后
从开头到“似乎从来
不曾响过”
从“但是”到“成了茫
茫一片”
从“当它戛然而止的
时候”到完
上页
下页
返回
“表演中”又分几段?
1、“但是”到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
2、到第二个“好一个安塞腰鼓”
3、到“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4、到“成了茫茫一片……”
安塞腰鼓的舞姿
安塞腰鼓的声响
安塞腰鼓产生的土壤
安塞腰鼓的内涵
上页
下页
返回
阅 读
“表演前”
上页
下页
返回
朗读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生命力旺盛
生龙活虎
上页
下页
返回
“表演前”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2、交代人物:茂腾腾的后生。
3、交代背景:一片高粱地。
上页
下页
返回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
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作者这样写人的神情和腰鼓的状态是什么意图?
衬托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
这叫“以静衬动”。
上页
下页
返回
阅 读
“表演中”
上页
下页
返回
表情朗读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上页
下页
返回
“但是”和“看——”
为什么单成一段?
突出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
老师提示:语文中有一种“升格”的艺术:
1、该用顿号的升格为逗号
2、该用逗号升格为句号
3、词升格为句
4、句升格为段……
“升格”,是为了使之更突出。
上页
下页
返回
文中还有“升格”现象: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潇潇!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上页
下页
返回
文中还有“升格”现象: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陷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上页
下页
返回
过去学过的“升格”的例子(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
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上页
下页
返回
过去学过的“升格”的例子(2)
《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
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页
下页
返回
“一捶起来就发狼了,忘情了,没命了!”
“没命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不要命捶和舞。
突出表演者的发狠、忘情。
上页
下页
返回
作者用哪几个词语
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上页
下页
返回
这两种写法、读法有什么不同?
1、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
2、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第一种是陈述句。
第二种是感叹句。
第一种感情比较平淡。
第二种感情强烈奔放。
上页
下页
返回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请找出句中的三对反义词,并说明其作用。
冰冷——燥热
恬静——飞溅
困倦——亢奋
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安塞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上页
下页
返回
表情朗读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两个“想起了”起什么作用?
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上页
下页
返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谁的诗?写的是什么场景?
——杜甫的诗《后出塞》。
写将士出征前的场面。
上页
下页
返回
参考阅读: 后出塞(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上页
下页
返回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最根本的,是是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
老师提示:表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在被封闭、禁锢许多年后创造新生活的决心。
上页
下页
返回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
这句话怎样理解?
黄土坑原是贫穷的,黄土高原的农发饱受饥寒的折磨,但黄土高原的腰鼓却这样壮阔、豪放和火烈!
以此突出黄土高原人发“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人民的“元气淋漓”。
上页
下页
返回
“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
“红豆角角”是否多了一个“角”字?
不是!“红豆角角”是陕北方言的习惯说法。
如陕北民歌《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
线线,蓝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
实实的爱死个人……
提示:适当运用方言,显得有乡土气息。
上页
下页
返回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搏击”一词比“舞动”、“挥舞”好在哪里?
“搏击”更具力量,表现安塞腰鼓”每一个舞资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上页
下页
返回
怎样理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的山水更多地表现为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要联系上一句理解: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突出黄土高原人民的“元气淋漓”,即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
上页
下页
返回
阅读
“表演后”
上页
下页
返回
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
这是用寂静来反衬热闹,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上页
下页
返回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但鸡啼是“渺远”的,崭新世界的创造,也不是立刻就能实现。
上页
下页
返回
归纳 复习
上页
下页
返回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
激昂和宣泄,是陕北民魂的体现,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页
下页
返回
参读:刘畅《倾听中华民族的呐喊》
刘成章同志的这篇《安塞腰鼓》,以散文诗的笔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象征了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民族精神。
……
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诗的特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事件描写中蕴涵了更深刻的精神寄托。相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会对它产生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认同感——从安塞腰鼓中透视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上页
下页
返回
开演前的“沉稳而安静”预示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巨大潜力;“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鼓点是中华民族追求新生的执着力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中华民族前进中基本的信念。……我们的民族是从黄土地上诞生的民族、黄土地给了我们强大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安塞腰鼓是黄土地上的人们对大地的讴歌,也是他们对大地的厚望。我们从安塞腰鼓气壮山河的声势中,可以体会到人们与土地的亲近,以及在土地上创造新生活的决心。
上页
下页
返回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的排比、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请分别举出例子,并说明这样的写法起什么作用?
上页
下页
返回
句内部的排比
1、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
4、……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1、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3、……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排比的作用
使文章语气强烈、酣畅,气势恢
宏,能表达出强烈、充沛的思想
感情。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
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
绊,容不得闭塞”。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综合运用排比
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
果。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然后说说,
为什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腰鼓?
1、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2、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4、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腰鼓?
为了让鼓声形象化。
老师提示:用语言描绘声音是困难的,
因此作者就借助比喻,使之形象化,
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读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请找出其中的比喻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作业:仿写排比句
1、(市级调研考试)例句: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
中。(七下P125)
仿句:
每一个笑容都充满着真诚,
每一个笑容都真真切切,
每一个笑容都使人燃迷烧在热切的家庭温暖中。
2、(市级调研考试)仿照下面句子,再接写3个句子。(4分)(七下P124)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答案: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响雷一样,是威猛的雄狮;
闪电一样,是急速的流星。
3、(市级调研考试)例句: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炽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七下P125)
仿写: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腰鼓,使迷茫的前途立即变得清晰了,使灰暗的天空立即变得清澈了,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谢谢
您的使用
祝您
一路顺风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塞腰鼓》精品同步练习
(100分,9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
B、恬静(tián)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ǒng)
C、颤栗(chà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瞳仁(tóng) 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2、下列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亢奋:极度兴奋。
②忘情:忘记了自己的感情。
③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④蓦然:突然,猛然。
⑤晦暗:这里指天气昏暗。
⑥冗杂:繁杂。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③⑤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黄土高原上, 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 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 ,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颤栗 寂静 D、演 突然 颤栗 恬静
4、在下文的横线上依次填入与前面的加点词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3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5、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就构成形式看,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句子与句子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请指出下列排比的类型(8分)
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属于 之间的排比。
⑵“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属于 之间的排比。
⑶“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属于 之间的排比。
⑷“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属于 之间的排比。
6、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 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二、整体感悟(6分)
1、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分)
2、文中多次运用“好一个安塞腰鼓”等句,在结构和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5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怎样一幅情景?请写出你想像中的这个情景。(3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3分)
3.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3分)
4.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3分)
5.你认为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歌颂了什么?(3分)
四、拓展阅读题(14分)
军 歌
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进
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黯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来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间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波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们思绪叠起、奔驰、心放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戏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那是最具活力的青春潮汐!歌声的链条把大家的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犹如手持戟戈、街枚疾走的勇士,在岑参和王昌龄的边塞诗的字里行间驱驰。那声音里包含着多少色彩啊!多少铁骑刀枪在大旗下翻动?多少银瓶乍破、水浆崩涌?多少豪杰的头颅在洒血盟誓?那真是生命的沸点,个体的力量在整体的力量中冲荡。不是么?
有军人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歌声。
是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它就有一种信念和意志存在。这种信念和意志是放达、团聚、不可粉碎的。它能使陌生的士兵走到一块儿,在这歌声里找到同一种心跳的声音。无论是在南疆的热带雨林的蛇行堑壕里,还是在白山黑水莽莽苍苍的森林中;无论是在惊涛拍岸的岩礁上,还是在月黑风高的漫漫长夜中;只要有它,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绿色的年华更加葱郁,更加辉煌。
军歌铿锵,它是士兵灵魂的集合体;
军歌恢弘,它是战士搏动的心澜;
军歌灿烂,它是阳光下一朵盛开的奇葩。
走进军营,你就是军歌中的一枚音符,你就要发出声响,你就得震动灵感,你就能潇洒激昂、壮怀激烈。歌声像铁锤一样锻打你,使你成为闪光的、灼热的星辰,不是吗?唱起它,你就不会觉得天涯的孤独,海角的寂寞,不会觉得那冰冷的界碑上皑皑白雪的寒意。你就会像海上的霞光,张开宽广的臂膀拥住一片火红,你就会像一只蜷伏的狮子,时刻准备向危难的地方扑去,去流血,去抛献一切!
哦,这铁打的军营铁打的歌声啊!
(节选自《解放军报》)
1.本文与《安塞腰鼓》一样,充溢着一种阳刚之美。选文的第1段赞美军歌的 、 和 _______展现军歌的动人心魄的力量。(3分)
2.歌声应靠耳听,可作者却把它转化为视觉文字,请从第1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3分)
3、能概括第2段内容的句子是: 。(2分)
4、从第3段开始,作者主要书写了军歌有怎样的作用?(2分)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精彩的比喻,请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⑴排比:
⑵比喻:
五、中考题(4分)
1、(2006,成都,2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十六岁是 人生的花季,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悔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2、(2006,山东潍坊,2分)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按要求改正。
①当我们骑马越国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到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棵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⑴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 。
改正: 。
⑵语序不当的一句是: 。
改正: 。
六、探究性学习(5分)
类别 时代 远古时代 古代 近现代
人类 人 从 众
生产工具 石斧 鲁班锯 电锯
资源 森 林 木
自然环境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渐显疲态 山秃鸟绝水浊天黑尘扬地塌
(1)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图表所表达的内容。(3分)
(2)针对上图所反映的现状,为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2分)
七、综合性学习 (6分)
(2006,天门副卷,6分)信息技术课上,同学们在认为操练word文档,坐在一角的李成弯同学偷偷游戏玩了起来,张老师走到他身后说:“李成弯,你的文档做的真好,还有动画.”李成弯回过神,不好意思地说:“_______________”
①老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②如果你是李成弯该如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八、写作练习(30分)
中国有许多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就所熟悉的一种民风民俗写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D 点拨:A项中“塞”的读音应是“sè”;B项中“冗”的读音应为“rǒng”;C项中的“颤”的读音应为“zhàn”;“磅”的读音应为“páng”
2、B 点拨:②“忘情”这里应解释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⑤“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3、C 点拨:对同义词、近义词的选用要注意辨析其细微差别。
4、燥热 飞溅 亢奋 点拨:这里反义词的运用更鲜明地表现了腰鼓的磅礴的力量。
5、⑴句子内部词语 ⑵段与段 ⑶句子内部词语 ⑷句子与句子 点拨:识记排比的类型,进而体会其作用。
6、D 点拨:这是学习要求。
二、1、多用短句来表达内容,简洁明快,铿锵激昂。 点拨:运用短句才能使课文的节奏快速迅猛,才能与腰鼓的气势交融,要在朗读中揣摩这一特点。
2、作者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义,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三、1、杜甫的这个诗句本来是描写塞外大军将要宿营的壮观场景,通过四种事物表现了场面的雄浑、壮观。(情景描绘略) 点拨:情景的描绘要符合画面的景致。
2、“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3、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与周围的环境和观众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点拨:联系已学过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知识,体会这里的侧面烘托的妙处。
4、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5、示例: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②歌颂阳刚之美…… 点拨:这是开放性题目,可从多角度说,页可从某一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四、1、壮丽 威武 刚猛
2、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
3、歌声的链条把大家的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 点拨:以上三题注意从原文筛选、提取信息。
4、巨大的教育作用、鼓舞作用。 点拨:本题注意概括内容、主旨。
5、示例:⑴“犹如书法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作用:增强了语言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军歌的壮丽、刚猛和豪放。 ⑵“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 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歌声磅礴激昂,气势逼人。 点拨: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求对所学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和迁移,答题内容符合题意即可。
五、1、B 点拨:“小巧玲珑”指小而灵巧、精致的具体物品。不能用来修饰生活细节。本句意思应指细微、细小的生活细节。
2、⑴第①句 改法:把“当我们”改为“我们在”,或者在“在参天”或“碰上了”前面加上“我们”。
⑵第③句 改法:把“比我们的坐骑还高”放在“阻断了我们的去路”前面。 点拨:病句的修改,首先要揣摩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修改的时候一定不能违背原意。
六、⑴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工具的进步,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2)略
点拨:注意仔细观察图表中时代的中推移,四个类别的变化可以发现图表所表达的内容。
第(2)问的广告要扣住保护环境去设计,不要落入俗套。
七、1、示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表达作用:以强烈的语势,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示例:“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表达作用:在这组排比句中,反复运用了“容不得”这就突出强调了不允许,不能够阻止生命的宣泄,使语势一泻江河,不可遏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在创新中的回归,在回归中的创新 6199字
——评彭晓春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的共识。无论语文学科性质怎样定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熟练的使用汉语言这个工具,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文内容都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一切语文活动都是语言活动。然而,在语文新课程的实验中,我们有的语文教师似乎忘了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忽略了语言因素,脱离文本,大搞“拓展”,于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科学课、环保课……在他们那里,语文课堂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没有了对文本的体验,缺乏了语言感受,缺少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切实有效的指导,语文课的个性被淹没了,由于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被忽略而它的人文价值也被降低了,真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种现象在一些实验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人们在不断地进行理性的反思,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呼声日益高涨,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话题又摆到了桌面上。前些日恰逢重庆市农村中学优质课大赛举行,我们以涪陵四中彭晓春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为对象,组织了我市几位老师和专家就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个讨论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王方鸣)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重庆市涪陵第四中学:彭晓春
师:上课!同学们现在的精神怎么样?
生:好!
师:大声点!
生:好!
师:再大声点!
生:好!(渲染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师:那老师就再让同学们提提劲!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断,感受那火一样的激情,导入新课)
师:那刚才同学们所看到的就是“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安塞腰鼓这一课。(板书课题和“看”字)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距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叫人足劲!”不愧是天下第一鼓!(学生带劲的跟着念,使他们鼓足了劲,提够了劲,整个赛场开始升温)
师:那刚才我们从声响和画面上感受了气势恢弘的安塞腰鼓,接下来我们将从刘成章的文字中再去体味激情的腰鼓。(板书作者和“听”)下面就请同学们听范读,结合所配画面,整体感知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以及语速的变化。
(先是听一段录音范读,接着师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读到激情处,掌声不断响起,学生激动不已,台下观众也激动不已,把所有人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都融进了“安塞腰鼓中,现场温度高升。通过听范读,以及所配的跟文字完全吻合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师:好,同学们刚才看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断,又听了范读,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个你此时心中的感受。
(此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心中涌动的激情都想一吐为快)
生:爽。
生:美。
生:安逸、巴实、地道得很
(一生用重庆话说,笑声,掌声齐发,现场温度又一次升高。)
生:震憾、痛快。
生:亢奋。
生:让人浑身变得很有劲了,充满了力量
……
师:的确,刘成章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的。同学们看一看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自然过渡)
生: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拟人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用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排比
师:那从形式上看,它又包括了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几段,边读边找出哪些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哪些是句与句之间的、哪些是段与段之间的。找出后就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读中在轻重缓急上不能把握的时候就举手问老师。最后我们是请同学朗诵表演。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同学合作。三步:找、品、演。那为了使你的激情得以完全的释放,老师建议同学们站起来读。同学们站起来尽情的大声朗读,尽情的释放…
(落实本文的知识点,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读中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读中老师适时点拨。板书:“读”)
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朗诵一下。
(各小组都争先恐后的起来表演,激情的诵读,又引来了阵阵掌声)
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子内部的、句与句之间的、段与段之间的,我们刚才刚才已经找出来,并且美美的读了,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排比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大屏上出示问题)
(强化学习重点)
生: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有气势,节奏感强。
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深挖内涵)
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
(板书:悟 生命 力量)
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表达了作者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无限赞颂之情。 (屏幕上展示出来)
师: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以了我们强大的震憾,今天老师还将带着同学们再走进另一个震憾。
(巧妙过渡,自然拓展)
师:“千手观音”同学们看过没有,它是由21个又聋又哑的人表演的。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21个人,这21又聋又哑的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
(看《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现场所有人都被这二十一个聋哑人所征服,掌声再度响起……)
师:21个又聋又哑的人,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却能将千手观音演绎得如此有声有色,真的太让人感动,太让人激动,太让人震动……
(学生看时,师适时作适当的旁白)
师:观《千手观音》后,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进行仿写和创写练习,100字左右。(大屏幕上出示)
师:把你刚才所看、所想的汇入你的笔尖,同学们开始写吧!(板书:“练”)
(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培养学生拓展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生1:一千双手不够我来写一千双眼不够我来看,一千对耳朵不够我来听,一千张嘴不够我来言。无声的世界里传来最大的震憾,心中的感受千言万语无法表达。
生2:他们虽是聋哑人
但是:
看——
那欢畅淋漓的舞姿,那优美娴熟的动作,那千般娇姿,那万般变化,似孔雀开屏,似莲花绽放,似飞龙穿梭。台下雷动的掌声,不单是对美的愉悦,力的喝彩,生的赞叹,更是感化的激动,灵魂的洗礼和放飞!
生3:21个聋哑人,他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他们在残缺中追求完美,在无声中激荡生命。他们在娇媚中自强,在寂静中呐喊,在沉默中奋起,他们震撼着全中国、震撼着全世界!
生4:你在无声的世界亭亭玉立,把一杯诱人的香酩,倾给了大地。你伸出千只柔情的手臂,用柳枝,把曾经流过的泪,化为舒心的甘露,滴进了我的心田,驱走我所有的伤痛,带给我无限的希望!
生5:好一群聋哑人!好一个千手观音!
她使人想起:破土而出的新芽;
她使人想起:凌寒独自开的腊梅;
她人想起:长青不老的松柏;
生6:二十一个聋哑人站成排,手一伸一缩,让人目不暇接。那优美的舞姿犹如孔雀开屏,让人沉醉其中;那壮观的场面犹如“神六”升天,让人激动不已;那整齐的动作犹如电脑合成,让人无法相信;好厉害的聋哑人,好厉害的“千手观音”!
(学生精彩的发言,台上台下掌声不断,场面热烈)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看安塞腰鼓的表演、听安塞腰鼓的范读、再通过同学们读安塞腰鼓以及“千手观音”的练笔,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激昂和力量的磅礴。(屏幕上依次出现以上环节)不管是安塞腰鼓,还是千手观音,它们都给以了我们美的享受,给以了我们生的喜悦,给以了我们无穷的力量,给以了我们莫大的鼓舞,给以了我们心灵的震撼,那么也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震撼去创造属于你们的震撼!使我们的灵魂得以了洗礼、放飞和升华!
好一个千手观音!好一个安塞腰鼓!
下课!
附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看 听 悟 读 练
罗奎(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不仅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可以说课程改革正从起始必然经历的“感性”的概念、形式阶段,走向“理性”的思考,探索过程。语文教学研究中时下谈得最多的是“回归”。
简单的回归是倒退,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回归的是什么?应如何求得创新发展?是值得我们及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重庆市涪陵第四中学彭晓春老师指教的《安塞腰鼓》就是对语文教学回归的思考和探索的极好案例。
苏武银(重庆永川市教研室教研员):
语文应该姓“语”,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这“语”首先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指“语感”,即是对语言含义迅速而准确的把握能力,是伴随着想象、思维的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对语言的这种敏感力。怎么个培养呢?有专家支招: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叶老也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王君(重庆外国语学校教师):
彭小春老师以《安塞腰鼓》美文诵读课力拔头筹,获得了第一名。这是一堂线条非常简单的课:听读范读——自由放声诵读——分小组表演诵读——仿写诵读。没有烦琐的讲解,彭老师只是不断地用“读”去开拓新的教学空间。老师的范读极富感染力,学生起立自由地诵读激情洋溢,小组表演读争先恐后,后来的拓展训练《千手观音》的写作诵读也水到渠成。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安塞腰鼓》的主旨,在诵读中,学生也读出了各式排比的特色和魅力。老师的讲解和点拨还不是非常到位,但诵读却为学生自发地理解和创造推波助澜。这堂课,线条简洁,手法简单,读得痛快,写得精彩,上出了纯正的语文味儿。
张小华(西师附中教师):王老师分析得很好。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讲马丁路德金的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中外演讲史上著名的演讲词文采斐然,感情充沛,特别是一系列排比句的运用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然而,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却感情淡漠,语气平淡。而当老师放过英文朗读的录音后要求学生用英文试着诵读时,学生却纷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且读出了应有的气势。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遗憾地看到,英语教学中重视诵读已经深入了人心,而我们的母语教学,由于各种原因,诵读却往往缺位了。
潘佐连(长寿中学教师)看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朗读最能体现三维教学的新观念。它既能起到积累知识的作用,又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能起到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古人读书讲究“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大致也强调了“咏”读的过程。
罗奎:强调朗读比时下一些课写一个课文题目就开始游离文本去拓展,去搞活动,确实是一个回归,彭老师这堂课最可取之处正如潘老师所说是在朗读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心中的感受是个性的,与教参的“赞颂黄土高原的新一代年轻人强健、旺盛、磅礴的生命之力和情操之美,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有较大的出入。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验,没有向教参的分析上引(更没有用幻灯片将教参归纳的主题思想打出来),而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后就进入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高涨起来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推动下走向新的高潮。很明显教师对什么叫“理解了课文”的认识是新的。
张小华:具体来说,彭老师这堂课能取得成功,很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特别是一段录音范读后,老师自己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把所有人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使“现场温度高升”,更带动了后面学生的激情朗诵。这对于平时倚赖现成的多媒体朗诵的老师来说,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启发。
王君:我也有同感,听完这堂课后的感觉是心情振奋热血沸腾。特别是在课的拓展阶段,我们亲自看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那么多的相当精彩的排比句来表达对《千手观音》的赞美。但是细细想起来,彭老师在这节课中并没有对排比这种修辞方式有太多讲解和渲染。学生到底是靠什么,拥有了创作排比句的热情和才气。
这肯定和平时这个班学生较为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关,但是我更看到,这和彭老师在课堂前期的巧妙铺垫有关。这个铺垫,不是靠的教师对修辞知识不厌其烦地讲解,也不是靠的学生对修辞知识亦步亦趋地分析,而靠的是在朗读中去体会,在朗读中去积累,在朗读中去领悟,在朗读中去生成。
新课标给了一线教师相当多的困惑。困惑之一就是语文知识该如何定位和把握。当然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系统问题。彭老师的课起码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化知识于文学的熏陶中,让能力形成于情感的濡染中。这似乎很抽象,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它是可行的。因为就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而言,其较高的境界就是三者的相融与相生。
张小华:不过,这堂课也一些遗憾。彭老师的教学流程很清楚:通过“看”、“听”,使学生“悟”出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这也是从文章的外在形式——排比,向内在本质——歌颂人的生命力量迈进的关键。但彭老师在教学时,却把重心转移到排比的句法形式上来,让学生找出各种形式的排比并品读和表演。这种设问削弱了“悟”的力量,教学上走了一点弯路。如果直接从“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方面设问,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从而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罗奎:是不是就一定要直接从“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方面设问,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除了我在上面谈到的对这个环节的不同理解外,还要从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来分析。我认为“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是很好理解的,学生在关于排比的作用的讨论中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板书:悟 生命 力量)”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解决得很好。对本文的排比句的作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后面写的环节。从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来看彭老师的处理是可行的。
张老师谈到的在最后进行迁移训练时,所选《千手观音》表演片段原本暗合了文章“宣泄生命力量”的主题,是一个绝佳的材料,但老师也只从排比等修辞形式上进行要求,而未从“生命的力量”上进行点拨。是美中不足。这个认识很深刻。《千手观音》表演的美,学生写得精彩,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外,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力量”。
苏武银:另外,彭老师自己的朗诵很棒,如果在指导学生具体的朗诵技巧上还多下点儿功夫,效果会更好。
罗奎:彭老师的课既是在探索创新,也是在探索回归。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在创新中的回归,也是在回归中的创新”的过程。语文课程的本质的存在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让我们在探索这个真理的崎岖的道路上前行。
力量
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