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贝”的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集中识字第二课。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浅显的韵文、故事、词串为语境,融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感受于一体。本课借助“贝”字,突显的是汉字文化。
课文共2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贝”字的由来及甲骨文“贝”字的形状,并借助插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出“贝”字的演变过程。第二自然段介绍古时候贝壳可以当饰品和钱币的缘由:因其漂亮、珍贵,故可当饰品;因其可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故可当钱币。所以,“贝”字旁的字大多和钱财有关。
本课要学习15个生字,1个多音字。“财、赚、赔、购、贫”是和“贝”字直接有关系的生字,教学时,要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字形和字义上去思考发现,辨析识记;“甲、骨”二字可结合甲骨文的认识中学习;“类”从字形看,并不难,但从思维角度,进行类别意识的培养上,教学时,可适当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归类”和“分类”;其他几个生字,可结合阅读,在语境中理解识记。多音字“漂”可回顾以前学过的读音,明白多音字读音要根据语意来确定。
课后练习除了识字、写字、词语积累等识字课常规栏目,还有“朗读课文,给家人讲一讲‘贝’的故事”,“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后两题,一题指向对“贝”字文化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讲述发展儿童的言说能力;一题指向对汉字文化的自主了解探究,正如泡泡提示所言“汉字真有趣!我要再找一些汉字的故事来读一读。”
学情分析:本课为二年级下册唯一的识字单元的课文。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的识字学习,识字量增大,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并积累了多种识字方法。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注意创设情境,也注意不用再手把手教如何识字,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知方法自主识字,既是对识字方法的复习总结,还给了学生空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
设计思路:新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扎实牢固,还能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解说、字源探析、归类理解等方式,认识“甲、骨、币、财、赚、赔”等15个生字,通过语境中辨析的方法,正确认读多音字“漂”。
2.通过归类比较、观察范写等方法,学写“贝、甲、壳、骨”4个生字。
3.通过对“贝”字演化过程的排序,了解汉字发展的历程,借助“贝”字旁汉字意义的区辨,感受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巩固借助汉字“形旁”“声旁”识字的方法。通过“类”、贝字旁的汉字拓展学习,发展归类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视频解说、字源探析、归类理解等方式,认识“甲、骨、币、财、赚、赔”等15个生字,通过语境中辨析的方法,正确认读多音字“漂”。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字演化过程的排序,了解汉字发展的历程,借助“贝”字旁汉字意义的区辨,感受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巩固借助汉字“形旁”“声旁”识字的方法。通过“类”、贝字旁的汉字拓展学习,发展归类思考能力。
板块一?看短片,揭示课题
1.初识甲骨文。
引导学生看有关甲骨文的视频。了解什么是甲骨文,感受汉字的魅力。
出示甲骨文图片,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你们看,第一幅图上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第二幅图上的甲骨文是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
2、认识“甲”“骨”字
“甲”字结合龟甲识记。
“骨”字,先分步呈现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让学生观察发现不同字体的相似之处,再自主小结,如“汉字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慢慢地成长起来的。”最后给“骨”扩词,
教:野兽的骨架称为“兽骨”,那鱼的骨架可以称为什么?人的骨架又可称为什么?学生自然就可说出“鱼骨”“人骨”等词语,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积累词串,如“花骨朵儿”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浅显的韵文、故事、词串为语境,融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感受于一体。用传统文化意蕴浓厚的短片,带孩子探索甲骨文的奥秘,在识字的同时渗透传统古汉字的博大精深。
板块二??读故事,多形式学习生字
1.?读懂课题。
关注双引号:仔细看“贝”字,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这个双引号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提示:这个双引号,在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是“贝”的故事。
2.?自由读课文。
提示:《“贝”的故事》课文很短,但生字很多,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课文,并相机纠正生字读音。
要点:珍、饰、随、损、财、赚”在拼读时要关注声母,读好平舌音和翘舌音。类是边音,易是整体认读音节。漂是多音字,在文中漂亮读第四声。
3.?整体把握故事。
提示:这个故事分成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介绍“贝”字的由来及甲骨文“贝”字的形状;第二部分就是第二自然段,介绍古时候贝壳可以当饰品和钱币的缘由及“贝”字旁的字。
识记生字,感受汉字文化。
1.学习第一自然段,借助“贝”,感受汉字演变。
让学生选一选,“贝”字的甲骨文应该是下面四张图中的哪一张?理由是什么,感受汉字的演变。
2.识记“类”,发展类别意识。
(1)看生活中的各种贝。
(2)启发思考。图中的贝,有的壳是椭圆的,有的是长条的,有的是不规则的,有的是扇形的,看上去不一样啊,为什么把它们归为一类?
(3)重新阅读第一自然段,从文字中找到理由: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
(4)迁移运用。如,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可称为“人类”;鲫鱼、草鱼、包头鱼可称为“鱼类”。
小结。如果我们面对世界上众多外形相似的事物,能加以辨识,学会分类和归类。这就是聪明,有智慧。
3.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贝壳的作用和贝字旁的字,识记汉字。
?多音字“漂”
多形式读准第二自然段,可自由读,分句读,个别读。
区辨多音字“漂”。联系《纸船和风筝》中学过的“漂哇漂”,回忆“漂”的读音,再关注“漂亮”的“漂”读音。
运用,在语境中学习区分,如“漂亮、漂浮”。
贝字旁的生字“财、赚、赔、购、贫”(了解形旁表意的特点)
说说自己的发现。
看图,选一选,说说理由。
生活运用。
设计意图:“财、赚、赔、购、贫”是和“贝”字直接有关系的生字,教学时,要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字形和字义上去思考发现,辨析识记。“类”从字形看,并不难,但从思维角度,进行类别意识的培养上,教学时,可适当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归类”和“分类”
板块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出示课后练习:铜镜、珠宝的图片,猜猜加点字“珠”“镜”与什么有关。
拓展金字旁和王字旁的其他生字,结合生活识记。
金字旁:铃铛、铜锁、银针、铁钩等。
王字旁: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等。
2、观察下列字偏旁:以下字与什么有关。进一步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烤
烧
炒
蒸
煮
烹
刺
刮
剑
分
剪
切
师总结:形声字有形旁表意的特点,我们以后在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猜猜他们的意思,这真是非常有趣的学习过程啊!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练习,学生通过迁移运用,将形旁表意猜测字义的方法运用到识字的过程中,以达到识字教学的实效。
板块四?仔细观察,写好汉字
本课9个生字,可分为3组。
第一组,独体字“贝、甲、币、与”。这4个生字,字形较为简单,学生可通过自主观察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练写。
第二组,“关、壳、骨”。这3个生字,“壳、骨”较为难写,需重点指导。
提示:观察发现“壳、骨”这两个字中间的秃宝盖都要拉开来,肩膀都是宽宽的。上面部分写得小一些,下面部分要站稳,不能写斜了。“骨”上下等宽;“壳”上窄下宽。
第三组,左右结构的“钱、财”。这2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呼应,如“财”字左边的贝,做偏旁时,最后一笔长点变成短点。“钱”字还要提醒注意右边是两个短横,一个短撇,不要写成三短横。
板块五
课后拓展
请学生课后找找其他有趣的汉字故事,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旧知
朗读课文,学讲故事
出示句子:
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所以用贝作偏旁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
提示:
第一个句子中藏着一个多音字:当,你能把它读正确吗?要点:当读第四声有当作,作为的意思。
第二句有许多单个的字,怎样才能读好呢?
3,贝的故事非常有趣,课文一共介绍了贝的哪些知识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句子: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的样子。古时候,人们觉得——,而且——。所以——。
要点:学生默读课文,先尝试一个小分句一个小分句的填空,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用
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出示:古时候,人们觉得
这段话说了哪些理由?试着填一填。
填空:古时候,人们觉得,——喜欢——。而且——,——,于是——。所以——,比如——。
要点:第二自然段的句式比较复杂,教学时抓住关联词语,而且,于是、所以来帮助学生梳理,厘清句子的意思。
板块二、小组合作,学讲故事。
1、设情境,玩问答游戏。
贝有什么来历啊?
在古代贝还可以当作什么呀?
你知道哪些字是贝字旁的呢?
这些字为什么是贝字旁的呢?
板块三、
拓展积累
迁移运用
1、你还知道哪些象形文字?来考考大家。教师出示图片,开火车认读。
出示课后第三题: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和什么相关,
同桌讨论交流